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罵快遞櫃薅走5毛“超時費”,聽說豐巢靠它賺8億更破防了

多少人都曾夢想過“全國14億人每人給我一塊錢,我就能變成億萬富翁”。

沒想到,這離譜的故事居然先被豐巢實現了。

最近豐巢衝擊港股上市,招股書中的一個細節讓很多曾因爲忘取快遞交過滯留金的網友們大大破防——

這家公司曾經3年虧掉37億,卻已經在今年扭虧爲盈。而根據數據估計,僅僅快遞滯留金這一項,總計就收入了至少8.0個億。

快遞末端配送服務(包括快遞員放件時付的錢和消費者取件時交的滯留金)依然是豐巢收入的最主要部分。

遙想當年豐巢首次宣佈即將收取滯留金,很多人信誓旦旦表示再也不會用豐巢。

“哪個快遞員敢不打招呼給我放快遞櫃,我就敢拒收退貨投訴一條龍。”

沒想到啊沒想到,在座各位居然是像我這樣的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你五毛我一塊,大家的拖延症硬是給人家捧上市了?

“一邊罵豐巢吃相難看,

一邊默默給它交錢”

很多網友在看到新聞之後,心情複雜地在評論區留言:“前兩天剛因爲超時兩小時交了5毛滯納金,這8億裡有我一份功勞。”

雖然一直社交平臺上人人喊打,但豐巢的使用人羣其實遠比我們想象中大得多。

根據招股書裡公佈的數據,僅僅在今年的前五個月,它就已經對2.08億個包裹收取過暢存費。

而這部分僅佔它同期存儲包裹總數的7.5%——換句話說,如果算上那些及時取出沒交滯留金的,這五個月內曾存入豐巢的包裹數量已經高達37億之多。

今年3月正式實施的快遞新規裡,規定快遞企業不得未經用戶同意,擅自投遞到智能快件箱等末端服務設施。

那會很多人都認爲豐巢們的好日子快結束了,一些小區甚至曝出了“快遞櫃使用率太低被拆除”的新聞。

豐巢還特地出來澄清,說被移走的只是旁邊的副櫃,櫃機本身依然保持正常服務。

現在好了,人家不僅沒虧掉褲衩,甚至還賺了個大的。

“不得私自投到快遞櫃”的新規、“包裹就該送上門”的認知,是紙面上的原則。

但在實操層面——如果你是在一二線城市裡常收快遞的人,對於“用不用豐巢”這件事,多半已經跟負責你家小區的快遞員們形成了某種默契。

當然有人至今仍然拒絕使用豐巢,從在APP上點擊拒絕入櫃,再到跟快遞公司和有關部門投訴。

但如果從整體數量來看,“塞進快遞櫃或者代收點”依然是很多快遞員們最常用的選項。

從快遞員的角度看,幾乎沒有放棄使用豐巢的動機。

曾有快遞小哥拍視頻算過這筆賬:如果真嚴格執行電話溝通、送貨上門的流程,每天能送的數量可能是現在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還會有一大堆例如電話沒人接、寫字樓電梯必須刷卡、小區不讓進三輪車等麻煩的情況。

還不如花點錢統統放豐巢,小件少賺2毛、大件少賺4毛,但主打一個“薄利多銷”。

當然對於新規,他們也並不是無動於衷,而是開發出了自己的一套“用戶畫像”。

比如某小區某幾戶特別抗拒送豐巢或者驛站,每次都會投訴、拒收,那以後他家的快遞就單獨跑一趟。

送一些容易壞的生鮮、或者特別大件的物品,也會提前打個電話跟收件人溝通。

同樣,收件人們也開發出了自己的“生存智慧”。

就比如超時要付滯留金的問題,很多網友就說對自己來說完全不算事兒。“打個電話讓快遞員重新投遞一下就行了,反正讓我交錢是不可能的。”

