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別!我國著名呼吸病學學家沈華浩教授今日在杭離世,享年61歲

訃 告

中國共產黨黨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學科帶頭人,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省勞動模範,浙江大學醫學院原副院長沈華浩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4月16日中午12時在浙大二院逝世,享年61週歲。

沈華浩教授遺體送別儀式定於4月21日(週日)上午8時在杭州殯儀館追遠廳舉行。4月17日-4月20日期間8:00-17:00在杭州殯儀館1號樓攬月廳設追憶靈堂。

敬獻花圈、弔唁的單位和生前好友,請於4月19日中午12時之前聯繫。

浙大醫學院:馬老師 13575450964

浙大二院工會:楊老師 13757119659

浙大二院PCCM科:陳志華 18757124923 夏麗霞 13989848015

沈華浩教授遺體送別活動發車時間、地點:

4月21日上午7:30 浙大紫金港校區醫學院門口

4月21日上午7:00 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區西門

浙江大學醫學院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2024年4月16日

沈華浩教授生平

沈華浩,男,1963年1月出生,祖籍廣東梅縣,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浙江省特級專家,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呼吸病學學術帶頭人之一,近40年來一直致力於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部感染、肺部腫瘤等的分子發病機制和防治研究。

沈華浩教授長期擔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浙江省呼吸疾病診治與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擔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哮喘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副會長、哮喘和變態反應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學會呼吸系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會長、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呼吸病學專委會主任委員以及國際期刊Therapeutic Advance in Respiratory Diseases副主編;主編國家規劃教材《呼吸系統疾病》等書籍11本、副主編14本;先後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點國際合作項目、重大計劃項目、973、863在內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30餘項。

在Nature、NEJM、Lancet、Nat Chem Biol等期刊發表論著228篇,累計IF 2908,被Nature、Science、Cell、NEJM、Lancet等SCI雜誌他引8816次;發表中文論文231篇,他引6022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一等獎(3項),“吳階平醫藥創新獎”“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中國呼吸醫師獎”等獲得者,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青年明心志:呼吸,一生所向

出生於醫學世家的沈華浩,1978年高考最終選擇了醫學專業,從此踏上了醫學之路。

醫學以它神秘的特質、自帶的使命感吸引着沈華浩。198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黃定九先生。1988年,沈華浩進入浙大二院呼吸內科工作,在此期間完成了博士學業。

1993年,沈華浩申請到了出國研修的機會,通過考試獲得美國國外醫學教育委員會(ECFMG)的全額資助,到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接受臨牀和科研培訓。之後又前往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美國梅奧醫學中心完成了博士後學業並在美國全職工作。

在這些世界級的科研學術殿堂,他潛心鑽研,在研究的道路上接受培訓和歷練。其間發表了數篇高質量的論文,首次揭示了嗜酸粒細胞和哮喘之間的因果關係,破解了140年來的國際難題,開始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

國外先進的醫療科研條件並沒有把沈華浩給留下,2001年末他攜一家三代回到自己的老東家——浙大二院。他滿懷熱忱,誓要把先進技術引進國內,運用自己學到的科研本領解決問題。

20年磨一劍:從“中國發現”到“中國標準”

有這樣一個故事廣爲流傳。2004年,沈華浩教授遇到一名來自麗水的14歲“怪病”男孩。男孩因爲胸悶,日夜需要家人在胸前揉搓,奄奄一息,輾轉求醫無效。沈華浩教授詳細詢問了病史,並根據男孩“打籃球后發病”這一細節線索,果斷地將瘦骨嶙峋的男孩接到肺功能室,在自己的監護下,冒着極大的風險檢測了肺功能和氣道激發試驗。結果顯示男孩氣道反應性重度增高,他判定孩子患有支氣管哮喘,制訂了針對病情的藥物治療方案。治療立竿見影,男孩從病魔手裡逃脫,迅速康復。

沈華浩教授爲康復長大的“怪病”男孩後期診療

沈華浩教授坦言,自己當時雖然治好了那個男孩,但對這個疾病還是一頭霧水。團隊查閱了大量文獻,但當時所有的教科書、專業論著都沒有提到這個特殊類型的哮喘。這個故事被媒體報道後,國內外很多胸悶患者找到沈華浩教授。隨着越來越多類似病例的積累,沈華浩教授率領團隊用數年時間篩選了上千例門診病人,追蹤治療反應,經過嚴謹的分析、研究,以翔實的數據形成其研究成果《一種新的哮喘亞型:胸悶爲唯一症狀的不典型哮喘》,於2013年發表於美國《變態反應哮喘免疫年鑑》(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這是國內外首次發現、命名並報道的新型哮喘類型,更是繼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學者發現咳嗽變異性哮喘、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鍾南山院士提出隱匿性哮喘之後,業內對哮喘表型分型的第三次突破性發現,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被美國學者稱爲“Shen’s Syndrome”(沈氏綜合徵)。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前任主席艾瑞克•貝特曼(Eric Bateman)高度評價了這一研究發現,認爲這是哮喘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貢獻。胸悶變異性哮喘被寫入《內科學》《實用內科學》《呼吸病學》等19本國家規劃教材和醫學權威工具書,被《哮喘防治指南》《肺功能檢查指南》等十部指南或專家共識收錄,成爲國際醫學界的一個“中國標準”及中國呼吸領域的一個里程碑。

2016年,沈華浩教授作爲通訊作者的《中國支氣管哮喘診斷和治療指南》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出版。該版指南基於循證醫學證據,且更具中國特色,框架完善、內容全面、邏輯清晰,受到廣大同行的讚譽,助力中國哮喘事業的前進。2023年,沈華浩教授先後牽頭制訂《輕度支氣管哮喘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及《胸悶變異性哮喘診治中國專家共識》,爲我國輕度哮喘及不典型哮喘的規範化診治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顆赤忱心:“臨牀-科研”兩條腿走路

