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 2021泰達汽車論壇年度之聲全文發佈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12月27日報道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安鐵成

2021年12月25日,202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年度之聲如約而至。在本次會議中,一共有十位嘉賓圍繞“融合與競爭——變革的力量”進行了分享。

一、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安鐵成發佈年度之聲成果共識

1. 全產業鏈實現協同,構建安全可控的供應鏈體系

2022年是汽車行業深度落實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面對未來更爲複雜的發展環境,構建更加安全、可控的供應鏈體系是當務之急。相關參與方需進一步推動產業鏈向深度融合方向發展,共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攜手推進補鏈、固鏈和強鏈。特別是在芯片領域,要爲本土芯片廠商提供更大的應用空間,整零協同打造自主汽車芯片產業鏈。

2. 要積極落實雙碳目標,共同推進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協調發展

控制交通領域碳排放量是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環節。汽車行業要踐行低碳發展理念,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長遠目標爲指引,統籌協調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堅定不移地完成好低碳發展的重要課題。未來,我國需加快建立汽車生命週期碳排放管理體制機制,以制度引領汽車產業綠色發展。

3. 要以科技創新爲重要抓手,整零協作突破核心技術攻關

一定要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努力將中國打造成爲世界汽車創新發展的策源地。在新形勢下,科技創新還依賴於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配合,因此技術創新也是融合創新。要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力度,通過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研攻關平臺,共同探索解決汽車產業“卡脖子”技術難題的途徑與方法。要在戰略性新興領域、基礎性和關鍵性領域搶抓先發優勢,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綜合科技創新水平。

4. 要把握消費者的新需求,建立以需求驅動爲核心的共享共創平臺

隨着新生代消費者逐漸成爲購車主體,消費升級、個性化需求日漸增多,消費者對汽車產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汽車不僅僅只是交通工具,還扮演着情感延伸、移動出行夥伴等多重角色。汽車企業要充分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着力創新零售新業態,理性運用用戶共創等新模式,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消費。

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吳志新主旨演講

臨近年末,大家都在盤點就要過去的2021年,與行業交流的時候,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2021年汽車行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一年,交上了久違的正增長答卷,你們怎麼看2022年及以後的行業趨勢?”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中汽中心作爲行業的第三方智庫,有責任從專業、權威的角度來回答這樣的問題。今天的演講,希望能爲大家帶來一些思考。

對於2022年以及可預見的未來,競爭日趨激烈的確定性和結果的“混沌”交織在一起,好像霧裡看花、雲中望月,但我們已預感到,有一些力量會推動汽車產業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融合、競爭將成爲關鍵詞。因此,今天分享的主題是“融合與競爭——變革的力量”。

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21年的幾個場景:PPI漲幅創歷史新高、多地實施拉閘限電、動力電池企業開啓“全球礦產爭奪戰”、汽車企業老總親下火線“搶”芯片、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首次突破300萬輛……。“一隻南美洲的蝴蝶偶爾多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近年來,產業間的相互影響已成常態。這隻蝴蝶兩個翅膀就是肉眼看不見的“新冠病毒”和過去認爲無色、無味、無毒、無害的“CO2”,這一風暴波及全球經濟也包括汽車行業,何時能夠收斂,尚難做出精準預見。

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已經不僅僅是產業鏈上下游的責任,更涉及汽車相關行業。能源綠色革命是汽車產業變革的驅動力;科技創新是汽車產業變革的牽引力;新生代用戶則是汽車產業變革的需求力。以下發言將圍繞三個部分:汽車+能源、汽車+科技、汽車+用戶。

第一部分,汽車+能源,雙碳目標下能源革命的縱深挺進

我們正經歷着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能源革命,雙碳目標將重塑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並深刻影響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爲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減碳目標,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在脫碳行動上積極響應。發達國家由碳達峰到碳中和普遍用時40-60年,而我國計劃僅用時30年。可以說,減碳目標體現了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雙碳目標歸根到底是要實現能源綠色轉型,經濟社會運行效率的全面提升。但是在這場脫碳競賽中,我們正經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低碳經濟時代來臨,碳排放權就等同於生產權、發展權、盈利權,高碳排放就意味着更高的製造成本和製造壁壘。然而對於我國汽車產業而言,在諸多的挑戰中,同時還蘊藏着諸多的發展機遇,可以說是“危”、“機”共存。我國新的價格機制改革行動方案指出,要針對高碳排放企業實施差異化的定價機制,“高碳排放企業高收費,低碳排放企業低收費”;在國際貿易中,高碳產品也面臨着碳關稅、碳足跡等諸多出口壁壘,比如歐盟出臺的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中已經有相關要求。因此,未來,不管是企業還是產品均面臨着低碳發展的嚴苛要求。這一點也是未來“混沌”中顯露的“確定性”。

