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漢奸...

01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八,從北京方向飛馬而來一道聖旨:加封寧遠總兵吳三桂爲平西伯;並命令吳三桂放棄寧遠城,率守軍退入山海關,回師北京“勤王”,抵禦闖賊李自成。

接了聖旨,吳三桂又喜又憂。

喜的是,有明一代,除了明初和靖難之役曾大封功臣,其餘時候對武將的封爵都相當吝嗇。就說“遼東王”李成樑,一生戰功無數,朝廷也沒捨得給他封個爵位。而自己才36歲,就受封伯爵,大喜之事。

憂的是,這個伯爵不是白拿的。

去年冬天,李自成率大軍破潼關、下西安,橫掃陝西,稱帝建國。

今年正月,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一路所向披靡,逼近北京城。

崇禎皇帝早就無兵可用了,但是否要放棄寧遠,調人馬回援京城?朝堂上已經爭論了好多次,現在才定下來。

02

不過,就吳三桂自己而言,他早就期盼放棄寧遠,回到關內了。

因爲自崇禎十四年(1641年)八月鬆錦決戰大敗之後,山海關外,就剩寧遠一座孤城了。

此時的吳三桂,雖然手上還有3萬人馬,但基本是鬆錦決戰後潰敗下來的殘兵;

這兩年新招的兵,戰鬥力和昔日的“關寧鐵騎”又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只有自己豢養的三千家丁鐵騎還算強悍。

但面對強大的清軍,也是杯水車薪,根本擋不住。

清軍會什麼時候來進攻寧遠,到時候自己會不會成爲棄子?

因此,接到聖旨,吳三桂立刻放棄自天啓四年(1624年)袁崇煥重建寧遠城開始、明朝苦心經營了20年的關外要塞——寧遠城。

三天後,帶着全部兵馬及七八萬隨軍家屬和百姓,向着山海關進發。

但奇怪的是,從寧遠到北京也就大約400公里的路程,正常情況下,急行軍,最多5天時間也可以跑到,搶在李自成之前進入北京城勤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到達北京城下的時間是三月十七日)。

但吳三桂並沒有着急。

換句話說,吳三桂沒有一心一意要回京勤王。

他在想什麼?

03

吳三桂有自己的考慮。

他考慮的是,自己的三千家丁鐵騎。

大順軍號稱百萬,自己這三千人砸下去,大概率是肉包子打狗的。

這三千人可是自己的全部資本,如果輸光了,以後無論是大明繼續存在,還是大順改朝換代,抑或大清入主中原。

自己都將變得毫無價值。

所以,吳三桂以“需得精兵護衛百姓”爲由,讓三千家丁跟隨混雜着老弱婦孺的大部隊,一起龜速前進。

單單寧遠到山海關的不到一百公里,吳三桂就拖拖拉拉走了6天,三月十六日才進山海關。

進了山海關,吳三桂又停了下來。

因爲山海關原有守軍2萬,加上自己的3萬,一共5萬人馬,現在都需要吳三桂發餉。

而朝廷已經欠餉一年多了。

哪兒來的錢?

而且,隨軍遷入的七八萬家屬和百姓,沒有田園和住所,怎麼安置?

每天吃飯的問題都讓吳三桂頭皮發麻。

也是沒辦法,吳三桂只能停在山海關,先解決了這些問題再說。

進京“勤王”,只能等一等了。

04

三月二十六日,來了一隊人馬。

爲首之人竟是吳三桂的老相識——唐通。

明人繪《鎮朔將軍唐公像軸》

唐通原來是密雲總兵。

崇禎十四年的時候,曾和吳三桂一起在洪承疇的指揮下參加鬆錦大戰,兵敗後逃回關內。

從那之後兩人倆系就不多了。

唐通怎麼跑到山海關來了?

一聊,吳三桂才知道一個天大的事情——三月十九日,大順軍已經攻佔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了!

那麼唐通來幹什麼呢?

原來,唐通早已在北京陷落前就投降了李自成,獻出了居庸關。

這次前來就是奉李自成之命,招降吳三桂,同時接管山海關的防務。

05

爲了拉攏吳三桂,李自成開足了價碼——

封爲大順朝的“平西侯”;先給你4萬兩白銀,解你燃眉之急,等你率軍入京朝見之後,另有優厚封賞。

吳三桂心動了:

想我吳三桂爲大明奮戰了近二十年,立功無數,崇禎死到臨頭了才捨得封他個伯爵;軍餉一文錢不給。

自己沒給新朝立過一寸功勞,新主子居然一下就封了個侯爵;還掏出這麼多真金白銀。

反正大明朝也沒了,自己想當忠臣也沒機會了。

改朝換代嘛,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也罷,就降了吧!

