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IBM撤出中國!這兩年高達70%的外資龍頭在收縮中國業務
8月26日的消息,IBM宣佈關閉中國研發中心,裁員1000多人。
又一家大型外資撤出中國了。
如果說,IBM撤資,是因爲敗給了中國的“去IOE化”浪潮,敗給了中國的雲計算產業和國產替代浪潮。
那麼,他們的撤出,又是爲什麼呢?
下面,君臨統計了一下美股市值前20名的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經營情況。
看看它們,又是爲什麼與中國漸行漸遠……
1,蘋果,市值3.45萬億美元
2023.9.30-2024.6.29來自大中華區的營收519.2億美元,佔比17.53%,相比2021-2022年同期的營收587.3億美元,佔比19.31%,下滑2個百分點。
今年第二季度,iPhone銷量首次跌出中國前五。
7月25日,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佈報告稱,今年第二季度蘋果iPhone出貨排名退至第六,市場份額同比下降2%,佔比14%;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Vivo、OPPO、榮耀、華爲和小米。
Canalys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蘋果中國的總出貨量爲970萬臺,低於去年同期的1040萬臺。
相比之下,華爲智能手機出貨量在本季度同比增長41%至1060萬臺,這得益於4月份推出的新款Pura 70系列。
與此同時,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正在經歷連續三個季度的增長。
根據IDC數據,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重回7000萬部上方水平,增長8.9%至7160萬部。
顯然,不是中國市場不行了,只是蘋果在中國被邊緣化了。
2,英偉達,市值3.18萬億美元
2024-01-29至2024-04-28,來自中國(包括香港)的營收24.91億美元,佔比9.56%,相比2022-01-31至2022-07-31,來自中國(包括香港)的營收36.83億美元,佔比24.57%,大幅下滑了15個百分點。
去年10月,美國出口管制政策調整,大量的高端英偉達芯片被迫放棄中國市場,英偉達旗艦遊戲顯卡一夜間全網斷貨。
英偉達斷供,直接催生了華爲昇騰芯片的訂單暴漲,以及海光信息、寒武紀等一系列的投資機會。
2023-01-30至2023-10-29英偉達來自中國(包括香港)的營收83.60億美元,全年大約110億美元左右.
假設由於限供,導致份額下降一半,一年就要失去50多億美元的蛋糕。
這個鍋,只能由美國政府來背。
3,微軟,市值3.10萬億美元
微軟財報中沒有提及來自中國的營收佔比。
不過,今年7月1日,微軟已宣佈將關閉中國地區的所有線下授權門店,僅保留官網和京東自營線上渠道。
這兩年,微軟先是撤銷中國區的AI研發,搬回美國,接着撤銷了中國所有線下門店。
種種跡象表明,微軟也正在爲離開中國做準備。
事實上,目前中國市場上,大型政企事業單位的操作系統已全面轉向自主化,中標麒麟、統信UOS等佔據了大部分份額,辦公軟件也有WPS、有道雲筆記等大量對手。
有消息說,目前中國付費用戶在微軟的營收佔比已降低到1.5%,並無限趨近於零。
微軟也是被圍剿的沒有辦法了。
4,谷歌,市值2.06萬億美元
搜索業務20年前就退出中國市場了,手機系統安卓業務這兩年也開始感受到華爲鴻蒙系統的威脅。
今年第四季度,號稱“純血”的鴻蒙NEXT正式版本會和華爲Mate70系列一起發佈,成爲中國移動操作系統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鴻蒙操作系統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上漲至17%,同比去年一季度提升了9%,iOS份額則從20%下降至16%。這是鴻蒙系統首次超越iOS,成爲中國市場第二大操作系統。
而在全球市場上,鴻蒙系統份額爲4%,安卓市場份額77%,iOS份額爲19%。
鴻蒙替代安卓之路,已正式開啓。
5,亞馬遜,市值1.86萬億美元
電商業務早在許多年前就已經被淘寶、京東趕出了中國市場,2019年在中國的份額已不足1%。