而一般來說,即使收件人不聯繫自己,快遞員發現包裹長期在櫃子裡沒人取,通常也會主動取出來聯繫收件人。

因爲重新投遞花的這幾毛錢,遠遠沒有吃一個投訴、簽收率不達標被公司罰款的損失更大。

@‍小鄭愛工作

或者可以說在規則之外,很多快遞員和收件人們之間已經妥協出一種動態平衡。

對於很多一二線城市的上班族來說,快遞派送時自己通常在上班是客觀現狀,也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跟快遞員爭執、拉扯。

於是怕麻煩的收件人默許快遞員可以在不太過分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包裹塞進豐巢;“有眼色”的快遞員則會偶爾承擔對方超時的成本。

心照不宣的齒輪默默輪轉,最後讓豐巢賺得盆滿鉢滿。

拉黑豐巢後,

快遞還是沒送上門

這幾天吐槽豐巢“創造需求也要賺我們的錢”,已經成了絕對正確的事情。

但在此做一個不太負責任的推測,以後絕大多數快遞的歸宿,不是快遞櫃,就是各種驛站。

因爲當下很多物流公司的人力結構,早以撐不起“送貨上門”的規範服務。

簡單來說就是缺人,正如一位快遞員的抱怨:“都不說一單賺幾毛的問題,我一個人要負責6個小區,還有幾家寫字樓。一天七八百個件,按流程送的話光打電話就要打到天黑。”

早在2022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職業排行中,快遞員就已經排名第三。

從2010年至今,國內快遞的年業務量已經翻了40多倍,而快遞人員卻僅僅增長了8倍多,如今甚至有下降趨勢。

這些數據落在現實中,就是很多快遞網點都在抱怨招不到人。每年春節之後,都有新聞報道快遞員放假回家後就不再來了,“網點到崗率不到70%”。

快遞員開始變少,首要原因當然是收入不行了。

社交平臺上不少人都在說現在送快遞越來越難幹:“工作量變多、罰款變苛刻,但收入卻越來越少。”

快遞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在常規的認知中,企業在發展初期會靠“價格戰”搶佔市場,但站穩腳跟之後基本都會開始通過漲價、收費等手段提高自己的利潤空間。

快遞行業卻是個例外,雖然各家都把“不想打價格戰”的口號喊得山響,定價卻都很誠實。

今年上半年順豐、圓通、韻達等快遞公司的業務總量都呈現大幅上漲趨勢,但單票收入卻都一水地降低。

順豐在財報裡明確提出,“消費者對性價比的重視將促使企業和商家尋求進一步降低快遞物流成本,因此上半年主要快遞企業票均收入有所下降。”

