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金融大咖說|專訪世界國際金融中心聯盟董事總經理畢譽衡:香港金融科技發展環境極爲優越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袁思傑 香港報道

10月28日至29日,以“點亮金融科技新航道”爲主題的“香港金融科技周2024”主論壇在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吸引了近3萬名參會者和700多家參展商。本屆香港金融科技周重點爲各類前沿科技,論壇爲此制定了八個主題論壇,涵蓋人工智能與前沿科技、區塊鏈與數碼資產、保險科技等領域。

世界國際金融中心聯盟(WAIFC)董事總經理畢譽衡在論壇間隙接受了南財記者的專訪。他對記者表示,香港擁有健全且日益完善的法律和監管體系,這些體系不僅適用於金融科技領域,並且適用於投資金融科技和其他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領域。

“我認爲香港爲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極爲優越的環境。”畢譽衡指出。

據介紹,國際金融中心聯盟成立於2018年10月1日,由11個金融中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建立,旨在促進各金融中心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國際層面公共機構展開對話,並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各國的國際金融中心。

資料顯示,國際金融中心聯盟成員包括市政府、協會以及開發和推廣其金融中心的機構,涵蓋法蘭克福、迪拜、阿布扎比、巴黎、多倫多、卡薩布蘭卡、釜山等來自五大洲的領先國際金融中心。2019年10月24日,香港金融發展局在阿布扎比舉行的世界國際金融中心聯盟週年大會,正式被納入成爲新會員。

畢譽衡強調,目前世界金融業正經歷多個重大變化,包括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數字化轉型、金融業對年輕人才吸引力下降等方面。世界各個金融中心需要攜手合作,應對外來的挑戰。

針對目前國際上一些質疑抹黑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聲音,曾多次造訪香港的畢譽衡高度肯定了香港獨特地位,他認爲,國際金融中心一直是香港的傳統角色,香港不僅是將國際資本引入內地的橋頭堡,而且還通過股票和債券交易互聯互通機制以及直接投資等方式,爲內地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畢譽衡指出:“香港作爲資本市場的樞紐,爲衆多內地公司的上市運營提供了資金支持。”

在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佈的第三十六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香港的總排名爲全球第三位,居亞太區之首。 其中,在投資管理方面的排名躍升爲全球第一位,金融科技水平排名上升5位至第九,躋身十大金融科技中心之列。

展望未來,畢譽衡認爲香港應利用好成熟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擴大現有金融科技企業的規模,鼓勵相關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拓展內地和國際市場。

“香港可以在多個方面爲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更多助力,不僅限於政府層面的支持,還包括私人倡議等,以進一步壯大這一生態系統,助力衆多金融科技企業邁上新臺階。”畢譽衡表示。

推動國際金融中心合作

《21世紀》:世界國際金融中心聯盟匯聚了來自28個金融中心的會員。能否爲我們介紹一下,該組織最初是如何創立,並在短短6年內就吸引了衆多成員的加入?

畢譽衡:世界國際金融中心聯盟成立於2018年,創始成員有11個金融中心。自成立以來,便以推動國際金融中心間的合作爲己任,致力於構建一個國際性的非營利平臺。

聯盟的宗旨在於引領各金融中心在可持續金融、金融科技、人才吸引等當前核心議題上開展深度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提及金融中心時,所指的是那些遍佈全球的金融集羣與生態系統,它們往往坐落於城市中心,高樓林立之處。然而,這些金融中心所涵蓋的遠不止銀行機構,還包括各類金融服務組織、監管機構、中央銀行、高等學府、初創企業等,所有爲金融生態系統發展貢獻力量的實體均囊括其中。

《21世紀》:世界國際金融中心聯盟合作項目衆多,這些項目是如何協同運作,以確保各成員之間的有效合作的?

畢譽衡:我們主要秉持兩大目標。首要目標是通過共同開展項目,促進各金融中心間的緊密合作。在多數情況下,所有成員都會圍繞某一特定議題積極參與討論,分享寶貴的實戰經驗,助力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小型金融中心向大型金融中心取經,學習解決特定難題的方法。

此外,我們還有第二個目標,即共同推廣金融中心在金融領域與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這一角色在以前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2008年金融危機時,當時社會上對金融業不乏批評之聲,認爲從業者只關注高薪,而忽視了對其他行業的貢獻。因此,作爲金融業的代表,我們必須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我們的使命是爲企業與民衆提供融資支持與金融服務,助力其業務發展,進而推動國家經濟的繁榮。這正是我們共同致力於推廣的核心理念。

金融業經歷三大轉型

《21世紀》:你認爲金融業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畢譽衡:誠然,我們目睹了諸多顯著的變化,而金融行業也不例外,其他行業同樣在經歷着深刻的變革。