06

三月二十八日,吳三桂率將士爲崇禎舉行了祭奠儀式,算是給舊主子和曾效力的大明王朝做徹底告別。

第二天,把山海關的防務移交給了唐通,自己帶着五萬人馬前往北京朝見新主子。

一路上,要求手下秋毫無犯,給新主子留下一個“軍紀嚴明”的好印象。

四月初一,走到了永平府西的沙河驛(今河北遷安市沙河驛鎮)時,突然遇到了從北京吳府逃出來的僕人。

自去年九月清軍奪取前屯衛、中後所、中前所三城後,吳三桂就意識到了寧遠所處險境,爲了安全起見,他把寧遠城的家眷全部轉移到了北京。

僕人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大順軍佔了吳宅,老爺(吳三桂之父吳襄)被抓去“追贓”,被打得死去活來的,家眷們也被大順軍各種騷擾侮辱......您趕緊去救人吧,晚了一家人就都完了!

吳三桂頓時火從心底起:

M的,說一套做一套!

我要是去北京了,怕不是直接千刀萬剮?!

老/子跟你李自成不共戴天!

走,回山海關!

07

既然反了,也就不需要再演“秋毫無犯”的戲了。

吳三桂一聲令下,手下明軍馬上發揮特長,一路燒殺淫掠......殺回了山海關。

唐通只有8000人馬,而且毫無準備,寧遠城很快被吳三桂拿下。

唐通僥倖逃了,帶着僅剩的八個親兵,飛回北京彙報。

其實這個時候,吳襄已經在李自成的干預下被放回家了。

李自成還親自下令保護吳宅。

但吳三桂並不知道這一切。

他只知道李自成拷打了他的老父親,侮辱了他的家眷,霸佔了他的府邸......

所以這個樑子是不可能解開了。

吳三桂想報仇,不過此時還不現實。

自己收降了唐通的人馬,一共也只有不到五萬人馬。

且大部分人戰鬥力一般。

李自成有多少人?

到北京的號稱有五十萬大軍,實際起碼也有二十萬人以上。

真打起來,自己豪無勝算。

怎麼辦?

吳三桂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向大清求援。

08

不洗白的說,做出決定之前,吳三桂的內心一定經歷了很痛苦的掙扎。

吳三桂自17歲投身行伍,在關寧軍中一刀一槍同大清(及其前身後金)拼殺了整整20年,死於他手下的八旗將士不知道有多少。

即便在鬆錦兵敗、督師洪承疇和舅舅祖大壽都相繼投降的情況下,吳三桂也始終堅守孤城,嚴詞拒絕了皇太極的多次勸降。

可現在,他卻要向20年的死敵求援。

先不說對方會不會答應,就心理上的這道坎兒一下也不容易過去,畢竟李自成還算是“自家人”。

09

所以在幕僚師爺的幫助下,吳三桂寫了一封書信,飛馬送到大清的都城盛京(今遼寧瀋陽)。

信中,吳三桂絞盡腦汁,處處斟酌詞句:

“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即喜峰口)、西協(即密雲),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並承諾擊敗“流寇”之後願意對大清“裂地以酬”、並給“金帛之報”。

這至少透露了兩個信息:

1、吳三桂仍以明朝臣子自居,並沒有向大清獻出山海關的意思;

2、吳三桂希望的是向大清“借師助剿”,而非投降大清。

說得不好聽一點,這就是又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

這點小九九,多爾袞自然看得出來,心裡十分不滿:要我幫你打李自成,就得明確態度,投降還是不投降?首鼠兩端,又當又立,這是不行的!

多爾袞只給吳三桂回了一封信,承諾:

“今伯若率衆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爲藩王”。

然後,沒有按照吳三桂給他“規定”的路線繞道蒙古入塞,而是率軍以不緊不慢的行軍速度向山海關行進。

四月二十日中午,清軍抵達連山驛(今遼寧葫蘆島市連山區),四天半的時間,只走了120多公里。

10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12萬大順軍東奔山海關而來。

四月十八日,大順軍抵達永平府(今河北盧龍)。

四月十九日,吳三桂得到斥候的探報,心裡清楚,大順軍最多還有兩三天就將對山海關發起攻擊。

吳三桂心急如焚——此時唯一的希望就是關外的清軍了,但之前去信是希望清軍繞道中協、西協入塞,時間會比較長,自己大概率是撐不到那麼久的。

沒想到,這時候,關外的斥候報告說,多爾袞沒走那條路線,而是直奔山海關而來了!

吳三桂頓時感到慶幸無比!馬上給多爾袞寫了第二封信:

“今賊親率黨羽,蟻聚永平一帶……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

但依然沒提投降的事。

11

目前已知的史料,沒有證據證明多爾袞在此之前就知道大順軍東征山海關的消息。

因此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第一封信時,對吳三桂是否是真的要和大清合作還有所懷疑。

但接到第二封信,他立刻就明白了——

李自成即將對山海關發起猛攻,這將是清軍一舉擊敗“流寇”主力、實現入關夢想的最好時機!