說白了,快遞行業本質上還是依靠電商而存在的。如今電商本身都已經卷進了低價內卷,能分給物流的“肉湯”就更加有限。

商家沒錢付給物流公司,物流公司沒錢發給網點,網點自然也就沒錢開給快遞員們高薪。

當整個行業都處在低價內卷之中,快遞員是末端最無法逃避的一環。

對於很多快遞員來說,當初入行本來就是爲了賺快錢。現在越來越辛苦、賺得反而越來越少,還不如去找點別的營生。

而促使他們離開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快遞行業本來的人員高流動性。

目前快遞公司和快遞員的僱傭模式基本分爲兩種:一種是以順豐、京東爲代表的自營式,另一種是以“通達系”爲代表的加盟模式。

前者的快遞員大多都是跟公司簽了合同的正式員工,順豐曾透露自家一線攬投、派送等人員佔比達到了61.3%。

好處是人員相對穩定充足,也因此,順豐和京東至今仍是唯二被誇讚“基本都是送貨上門”的快遞公司。

當然相應的人力成本也就比較高。在今年財報中,順豐公佈自家人工成本高達535億元,佔收入比41.11%。

而通達系的快遞員,絕大多數屬於“外包”。

形式類似當下的很多奶茶加盟店,由個人承包設立網點。而負責終端派送的快遞員,其實是在給網點老闆打工。

去年初,財經十一人就曾報道過由於總公司給的派送費用不斷降低,罰款不斷增加,以派送爲主的網點大面積虧損。

網點自顧不暇,快遞員的生存狀態被進一步“壓榨”,他們離開的理由就又多了一個。

換個例子或許更好理解:如果我是在大公司裡做牛馬搬磚,還可以看在五險一金和年終獎的份兒上暫時忍忍。

但一份零工兼職可不配有這待遇——不好意思,不給錢就拜拜了您內。

如今快遞員一邊喊着“件太多送不完”,一邊把紙箱包裹的物品成批塞進快遞櫃和驛站。

或許是因爲還在幹這一行的,早就已經沒了別的選擇。

豐巢們剛開始出現時被詬病“硬創造一個需求來收我們的錢”,但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爲了當下快遞業幾乎無法切割的一環。

當你在豐巢上點擊“拒絕入櫃”後,會發現自己的快遞也並沒送到家門口。

而是去了菜鳥驛站、媽媽驛站,以及小區裡的私人代收點。

大城市靠豐巢,

小縣城靠驛站

事實上,每次網友們因爲快遞員、外賣員相關話題而大吵特吵的時候,都會有人提到,根源在於我們享受了太廉價的服務。

而在所有人都沒有意料到的時刻,這份低價附加的代價已經悄悄到來。

事實上,很多快遞公司早就已經放棄“由快遞小哥親手交到收件人手中”的原則。

可以說是光明正大地把豐巢、驛站們納入了自己的業務鏈條之中。

圓通這幾年一直在搞一個叫“驛站直送”的業務。在這個模式之下,快遞員的定位更像是司機。

每天只需要開着車把快遞們送到自己負責的幾個驛站,再把需要寄出的快遞取走。

至於這些快遞後續是收件人自己來拿,還是由驛站安排送貨上門,那都是驛站自己的事兒。

在公司的概念裡,這不僅提升了效率,“還讓快遞小哥每天能多出4個小時,更有精力去拓展業務”。

畢竟快遞公司的收入大頭還是來自寄件,有限的人力自然要用到更賺錢的業務上去。

而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哪怕我們把“快遞本來就應該上門”喊上一萬次;

但在捉襟見肘的人力條件面前,無論是快遞公司還是快遞員們本人,都只能想點別的招數補這個“窟窿”。

豐巢的招股書裡提到,它目前79.2%的櫃機都設立在一二線城市,尤其是電商發達的地區。

這的確也是快遞櫃目前最適配、最“吃香”的地方。

大城市的打工人普遍生活節奏快、工作時間長,而且有大量限制快遞、外賣人員進入的寫字樓和園區。

能直接設立在寫字樓旁邊和小區門口、24小時都能取件的快遞櫃,讓打工人可以在深夜下班的時候也能取到快遞。

而以縣城以及鄉鎮爲代表的下沉市場,更能滿足所謂“最後一公里”需求的則是驛站。

相比於只有遠程客服的快遞櫃,驛站有老闆負責入庫、幫忙找快遞,更適合對網絡不熟悉的老人。

而一些人口少、相對偏僻的村鎮,收件人地址往往更加分散,驛站可以覆蓋更大的面積。

@張晉騰

如今在社交平臺上,能看到很多驛站老闆的發視頻記錄自己的日常。

一些驛站老闆會根據附近居民的需求,提供上門送件的服務,每個收費幾毛到一塊。

除了寄件派件外,很多人還會順便開個小賣部,或者兼職做點團購生意,可以說是線下版本的流量變現。

豐巢靠我們的拖延症賺了8億固然讓人破防,但或許也印證了一個樸素的道理——

從來沒有什麼無緣無故的低價,我們在“商家包郵”這裡省下的錢,最終還是在別的地方花出去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