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 煙淡水雲闊,古渡慰鄉愁——溯江探訪長江下游歷史渡口現狀

江西九江市九江港大樓航拍。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中心"長江下游歷史渡口現狀調研"實踐團6人利用節假日,從上海吳淞客運碼頭出發,溯江而上,輾轉鎮江、南京、蕪湖、銅陵、池州、安慶、九江等地,針對長江下游重要渡口、客運站遺存情況及其文化記憶開展調研。

"長江千里,煙淡水雲闊。"2023年10月,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組織召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要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成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長廊、凝聚中國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園、提升人民羣衆生活品質的文化和旅遊體驗空間、展示中國形象的靚麗名片。

將來,從上海北部區域啓程,一路沿着長江下游幹流兩側連綿的生態空間上溯,可以直抵安徽安慶市宿松縣——長江進入長三角地區的第一站。2023年12月,《長三角長江水系生態廊道建設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大綱》通過。到2025年,初步實現長江干流生態廊道的省際貫通,基本形成連續完整、結構穩定的長江沿岸美麗生態廊道。自此,長三角長江水系生態廊道規劃建設進入"快車道"。

在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陸邵明看來,無論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還是長江水系生態廊道建設保護,長江渡口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日暮長江裡,相邀歸渡頭。"歷史渡口是長江流域標誌性的文化符號,南京桃葉渡、鎮江西津渡、揚州瓜洲渡……時過境遷,隨着交通方式的改變與濱水區域的現代化開發,那些承載着厚重歷史記憶的古渡口漸被遺忘,面臨存續危機。"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當前亟須提高對歷史渡口的認知,摸清家底、制定相應的保護規劃迫在眉睫。"

南京下關鐵路輪渡棧橋舊址。

140多個渡口僅4處列入文保

鎮江西津渡依山臨江,三國時期叫作"蒜山渡",唐代名爲"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西津渡"。古時渡口緊鄰長江,後因江灘淤漲、江岸北移,西津古渡日漸遠離江岸。如今,長江路橫穿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路北有西津灣江文化公園、春江潮廣場,路南有西津渡清代小碼頭遺址和蒜山遊園。

"舳艫轉粟三千里,燈火沿流一萬家"寫盡西津渡千古繁華。2006年,京杭大運河—西津渡古街(六朝—清代)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樣被列入全國文保單位的還有昭關石塔。

"江邊造塔,除導航引渡、登高遠眺外,還有‘鎮水患河妖’的信仰之用,元代造昭關石塔也有遏鎮江水之意。"陸邵明介紹,從江西九江至上海吳淞口,長江下游地區像西津渡這樣正式列入文保單位或者劃入歷史風貌保護區的僅有4處。據不完全統計,在長江下游地區,史料記載中具備文化價值的歷史渡口數目就超140個,目前尚留存有重要設施等歷史痕跡的不足50個。

學設計出身的大學教授,爲什麼會對長江下游的歷史渡口如此熟稔?陸邵明告訴記者,他對渡口的關注源於研究生階段。從1997年碩士學位論文《從衰落走向再生:上海楊樹浦碼頭工業區的再開發之研究》到2008年承擔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城市更新中碼頭遺產及其濱水區的再生研究》,再到2014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記憶場所的保護與活化創新研究》,碼頭、渡口等鄉愁記憶場所一直在他的興趣點上。

生於江南、長於江南的陸邵明,對於江河之水有着一種天然的親密感。爲了調研黃浦江,他曾帶領團隊沿着太浦河岸線整整騎行3天,從青浦區黃浦江上游出發一直騎到市中心的黃浦濱江。

水岸、渡口與江南文化息息相關。古時,長江兩岸,渡口興盛、渡船衆多。這些渡口成就了緊密的經濟貿易來往、頻繁的人口跨區遷移,形成了長江沿岸各地域文化的共性與多樣性。這些文化的多樣性與交融性投射在渡口街市、站臺設施、行業會館、碼頭故事、船舶等景物上。可以說,渡口見證了長江兩岸人民的繁衍生息和滄海桑田。

以上海吳淞渡口爲例,清代即設黃浦江對江渡——草菴渡(即吳淞—三岔港)。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至1957年,設客運碼頭及站房,統管與崇明、長興、橫沙三島航線,此後近50年間多次遷建改建,留存有四代客運站房。現有吳淞站新站房運營三島航線客運,上海輪渡站運營三淞線輪渡。

上世紀90年代,家住浦東的人會坐船到浦西買東西、上班,渡口對大家來說是剛需。那時,吳淞渡口、吳淞老街,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家三酒店,一日兩潮鮮"是吳淞老街的日常。當渡口與魚市成爲歷史,吳淞老街也逐漸黯淡下去。陸邵明說,從渡口、街道到集鎮是渡口演進的共性,但每個渡口的歷史地理、區位優勢、可達便利情況不同,則是個性。吳淞渡口最大的特點是保留了四代歷史建築,是上海交通模式迭代發展和城市變遷的縮影。而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的建成,則奠定了上海國際郵輪母港地位,有力助推上海成爲中國沿海郵輪產業發展的前沿與核心。

