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學巷直擊 上下學機車硬闖 孩童通學2困境

通學巷類型及優缺點 製表/李成蔭、劉懿萱 圖/聯合報提供

「叭、叭!」年輕媽媽牽着女兒的手,以跑步速度穿過校門前的臨停車陣,母女左閃右躲,聽到身旁急促喇叭聲,手牽得更緊,彷彿參加障礙賽般,經過重重關卡才進入校園。這是臺灣許多小學上學時段的日常,即便政府積極推動「通學巷」,硬闖的車輛仍威脅師生與家長的安全。

各縣市將通學巷視爲改善校園周邊秩序解方,在上下學時段嚴令汽機車止步,聯合報採訪團隊直擊新北、臺北、新竹、高雄等地通學巷,許多機車騎士仍漠視禁止通行牌,連導護志工也束手無策。

新北市板橋區莒光國小導護志工闕阿姨,上學時段在通學巷入口架橫杆禁止汽機車通行,但廿分鐘內起碼有十輛機車穿過橫杆縫隙進出通學巷,她雖出言提醒「這時間不能通過」,但騎士不是冷漠不理就是丟一句「我是巷內住戶」。她認爲,強制力及配合度是通學巷成敗關鍵,缺乏配套則讓功用難發揮。

莒光國小通學巷旁牌面寫着「管制時段車輛僅準牽引通行,違者錄影舉發」,但根本不見科技執法設備,舉發成了嚇唬人的紙老虎。

新北交通局科長林碧芬解釋,二○一九年六月莒光國小成爲新北第一所設置通學巷科技執法學校,每月違規從上千降到近四百件,但科技執法只是追蹤開勸導單提醒,並沒有真正開罰,目前已將設備移交警方,會持續檢討通學巷成效。

靖娟基金會「二○二四兒童交通安全指標」調查,有七成五孩子依賴父母接送,顯然家長仍不太敢放手讓孩子自己上下學。臺中大明國小校長鮑瑤鋒表示,家長堅持接送有其考量,少子化讓父母照顧心態更強烈,都會區接送風氣比偏鄉更盛。

「過去父母不放心孩子自己上下學是顧慮治安,現在是擔憂交通太亂。」靖娟前執行長、立委林月琴表示,孩童面臨兩大通學困境是「步行空間受壓迫」及「路口橫衝直撞車輛」,騎樓、人行道遭違停車佔據或有電杆、電箱等障礙物,讓步行動線卡卡。

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退休副教授黃臺生指出,臺灣近年推通學巷、通學廊道計劃,但部分通行空間不夠連續完整,設計有漏洞,加上駕駛對人命不夠尊重,對行人構成一定風險;南韓與日本是祭出重罰,出事要付出更大代價,才能讓民衆不敢違規。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教授張勝雄則認爲,很多人行道連行人走路、輪椅寬度都做不到,車道瘦身又會讓汽機車駕駛反彈,校方、地方要多溝通,當愈來愈多家長願讓孩童步行上學,就能成爲改變接送文化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