但還有兩個現實的難題——

1、清軍此時距離山海關還有120多公里,能不能趕在李自成攻下山海關之前趕到戰場?

2、吳三桂依然絕口不提投降大清的事,此戰必須既擊敗李自成,又迫使吳三桂投降。

既然如此,清軍何時介入戰局最爲合適?

多爾袞做出重要決定:親率萬餘精騎,以最快速度急奔山海關,步兵、炮兵和輜重隊跟進。

四月二十日下午開始,多爾袞向着山海關,晝夜不停,一路疾馳。

“達夜疾馳,人馬飢渴,黃埃漲天,夜色如漆,人莫開眼,咫尺莫辨。”

四月二十一日傍晚時分,清軍前鋒終於到達距離山海關僅5公里的地方,才紮營休息。

一個晝夜,清軍奔襲了一百二十公里!

這在古代戰爭中堪稱是不可思議的速度!

12

四月二十二日黎明,吳三桂在微微的晨光中看到了駐紮的清軍,心頓時放了下來。

就在昨天,李自成已經指揮大順軍對山海關發起了第一次攻擊,戰況極爲激烈,吳三桂部署在關城以西的鄉勇和普通明軍都被擊敗,大順軍一直攻到關城跟前。

幸虧三千家丁親兵給力,硬是打退了大順軍。

但這一天的戰鬥,人馬損失很大,如果李自成再大舉來攻,結果就很難說了。

吳三桂立即派代表,飛奔去面見多爾袞,請清軍速速入關助戰。

但多爾袞並沒有立即答應。

而是讓代表回去告訴吳三桂,讓他“勿猜疑”。

意思很清楚了——我們入關助戰可以,但吳三桂要說清楚,他到底是“借”清兵來打李自成,還是歸降大清。

如果只是“借兵”,那對不起,我們不借。

如果是歸降大清,那就自己來表達誠意。

13

代表回來向吳三桂彙報的時候,天色已大亮,大順軍營已經吹起號角,整頓隊形,準備發起總攻了。

此時,吳三桂終於明白,自想“借清兵剿滅流寇”、當大明朝的“中興元勳”的想法,已經沒有希望了。

可真要投降大清,就意味着自己要成爲被人唾罵的“貳臣賊子”。

自己之前血戰清軍、堅守寧遠孤城,拒絕投降的事蹟,也肯定會被後世史書一筆勾銷。

就在他猶豫之間,大順軍的號角聲越來越密集了。

唉,命都快保不住了,他終於把心一橫,親自出東門,飛奔威遠堡,當着多爾袞的面,剃了頭髮,表示歸降決心。

多爾袞馬上下令:

豫親王多鐸指揮左翼部隊從南水門入關;

英親王阿濟格指揮右翼部隊從北水門入關;

他自己則親率中軍從山海關東門入關。

在這一天的決戰中,上萬八旗鐵騎如狂風暴雨一般,將十餘萬大順軍衝得七零八落,屍橫遍野。

李自成在御營騎兵保護下倉皇逃走,連夜退到了永平府。

決定中國三百年命運的山海關之戰,以大清的勝利而告終。

14

這場大戰中,吳三桂的五萬人馬,戰後只剩不到一萬人;最精銳的三千家丁鐵騎也折損過半。

多爾袞見他損失慘重,從八旗軍中調撥了數千騎兵歸他指揮。

表面上看,這是爲了補充他的損失。

實際上,嚴密監視吳三桂。

四月二十三日,吳三桂奉多爾袞之命,率手下人馬從山海關出發,向永平府方向追擊。

第二天,吳三桂聽說李自成已在永平府城西二十里的範家莊(今河北灤州市範莊村)將他的父親吳襄斬首。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撤出北京。

四月三十日,吳三桂來到北京近郊,他預感到家中可能遭遇慘禍,想進城去看看。

但多爾袞不准他入城,要求他帶兵繞城而過,繼續向南追擊李自成。

吳三桂此時沒了本錢,只能含淚執行命令,一路向南而去。

15

吳三桂還不知道——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剛逃回北京城,就立刻下旨將吳三桂一家30餘口,全部斬殺。

北京城中的幾位商人不知道從哪聽說了,吳三桂在山海關打敗闖賊、“將迎太子回京光復大明”的傳言,還準備了上好的棺木,花費了數千兩白銀,替這位大明朝的忠臣遇難的眷屬隆重地辦了喪事。

然後等着吳三桂帶太子回京恢復明朝。

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永遠也等不來他們的那位“大明忠臣”了……

PS:

如果你是吳三桂,你會怎樣?

參考文獻:《明史》、《清史稿》、《清實錄》、《綏寇紀略》、《崇禎實錄》、《國榷》、《平寇志》、《懷陵流寇始終錄》、《甲申核真略》、《甲申傳信錄》、《沈館錄》、《明清史料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