南京中山碼頭仍在運營。

渡口保護分類分級因地制宜

"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朱自清的《背影》中,父子話別就在浦口火車站。浦口火車站和浦口碼頭相連。

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先生靈柩從北京運抵浦口火車站(現南京北站),經浦口碼頭過江,最後安葬於中山陵。

今年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實踐團在浦口遇到了南京北站派出所警官陳建文。據陳警官介紹,1914年,浦口火車站建成運營,主樓旁有棟貴賓樓。

"孫夫人宋慶齡先生還在貴賓樓住了一晚,奉安大典前夕,在這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陳建文描述道,"現在都是坐高鐵,幾點到上海虹橋站,有準信兒。當時不是,一路上發電報很慢。宋慶齡先生就提前到來,第二天迎柩。"

陳建文幼時就住在浦口火車站附近,經常到火車站一帶玩耍。現年50歲左右的他帶着實踐團參觀,"你們看,樓梯還是這個樓梯,建築是老式英式建築,層高很高。裡面的房間也原汁原味保留下來了。"

2013年,浦口火車站舊址被列爲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與浦口輪渡隔江相望的是下關輪渡。下關輪渡最早可以上溯至東晉時期。1910年,下關碼頭開始現代化輪渡運輸,清政府自民間籌資開設客運輪渡"關浦線"——連接南京下關、浦口。

下關碼頭爲孫中山先生靈柩在長江南岸停靠的第一站,後遂定名爲"中山碼頭"。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碼頭歷經多次擴建。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輪渡的過江需求減少,中山碼頭客流量迅速下降。1992年,中山碼頭候船大廳重建並啓用,現運營寧浦線輪渡(中山碼頭—浦口碼頭)。

從氣勢恢宏的中山碼頭沿着江邊路往北走2公里,即可抵達下關火車主題園。主題園內,蒸汽火車頭、綠皮火車車廂,鐵軌、枕木、信號燈應有盡有,還有民國特色的老式火車站候車廳、站臺等。調研時,有不少老人、小孩在園內休閒、嬉戲,還有年輕人在拍婚紗照。

"下關火車主題公園,原真性地保留了曾經的物件、場所、事件,非常好。"陸邵明提出,渡口保護要分類分級、因地制宜,不一定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修舊如舊。

歷史渡口作爲記憶場所,其價值體現在情感、文化、時間等方面,因此,保護優先級別也有差異。比如,直轄市、省會的渡口所涉人羣更廣、文化價值更大,優先級別更高。而在鄉鎮級別的渡口,就需仔細甄別歷史細節、現存狀態等,來判斷保護價值幾何和優先程度。

如今的銅陵和悅洲老街一片寂寥。

陸邵明強調,我們一直希望做顆粒度更小的"歲月價值"調研。以安徽銅陵市大通鎮爲例:"淮上雲垂岸,江中浪拍天"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筆下的《舟過大通鎮》;明清時期,大通與安慶、蕪湖、蚌埠齊名爲"安徽四大商埠";民國時期,大通已有成熟渡運碼頭,長江江心的和悅洲盛極一時,人稱"小上海";解放初,因大通設港,客流有所恢復。上世紀五十年代,渡口經歷公司聯營、幹線碼頭建設;六七十年代,接納客貨往來、漁業救撈;八十年代,組織龍舟會。2000年以來,隨銅陵遷港而沒落。時代的歲月痕跡大多鐫刻在歷史渡口這個記憶場所中。

現在的和悅洲大面積荒廢、人去樓空,部分區域曾作保護性開發,但未通橋隧,僅憑輪渡與外界往來,交通不夠便利,發展受限。

今年1月底,調研團隊來到長江東岸的瀾溪古街上,當地人正在舉辦年貨節,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對岸,和悅洲上,一片寂寥。曾經三街十三巷的和悅古街,空餘歷史展示館和江上的渡船,風光不再。和悅洲由盛轉衰,瀾溪古街日漸繁榮,歷史記憶與文化保護錯置並不鮮見。

類似的,九江市柴桑區江洲鎮四面環水,也沒有大橋、隧道,要到鎮上工作會友、商貿購物,只能通過江新洲汽渡。而汽渡24小時晝夜通航,沿用至今,節假日格外繁忙。

出人意料的是,像銅陵和悅洲、九江江新洲等鄉鎮一級碼頭,實行免費乘坐。"我們當時也沒有想到。"陸邵明坦言,恰是沒有現代化都市化工業化大規模的干預,這些行政級別較低的渡口集鎮風貌保留較爲完整;周邊導航燈塔、救生會、宗教場所等關聯記憶場所也有不同程度的保留。這些記憶場所蘊含着長江下游各地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的文化印跡,也承載着當地羣衆的美好回憶、鄉愁往事、地方依戀,印證了"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的集體記憶與文化景觀。"一個小小的大通鎮,有大通天主教堂遺址、大通侵華日軍俱樂部舊址、和悅洲大通碼頭遺址。這些對於我們來說,都屬意外發現。有了這些,一個小鎮渡口的保護級別也上去了。"