2019年4月,亞馬遜中國正式確認,將於2019年7月18日停止爲亞馬遜中國網站上的第三方賣家提供賣家服務,但還保留了海外購、全球開店、Kindle和亞馬遜雲計算等業務。
2023年6月,進一步收縮在華業務,停止Kindle電子書店在中國的運營。
而在亞馬遜的本土——美國市場上,亞馬遜2024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最大業務電商的銷售不及預期,營收陷入停滯。
而根據美國銀行分析師預計,中國電商平臺Temu、SHEIN、TikTok Shop給亞馬遜施加了巨大壓力,它們在美國的銷售額可能從上一年度的150億美元激增至2024年的近400億美元。
攻守之勢,易也。
6,META,市值1.34萬億美元
從來就沒有進入過中國市場,不過業績受中國的影響明顯。
去年至今業績大漲,主要原因是中國跨境電商兩家龍頭企業SHEIN和Temu爲了爭奪美國市場的份額,大量投放廣告,拯救了這家北美大廠。
另一方面,其在全球市場上的流量霸主地位,也正受到TikTok的擠壓,過得並不輕鬆。
7,禮來,市值9055億美元
2024-01-01至2024-06-30,來自中國的營收7.713億美元,佔比3.84%;
2022-01-01至2022-06-30,來自中國的營收7.585億美元,佔比5.30%;佔比下滑了1.5個百分點。
禮來近幾年依靠減肥藥Mounjaro、Zepbound等產品的大爆發,晉升爲全球醫藥業霸主。
2024上半年,禮來在糖尿病和減重領域總收入130.076億美元,同比增長42%。
不過,禮來的營收增長主要來自美國市場,佔比高達67.41%,歐洲日本合計佔據另外18.29%。
美國市場營收強勁,一來是美國消費市場的繁榮,二來美國醫保能覆蓋減肥藥的部分費用。
而中國市場的營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或許是受到了中國市場消費降級的影響。
8,臺積電,市值8880億美元
2024-01-01至2024-06-30,來自中國大陸的營收1619億,佔比12.79%;
2018-01-01至2018-06-30,來自中國大陸的營收1004億,佔比20.85%;佔比下滑了8個百分點。
6年前美國芯片制裁未實施的時候,臺積電的中國大陸營收一度高達20%,如今這個比例已經大幅減少。
但臺積電在高端芯片製程上具有獨家優勢,依靠美國市場獲得的訂單,營收還是實現了大幅增長。
9,博通,市值7740億美元
2023-11-05至2024-02-04,來自亞太地區的營收66.97億,佔比55.99%;
2021-11-01至2022-05-01,來自亞太地區的營收105.0億,佔比66.40%;佔比下滑了11個百分點。
作爲全球芯片行業“隱形冠軍”,博通大部分營收來自亞太地區,主要是中國。
博通這幾年的業績不錯,主要是受益於AI熱潮之下網絡通信芯片的銷量增長和軟件業務的增長。
不過,僅僅兩年間,亞太業務佔比下滑這麼大,也是讓人意外。
或許也是受到了中國芯片行業價格戰的影響。
10,特斯拉,市值7000億美元
2024-01-01至2024-06-30,來自中國的營收92.28億,佔比19.72%;
2021-01-01至2021-06-30,來自中國的營收59.02億,佔比26.41%;佔比下滑了7個百分點。
這幾年,特斯拉在中國的品牌光環肉眼可見的消退了。
在中國車主的眼中,特斯拉的智駕技術已經不再遙遙領先,相反關於“內飾差”的吐槽隨處可見。
2024年上半年,比亞迪秦PLUS取代了特斯拉Model Y長期佔據的中國市場單一車型銷量冠軍之位。
特斯拉在中國,越來越沒有牌面了。
11,摩根大通,市值6200億美元
從來沒來過中國。
12,諾和諾德,市值6100億美元
2024-01-01至2024-06-30,來自中國區域的營收94.69億,佔比7.10%;
2022-01-01至2022-06-30,來自中國區域的營收84.07億,佔比10.09%;佔比下滑了3個百分點。
另一個減肥藥巨頭,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更高,但佔比也出現了下滑。
諾和諾德總部在丹麥,跟禮來不同,對歐洲和中國市場的依賴度要更高一些。
但跟禮來相似,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中國市場消費降級的影響。
13,沃爾瑪,市值6080億美元
2024財年第一季度,沃爾瑪中國的營收穫得雙位數增長,電商業務表現尤爲強勁,淨銷售額增長54%。
