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故事/從農也要鬥AI技術 返鄉青農的綠金革命
現年30多歲的青農黃衍勳,選擇回到雲林老家田間用溫室種植小黃瓜與牛番茄,他在多方嘗試後,自行設計技術模組,分享給在地從農夥伴,增加產量、穩定品質,用「團體戰」的方式打入中大型消費市場,突破銷售困境。記者王彥鈞/攝影
政府力推青農返鄉,雖然給予補助,但隨着時代進步,法規困境與不斷更新的栽種技術,無時無刻都給予這些滿懷「綠景壯志」的青年們龐大的壓力,即便他們「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但「通路困境」這塊牌子成爲一直以來矗立在他們道路上的巨大屏障。位在雲林,返鄉8年的微醺農場創辦人黃衍勳表示,因爲臺灣農地破碎化,無法實現大規模栽種,因此他在多方嘗試後,自行設計技術模組,分享給在地從農夥伴,增加產量、穩定品質,用「團體戰」的方式打入中大型消費市場,突破銷售困境。
現年30多歲的黃衍勳,選擇回到雲林老家田間用溫室種植小黃瓜與牛番茄,他表示這兩種作物剛好可以輪作,牛番茄屬於秋冬作物,小黃瓜則可以全年無休,除了通路型態相近,有足夠的工作量也是「養工」的重大關鍵,來他農場就業的不論是青年、二度就業婦女,都不必擔心淡季就會失業的風險,他更表示,他的團隊將近30個人,平均年齡約28歲,就是看上農業缺工、缺人才,返鄉沒多久就開始着手進行青年培力,投入技術、知識的訓練,讓他們可以留在家鄉從農也有好的發展。年僅20歲的農場員工林詠瑀也表示,由於本身就是務農家庭出身,希望來到這裡學習到的溫室技術,能夠成爲回家從農的養分。
微醺農場溫室有個特別之處,專植小黃瓜的溫室採負壓控制,而這一般是用來種植蘭花等金貴的植物,黃衍勳表示之所以採取這種稍嫌「浪費」的做法,是因爲小黃瓜其實並不好種,且連作障礙較大,根系會分泌毒素抑制隔壁植株的生長,因此黃衍勳農場中均採用離地介質籃耕,每籃只種三株來解決這項問題,另外病蟲害如薊馬、銀葉粉蝨等等也很棘手,因此才採用負壓方式,但如此一來不通風,熱蓄積問題嚴重,這個時候就能用智慧降溫,透過系統開啓內遮蔭、風扇、水牆等等設施,此外也能透過如溫度、溼度、光度感測器各種感測數據來監控環境、作物的狀態,透過交叉分析取得科學根據的結論後,纔有利於後續的延作或改良。
不只是賣農產品!微醺農場經過多年努力已經有固定的通路,透過團隊內建立的標準化模組,希望能夠讓新進青農降低成本、技術門檻,「如果再不去做,未來這裡可能會滅村」黃衍勳在這裡定居,也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希望能夠過自己的方式,建構產業聚落,再創農村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