文保"績效"轉爲"維修型智慧"

目前的數據庫裡,長江下游歷史渡口集中分佈的重點港口城市有江西九江市、彭澤縣,安徽安慶市、池州市、銅陵市、蕪湖市;江蘇南京市、鎮江市、揚州市、江陰市、南通市、太倉市、張家港市,以及上海寶山區吳淞口。

十三地渡口中,鎮江西津渡是歷史古渡口遺址的代表;南京浦口則是鐵路輪渡遺址的代表;銅陵港、池州港、九江港則是原長江客運站的代表。

其中,九江港,地處長江、鄱陽湖、京九鐵路交會處。明清時,九江港是中國四大米市、三大茶市和景德鎮瓷器的集散中心之一。

調研團隊成員、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碩士生李修傑介紹,早在清代,九江港即有民間木船渡運。1861年,九江開埠設租界後,英商太古洋行等外國輪船公司首開汽輪客運,並首次建設候船室等站房。1950年,招商局九江公司新建木質候船室。1993年,新建九江港客運大樓,服務長江客運。次年,客運量衰減。2001年,長江航運線路停運。2003年客運大樓出租開設九江農工商超市,2017年停運;2019年改造更新,入駐百嘉喜宴婚宴酒店及國美電器等。濱江碼頭船隻保留原狀,停運。

"調研的時候,酒店大堂還是原來客運大樓的樣子,有中央車站候車大廳的感覺,非常氣派。外觀透明玻璃、圓形設計也保留下來。"陸邵明感慨道,客運大樓涅槃新生爲酒店大堂,儘管存在一定的功能變異,但這無疑也是記憶場所活化利用的一種自發手段,並沒有完全推倒新建。

和悅洲未通橋隧,輪渡仍是剛需。

下一步,團隊計劃與其他地區高校聯合,邀請建築、設計、歷史、地理等相關專業的學者一起參與到歷史渡口調查中來,摸清楚家底,並將渡口遺存的記憶梯度、溫度、厚度與黏度進行分級、診斷,提煉相關成果,以影視、人工智能(AI)技術的形式加以保留。

根據國內現有實踐經驗看,歷史渡口未來的活化模式可分成3類:一是改善基本條件,比如,像浦口、下關那樣,物場事的記憶信息保存很好,可持續利用;二是選擇性盤活,比如,銅陵文投濱江閱讀點的模式值得借鑑,它將空曠的碼頭遺址轉化爲集閱讀、觀景、文創體驗於一體的驛站節點,有點類似黃浦江邊的"望江驛",人氣頗高;三是徹底被廢棄,可以局部片斷呈現,迭代轉型。

"歷史渡口承載了地方、民族、國家的多維文化與民衆的多重鄉愁記憶,蘊含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不容忽視!"陸邵明希冀,團隊的調研報告能夠提交當地水利、航運、規劃、住建、文旅等相關部門作爲參考。"期待我們的工作能爲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與生態廊道建設提供一線基礎資料和科學路徑。"

尤其,長江渡口文化的隱性信息與內涵價值,需深入挖掘和詮釋。"如今,一說到生態和保護,要麼推倒建成綠地公園,要麼改造成博物館或者陳列館,缺乏深度挖掘、縱向串聯、橫向聯動以及公衆參與,地域特色、人文情懷得不到彰顯。"陸邵明舉例說,大通鎮要拆老房子建防汛牆,當地老人不太高興,"老人們認爲,洪水淹了很多次的閣樓一直好好的,現在要拆掉,就非常可惜。我們也覺得可惜,如果想辦法留下來,豈不是更好?"對待渡口這類記憶場所,需將文物保護的"績效"模式轉變爲"維修型智慧"模式。

在九江調研時,陸邵明帶領團隊一同品嚐了九江名菜三杯雞。"九江地處江西、安徽、湖北三省交界處,城市文化兼容幷蓄,如同三杯雞的味道,混合米酒、豬油、醬油於一體,融合醃製、浸泡、蒸煮等烹飪方式,集納長江中游、下游的不同飲食習俗。"

如果將各地飲食比作長江兩岸的零星煙火,或許,歷史渡口亦可視爲長江文化血脈裡的不同穴位,"小而美",適合"鍼灸式"激活隱沒其中的鄉愁記憶。

作者:本報記者 付鑫鑫

文:本報記者 付鑫鑫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沈竹士 責任編輯:範兵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