“我們臨牀醫生應該做最好的研究者。”沈華浩教授經常勉勵自己和同事,“掌握科研思維的方式,有刨根問底的探索精神,就會在日常工作中體會到每個現象、每名患者都是有研究價值的。”他認爲只看病不做研究、只做研究不看病,都不能成就一名優秀的臨牀醫學家。

醫學研究者,便是沈華浩教授的另一個重要身份。

早在20世紀80年代,沈華浩教授就開展作爲哮喘診斷金標準的氣道激發試驗研究,是我國最早開展該技術的研究者之一。那時候醫院沒有研究場地,也沒有招募志願者進行臨牀試驗的路徑,他就下決心自己上。肺功能技師一次又一次地給沈華浩教授追加組織胺吸入的劑量,吸入以後,他劇烈咳嗽、胸痛,臉都漲成了豬肝色。最後收集的研究數據、試驗感觀直接指導了激發試驗的規範化流程。

“發現”“研究”“有意思”是沈華浩教授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他心中篤定,醫生要“臨牀-科研”兩條腿走路。2002年,他開始籌建呼吸實驗室。從無到有,呼吸實驗室慢慢有了小雛形,並幾經搬遷和成長,從20幾平米的微生物實驗室,再搬至醫院臨牀研究中心的PI室,到後續建成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超2000平米的獨立研究中心,並在2003年牽頭成立呼吸疾病研究所,沈華浩教授擔任所長。

沈華浩教授(左四)與學生們在一起

沈華浩教授團隊長期深耕於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肺癌以及呼吸危重症等領域,不但創立哮喘嗜酸粒細胞氣道炎症發病機制新理論,爲國際上哮喘的靶向藥物研發奠定了重要基礎,顯著提高了我國哮喘的基礎研究創新能力,而且創新哮喘診治新技術,爲哮喘治療提供新策略,顯著提高了我國哮喘的轉化應用創新能力。

在沈華浩教授的帶領下,團隊發展勢頭強勁,人才濟濟,不僅有來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院校的高端科研人才,還吸收來自北大、上海交大、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衆多優秀畢業生,國家自然基金必然年年榜上有名,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基金重點項目、973、863、重大慢性疾病等多個重大項目資助,現有科研總經費數千萬。2013年度,由沈華浩教授作爲第一完成人的“支氣管哮喘分子發病機制及診治新技術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沈華浩教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沈華浩教授帶領的浙大二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先後成爲浙江省醫學重點學科、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浙江省呼吸疾病診治與研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國家臨牀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單位等。

“一個臨牀科學家的價值,就是兼具醫生與科學家這兩種素養,從一個特殊病例中發現共性的規律。科學家要能發現規律、總結規律,從而解決問題,指導現實生活。”在醫學研究的道路上,沈華浩教授的初心不變、矢志不渝。

心繫家國,踐行醫者大愛

胸有家國情懷,勇擔時代重任,沈華浩教授始終精術敬業,濟世救人,用畢生所學服務於社會。“做一個對父母孝、對老師敬、對朋友忠、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他是這樣引導學生的,也是這樣以身作則的。

2003年在抗擊非典的工作中,沈華浩教授擔任浙江省非典防治專家指導組成員,並擔任非典定點醫院現場救治專家組主要成員,爲浙江省非典防治取得階段性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因其突出貢獻,被評爲當年“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還應邀出席東盟10+3 SARS高級國際研討會非典會議,介紹中國抗擊SARS的經驗。

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沈華浩教授受命擔任浙大二院救治專家組組長。專家組討論、制定醫院對新冠肺炎的篩查與診療規範,持續優化醫院層面非常時期各方面規章流程,並對全院臨牀科室提出的有關新冠肺炎的問題進行專業指導。沈華浩教授在各種場合、各大平臺上進行多場專業講座及科普講座,向廣大民衆宣傳抗疫要點,減少不必要恐慌情緒;並將浙二抗疫經驗、新冠患者診療策略傳播介紹給全國乃至全球醫務人員。作爲呼吸病學的專家,如何攻克新型冠狀病毒、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更是成爲他的目標。沈華浩教授傾力疫情防控的同時,還作爲總協調人促成成立浙江大學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專項基金,用於支持病毒感染及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防治,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支援保障和科學研究。

沈華浩教授抱病參加國際新冠肺炎會診

鞠躬盡瘁 精神永存

沈華浩教授不止一次地提及,他所從事的工作是他所熱愛的全部,“我感到很幸福,因爲我做的事全都是我想做的。”每天除了短短几個小時用於休息和家庭生活,他把其餘的所有時間都分給了臨牀、科研、教學、醫學院、哮喘學組和醫學會的工作。

繁忙的工作壓倒了他的身體,2016年9月底,沈華浩教授不幸確診前列腺腫瘤。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沈華浩教授堅強面對,以常人難以企及的堅強心智和意志,頑強地與疾病做鬥爭,他先後接受了三次大手術、8輪化療、3次放療,以及數次的局部有創介入治療,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儘管纏綿病榻之時,人疲憊不堪,他還是將病牀上的小餐桌變爲辦公桌,堅持整理資料、線上會診、指導學生、牽頭多項全國多中心臨牀研究、組織PCCM規範化建設、共同推進全球哮喘管理。特別是腰部手術之後,沈華浩教授無法坐起、行動不便,但還是強忍疼痛,在護具支持下繼續爲學科發展殫精竭慮。甚至就在前幾天,沈華浩教授仍牽掛學科、學會工作及5月份的世界哮喘日活動。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爲他畢生的寫照。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俞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