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老百姓“穩穩的幸福”——四川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紀事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佳 江芸涵 李丹 劉春華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主席回望了過去一年深入羣衆的溫馨點滴,字裡行間,流淌着對人民的深厚情懷。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過去一年,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老百姓急難愁盼的“問題清單”作爲黨委政府的“責任清單”,推出一系列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民生實事,從“一老一小”到就業增收,從醫療救助到託底性幫扶,越來越多的百姓期待,變爲巴蜀大地上可感可及的幸福故事。

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制度,打造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就業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專業化水平。

一線故事:社區零工角溫暖就業路

“感謝社區零工角職業專家的指導,讓我轉變了對就業的認識。”1月13日一大早,達州市達川區楊柳街道文興社區居民吳怡趕往見習基地上班,開啓一週的工作。

2024年,吳怡大學畢業後,原本打算暫時不上班,專門準備公招考試。後來,吳怡在業主羣內看到文興社區零工角免費開展職業指導課的通知,報名參加了學習,瞭解當前就業形勢。通過專家的指導,吳怡決定申請就業見習崗位。目前,吳怡在達川區一家見習基地一邊見習積累工作經驗,一邊準備公招考試。

文興社區是達州市打造的第一家社區零工角所在地。走進社區辦公室,其中一面牆上“社區零工角 溫暖就業路”的字樣十分顯眼,旁邊“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紅色標語,更是點明瞭零工角服務羣衆就業的目標。

“我們將就業登記、職業指導、勞動維權等高頻事項,納入社區零工角服務清單,探索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等便民措施。同時,設立招聘集市,主動歸集求職、招聘信息,全方位提供信息發佈、求職諮詢、職業培訓、權益保障等服務,滿足羣衆就業需求。”達川區就業局副局長李文武說。

43歲的李憲清也通過社區零工角找到了新工作。李憲清原是達州城區一名全職寶媽,爲貼補家用,她經常會去打零工,但由於缺乏專業技能和經驗,結果往往不如人意。2024年,她參加了文興社區零工角組織的家政技能培訓,掌握了專業服務技能,還加入文興社區的服務公司。如今,李憲清已是達川區的“家政服務明星”,服務300多個家庭,每月收入5000元以上。

“社區零工角,是達州市探索在家門口助力羣衆就業的舉措。”達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劉劍介紹,2024年達州市針對零工羣體就業分散、信息對接不暢等現狀,全面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下沉基層,依託社區資源打造就業零工角,打通就業服務“最後一米”。

2024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印發全省零工市場建設指引,推動全省零工市場建設。目前,全省有零工市場、零工驛站815家,實現21個市(州)全覆蓋,爲更多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求職機會。

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一定要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要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

一線故事:煥新敬老院守護“夕陽紅”

1月9日7時許,達州市渠縣文崇鎮室外氣溫低至2攝氏度。在渠縣文崇敬老院食堂裡,立式空調正在制暖。室內溫度顯示爲15攝氏度。7時30分,食堂準時開餐,紅薯稀飯、饅頭、雞蛋、炒素菜熱氣騰騰地端上了桌。30多位老人圍桌坐好,聊天吃飯,暖意融融。

“吃完早飯,回房間再打一套操,渾身都暖和了,精神也更好。”70歲的王登平說,剛剛過去的2024年敬老院“變化很大”——房間的廁所更換了馬桶、過道上安裝了扶手、地面做了防滑處理,“住起來很舒服”。

王登平口中的變化,得益於敬老院內實施的養老機構護理能力提升項目。

“文崇敬老院建於2011年,設施逐漸老舊。”渠縣民政局項目辦負責人黃洋介紹,敬老院是一所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現有入住老人40人,其中有失能老人1人、半失能老人2人。項目實施前,敬老院的樓道未安裝扶手、牀鋪爲木質牀、廁所是蹲坑,護理能力與老人養老需求不匹配。

爲有效滿足文崇片區特困人員、社會老人入住需求,2024年,渠縣爭取到中央福彩公益金272萬元、縣級配套資金68萬元,組織實施了文崇敬老院護理能力提升項目。通過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增加護理型牀位,同時加大對護理人員培訓,有效提升敬老院護理能力,更好地滿足特困人員和社會老人高質量養老服務需求。

黃洋介紹,改造和升級工作涵蓋多個方面,包括居室、衛生間、沐浴間、洗衣房、醫務用房等區域的升級改造,以及護理牀、空調、電視機等設施設備的安裝等。該提升項目中,僅改造養老牀位就達170張。

在全面織密兜牢民生底線基礎上,我省聚焦“一老一小”重點人羣,去年通過養老機構護理能力提升改造,改造養老牀位11125張。目前,全省養老機構護理型牀位佔比達6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一線故事:用“五心”爲“折翼天使”插上翅膀

2025年元旦剛過,廣元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李豔已收到不少學生的新年祝福信息。2024年畢業的聽障學生小峰(化名)也通過微信發來祝福。小峰告訴李豔,他已適應大學生活,要繼續追夢,成爲一名服裝設計師。

小峰是學校啓聰職高班的學生,去年他考上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小峰激動地發了一條朋友圈:“感謝老師們三年的辛勤付出,感謝校長的關心。在你們的陪伴下,我們學到了很多,也長大了很多,願我們的未來更加美好。”

2017年,廣元市本級和利州區、昭化區、青川縣共同出資4460萬元,啓動建設全新的廣元市特殊教育學校(原廣元市東山聾啞學校)。2018年8月,新學校建成投用。

“愛,是人生的主題,更是教育的主題。”李豔說。面對學生情況複雜、殘障類別多、個體差異明顯、管理難度大等的挑戰,學校實施“五心”育人措施。“五心”即:愛心、耐心、恆心、細心和信心。校門口樓宇上有“心會聽見”四個大字,時刻提醒老師們從心出發。“五心”育人,成爲老師們的座右銘。

每個月,和大多數老師一樣,苗莎都會去重度殘障無法到校上課的孩子家裡送教上門,風雨兼程從未間斷。苗莎和同事們精心備課,一人一案,爲重度殘障孩子提供專業康復訓練、基礎文化知識和適當心理疏導。“我的孩子以前頭都不能轉動,更不用說伸手拿東西了,自從老師們每個月來給她按摩、送教後,她現在眼睛裡有光了,每次看到老師都會開心地笑,生活自理能力慢慢得到改善。”一位學生媽媽說。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廣元市特殊教育學校構建起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組成的心德、心智、心體、心美、心業“五心”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以生活自理、自我服務、適應生活、居家技能、生活實踐、文化知識、社會實踐、職業技能、社會生存素養爲核心,助力學生融入社會。

辦學條件逐漸改善,師資力量逐步增強。短短几年,學校學生數量從86人上升到258人。2024年,10名啓聰職高班學生,5人蔘加高考,全部考上心儀大學,其餘5名學生實現自主就業;10名大齡智障學生在紅星公園集體就業,實現了有尊嚴的生活。

近年來,我省把特殊教育作爲推進教育公平、增進殘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重要舉措,實施“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行動計劃,建立財政爲主、社會支持、全面覆蓋的特殊教育服務保障機制。全省30萬人口以上縣(市、區)全部建成特殊教育學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