其中,可持續性議題尤爲凸顯,金融業在這方面面臨着尤爲特殊的挑戰。一方面,金融業需自我革新,朝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它還需助力其他行業實現轉型,我們將其稱爲“綠色金融”與“綠色融資”。

因此,我們肩負着雙重使命。“綠色金融”意味着金融業必須實現自身的轉型,而“綠色融資”則要求我們提供與公共資本並行的私人資本,爲實現碳中和提供融資。這無疑是第一個重大且至關重要的課題。

此外,我們正處於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之中。在中國,過去10到15年間金融業所發生的鉅變,同樣在全球其他地區上演,只是節奏有所不同。

如今,我們對金融服務的期待已截然不同。作爲消費者,我們期望所有流程均能通過應用程序實時完成,不願再忍受漫長的等待,期望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指尖金融服務。這不僅要求前端用戶界面發生鉅變,後端處理系統同樣需經歷深刻變革,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內部的運作方式需隨之調整。

除了上述兩個轉型,接下來我要提及的第三個轉型同樣至關重要,即人才轉型。以往金融業因其高薪而備受年輕人青睞,他們紛紛投身於投資銀行家等職位。然而,如今在許多國家,年輕人的價值觀已悄然變化,他們或許不再將金融業視爲首選。這意味着金融業也需要改變,以增強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起步早,環境成熟

《21世紀》: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具備哪些獨特優勢?

畢譽衡:首先,國際金融中心一直是香港的傳統角色,它是通往內地的橋頭堡。香港不僅將國際資本引入內地,助力其在內地投資,還通過股票和債券交易互聯互通機制以及直接投資等方式,爲內地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尤爲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作爲資本市場的樞紐,爲衆多內地公司的上市運營提供了資金支持。

香港特區政府具有遠見卓識,在香港島上建立了數碼港這一大型初創企業中心,吸引了衆多初創企業和人才,這一舉措如今已初見成效,而這些初創企業也依賴於新技術,如代幣化、虛擬資產和人工智能等。

當然,香港的發展亦受益於內地。我們看到許多內地的金融科技公司帶着新技術來到香港,如Web 3技術等,他們希望藉此擴展至全球市場。面對香港有限的空間,他們需積極應對,把握這一發展機遇。

《21世紀》:你如何評價香港在金融科技,尤其是區塊鏈和代幣化等方面的發展環境?

畢譽衡:香港擁有健全且日益完善的法律和監管體系,這一體系不僅適用於金融科技領域本身,也適用於有限合夥基金制度,這是通過風險資本來投資金融科技和其他初創企業的方式。因此,我認爲香港爲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極爲優越的環境。

《21世紀》:香港發展金融科技應如何發揮自身優勢?

畢譽衡:我認爲香港金融科技領域已形成一個成熟且近乎飽和的生態系統,涵蓋了所有金融科技垂直領域。當前面臨的挑戰並非在於創新金融科技產品或成立新的金融科技企業,而在於如何擴大現有金融科技企業的規模。

香港已孕育出一些獨角獸企業,但還需進一步擴張。要實現規模的擴張,香港企業有兩個主要選擇:一是拓展至內地這一廣闊市場,這需適應不同的商業模式,包括營銷、文化、語言等方面的差異;二是進軍國際市場。在擴大規模的過程中,企業還需改變內部運營方式,甚至組建更爲專業的團隊,專注於公司管理,爲日後的IPO做好準備,這同樣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內部轉型。

香港可以在多個方面爲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更多助力,不僅限於政府層面的支持,還包括私人倡議等,以進一步壯大這一生態系統,助力衆多金融科技企業邁上新臺階。

大灣區數據互聯互通至關重要

《21世紀》:目前有衆多金融科技跨境試驗正在內地和香港之間開展。你如何看待這些試驗的進展?

畢譽衡:簡化香港和內地之間的數據傳輸至關重要。據我所知,香港和內地已就此展開深入討論,甚至簽署了相關協議,不僅涉及人工智能及其訓練數據的傳輸,還涵蓋其他多種類型的數據傳輸。

在內地,電子身份證和實體身份證、手機號碼緊密關聯,而香港的做法則略有不同。因此,我期望能找到實現跨境數據傳輸無縫對接的解決方案,這將是推動香港和內地的數據互通找到更優解決方案的關鍵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的數字人民幣和數碼港元連接也爲兩地金融合作提供了新機遇,這在某些方面已初步形成相關流程,例如,支付寶在香港和內地均有應用,用戶可擁有兩個錢包,實現跨境支付和自動兌換貨幣等功能。而數字人民幣與數碼港元的結合,有望進一步推動實現無縫支付流程。

策劃:於曉娜

記者:袁思傑

監製:朱麗娜

編輯:李豔霞 朱麗娜

設計:廖苑妮

視頻製作:袁思傑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