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血路藥注意 食補抗寒禁忌多

許多民衆因爲中風或是短暫性腦缺血癥狀,需要長期服用「通血路」的抗凝血藥物,醫師提醒,服用抗凝血藥物的患者,在飲食習慣上得多加註意,避免食物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本報資料照片)

6旬婦人冬令食補大啖薑母鴨、羊肉爐等藥膳料理,不料1個月內身上出現大小不一的瘀青,牙齦也不停出血,就醫後才發現所吃的食材與「通血路」的藥物發生交互作用。醫師提醒,亞洲人的飲食習慣常會使抗凝血劑藥效增強或減弱,民衆服用此類藥物在飲食方面得多注意,若異常出血得立即就醫。

這名婦人曾在幾年前罹患小中風,病況雖已好轉許多,但仍需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復發,冬天來臨時,婦人藉由食補暖身,不料卻開始瘀青、牙齦異常出血,更有血尿狀況,就醫後才發現「補過頭」,導致抗凝血劑的藥效增強,纔會出血不止。

抗凝血劑經常被一般民衆稱爲「通血路的」,有心房顫動的患者若使用抗凝血劑,可下降中風風險達60%,抗凝血劑藥物也可防止腦血管栓塞及靜脈栓塞症。

明華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鄭鴻強表示,臺灣經常以食補的方式抗寒或暖身,但中藥裡常見的活血補血食材,例如丹蔘、人蔘和當歸,或是辛辣的洋蔥、辣椒等食材,會加強抗凝血劑的藥效,導致凝血時間延長、凝血功能不佳,恐會有出血不止的狀況。

高雄阮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韋丞則表示,亞洲人的飲食習慣經常食用綠色蔬菜,但富含維生素K的綠花椰菜、萵苣等綠色蔬菜,以及肝臟、綠茶或高劑量的維生素C,若攝取過多,都會導致抗凝血劑藥效減弱。

林韋丞也提醒,民衆若有不明瘀傷、血便、血尿、黑色便、暗色尿、牙齦出血不止等症狀,都要儘速就醫並請醫師調整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