進入2024年第二財季,沃爾瑪中國的淨銷售額同比增長17.7%,電商滲透率達到49%,同比增長200個基點。電商銷售額同比增長23%,顯示出沃爾瑪在中國的電商業務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沃爾瑪對中國、印度以及墨西哥等地區業務的未來增長持樂觀態度,預計這些市場將在未來幾年佔國際業務增長的3/4左右。
沃爾瑪是美股企業中唯一一家中國業務表現出色的跨國企業,主要原因是其山姆會員店+電商結合的模式具有獨特優勢。
14,伯克希爾哈撒韋,市值6000億美元
保險、零售、能源和鐵路等控股業務的營收集中在北美市場,投資業務靠着比亞迪也曾大賺了一筆。
但目前正處於清倉過程中,離場趨勢明顯。
15,聯合健康,市值5400億美元
從來沒來過中國。
16,埃克森美孚,市值5100億美元
美國能源霸主,跟殼牌、BP等歐洲企業相比,在中國市場上的存在感一向較弱。
不過,2020年宣佈投資100億美元在廣東大亞灣地區打造一個大型乙烯基地,預計2024年底投產。
大亞灣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外資石化投資中心,有殼牌、埃克森美孚、普利司通、樂金化學、科萊恩等數十家外資企業在此。
17,維薩,市值4800億美元
中國營收佔比極小,金融支付這個領域有銀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本土巨頭。
18,萬事達,市值4300億美元
同上。
19,寶潔,市值3975億美元
2024財年(截至6月30日),寶潔實現淨銷售額840.39億美元,創下10年營收新高。
但其大中華區業績下降9%,已經是連續第二年下滑。
大中華區2024財年銷售額約爲67.16億美元,佔比爲7.99%,相比2022財年80.20億美元,佔比10%,佔比下滑了2個百分點。
業績下滑主要歸咎於旗下收購自日本的高端美容品牌SK-II銷量暴跌的影響,導火索是發生於2021年的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
SK-II在北京上海曾經擁有專櫃16家、18家,目前已經銳減到北京9家,上海10家,撤櫃比例接近一半。
另外,在大衆日化市場,寶潔的問題也不少,旗下OLAY等品牌受到了珀萊雅、薇諾娜、完美日記、華西子的全面挑戰。
20,強生,市值3950億美元
2024-01-01至2024-06-30,亞太地區和非洲營收68.58億,佔比15.65%;
2022-01-04至2022-07-03,亞太地區和非洲營收87.08億,佔比18.35%;
佔比下滑2.7個百分點。
主要原因強生剝離了消費業務,重組爲一家純製藥+醫療器械公司。
強生原來的消費業務改名爲科赴Kenvue,旗下有很多知名品牌,比如邦迪創可貼、泰諾藥品、李施德林漱口水、大寶、可伶可俐、露得清、強生嬰兒、城野醫生等。
今年一季度,根據科赴的最新財報,其亞太地區銷售額明顯下滑。
主要原因包括:強生嬰兒爽身粉遭到致癌事故的影響,李施德林漱口水遭到了本土品牌參半的蠶食,城野醫生、大寶等護膚品牌也遭到了本土企業的擠壓。
醫療業務方面,強生近5年有3年的業績爲負增長,表現並不理想,股價也跑輸美股大盤。
主要原因是強生具有優勢的骨科、心血管器械業務,受到了中國市場集採政策的影響,採購價格大幅下跌。
總結:
美股目前市值最高的20家外資巨頭,只有沃爾瑪和埃克森美孚在中國市場加大投資。
其餘的18家,4家(摩根大通、聯合健康、維薩、萬事達)從來沒來過中國或佔比極小。
14家(佔比70%)正在縮減中國業務佔比,原因來自5個方面——
第一個,問題出在美國方面。
英偉達、臺積電,2家企業都是由於美國的制裁和限供政策,導致中國業務佔比大幅下滑。
第二個,問題出在中國方面。
微軟、谷歌、META,3家企業由於涉及國家安全,無緣中國市場。
第三個,問題出在中國產業升級的影響。
蘋果、亞馬遜、博通、特斯拉,4家企業均由於中國企業的成長,逐漸在中國市場失去競爭力。
第四個,問題出在中國市場消費降級。
禮來、諾和諾德、伯克希爾哈撒韋,3家企業由於中國市場的下行,減少了在中國的營收佔比或投資。
第五個,問題出在自身和中國市場的雙重影響。
寶潔、強生,2家企業既有自身的問題,也有中國消費市場的下行、本土品牌崛起的挑戰等。
原因或許是多種多樣的,但高達70%的外資企業正在縮減中國業務佔比,也確實是個嚴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