天津:民生小巷裡“臥虎藏龍”
天津日報記者 廖晨霞 攝影 趙建偉
“金刀銀刀不如自己慣使的老刀,咱天津人講究的是實用,你看咱這刀磨得又亮又快,很多主顧是慕名而來!”1月9日,“瓣瓣同心京津冀 歡歡喜喜過大年”主題宣傳聯合採訪團來到河北區王串場街幸福道商業街,在導遊“小修”“小補”帶領下,探秘火出圈的“修補巷”。在李師傅刀具專營店裡,店主李師傅熱情地招呼着記者團的成員,“雖然店不大,利潤也很微薄,但這是給老百姓辦實事,得堅持。”
王串場街常住人口有6.7萬餘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佔比高達38%。面對這樣一個老齡化較爲嚴重的街區,如何服務好“一老一小”,成爲王串場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老人生活節儉,對老物件或是用順手了,或是用出了感情,修鞋、配鑰匙、補衣服等修補類服務需求很大。”導遊“小修”告訴記者,“我們決定在幸福道商業街打造‘修補巷’,讓更多的修補類產業聚集在這裡,方便老百姓的生活。”
小修小補,這些看似“低頻”的服務實則是居民的剛需。在春元織補改衣店,“傳統精工織補技藝”非遺手工藝人徐春元向記者展示修補前後的毛呢布料,如果不看背面的針腳,從正面完全找不到修補的痕跡。“這麼一間不起眼的店鋪裡也‘臥虎藏龍’,能夠見到非遺項目的傳承技藝。這就是現實版的‘天衣無縫’。”北京日報記者韓梅感嘆道。
在一間10餘平方米的電器維修店,店主韓紅平爲採訪團成員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從河東區趕過來的顧客拿來一部20多年前生產的收音機,檢查發現是滑桿調音量的電位器老化了。而這個型號的機器早就停產了,很難找到可以替換的零件。”顧客告訴韓紅平,家裡80多歲的老父親眼睛看不到了,主要靠這個收音機瞭解外面的世界,用不慣其他的型號。韓師傅用一星期的時間到處尋找,最後在原廠一位70多歲維修師傅那兒找到了零件,幫顧客修好了機器。“看着顧客激動得直抹淚,我也很感動,這就是我堅持做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韓紅平說。
“西北角的美食、古文化街裡的非遺店鋪和民俗活動,讓我體驗到了地地道道的津味文化。而在街頭巷尾的市場裡,我感受到了天津濃濃的煙火氣。”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李亞玲說,“過了臘八,天津的年味更濃了,回去後,我要向河北省的遊客推介,春節期間一定要來天津感受不一樣的中國年。”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