汽車碳排放是交通領域的主要碳排放來源,是社會碳控排的重點領域之一,因此脫碳也成爲了汽車行業不得不面對的、新的、剛性的約束指標。

全球汽車企業爭相發佈碳中和戰略,儼然一場全球競賽,大戲的序幕已經拉開:大衆集團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福特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現代集團2045年實現碳中和,包括中國車企在內的六家汽車企業在COP26上籤署2040年前停止生產燃油車……碳中和戰略背後,是汽車企業低碳製造、低碳產品、低碳商業模式的全方位競爭。

但是碳中和並不是一個企業的事,也不是一個行業的事,而是需要產業鏈全盤考慮、以跨界融合的思維來系統解決問題。就此談幾點對於全產業鏈融合降碳的思考:

一是,堅持純電驅動、多技術路線並舉的低碳發展路線。以純電驅動爲主的新能源汽車是促進汽車碳減排的關鍵點。要加快普及新能源汽車,重點在行駛里程長、油耗大、碳排放佔比高的商用車問題上取得突破。在政策、市場雙驅動的影響下, 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新車銷量佔比有望超過25%,而到2030年這個比例有望超過40%。但是,作爲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消費國,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在重點發展純電驅動、新能源的同時,不可忽視節能技術在傳統燃油車上的應用。那麼在看似“混沌”的“不確定”中,我們可以辨析出“純電驅動”與“可再生綠色能源”相互加持、“確定性”的汽車產業未來發展主旋律。

二是,“狠抓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是汽車產業實現雙碳目標的必修課。這是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釋放的重要信號,對於汽車行業也同樣適用。聚焦產業鏈的節能減碳關鍵技術攻關和產品使用階段的節能減排。降低碳排放強度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是我國汽車產業的必修課、必答題,每個企業的成績單,必然決定了各自企業的發展前途,這也是“混沌”中的“確定性”。此外,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重構整零合作的創新體系,建立支持低碳技術和產品的商業化落地政策體系,至關重要。

三是,“融合”是汽車行業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路徑。以純電驅動爲主要特徵的新能源汽車與綠色智慧能源(電力)系統的深度融合、相互加持,是近中期實現碳達峰必然選擇,汽車與智能化、網聯化、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是道路交通領域最終實現碳中和必須突破的重要關口和“華山”之路。“主動擁抱”、“深度融合”、“全局優化”、 “系統發力”,必將成爲汽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一點也是“混沌”中的“確定性”。

四是,構建科學的汽車產業全鏈條、汽車產品全生命週期碳管理體系,是汽車強國建設的重要保障。今年,《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頂層設計文件相繼出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框架日益清晰,建立汽車行業碳管理體系的內外部條件日趨成熟,加快研究構建碳管理體系,勢在必行。一個科學的、適應國情的汽車行業碳管理體系,研究制定一個科學的《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的汽車產業實施路線圖》,也是一個國家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這一點也是“混沌”中的“確定性”。

爲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國際承諾,去年11月份,中汽中心啓動了《實施路線圖》的研究工作,一年間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未來,中汽中心將進一步加強與相關行業機構、行業企業在該領域的深度合作,共同爲我國汽車行業如期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

第二部分,汽車+科技,科技之於汽車是什麼

科技進步所產生影響,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130多年的汽車發展歷史充分印證,每一次科技革命、核心技術突破,都伴隨着汽車產品顛覆性變化,實現新舊轉換的代際的跨越,都伴隨着汽車產業形態和生態的重構。科技正在深刻地改變着汽車產品的形態,重塑汽車產業。動力電池原理和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讓沉寂百年的電動汽車,再次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現代通訊、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智能網聯汽車進入我們的視野。

從此,汽車的能源動力系統、駕駛操控系統、駕乘系統,顛覆了傳統,智能電動汽車這一“新物種”,一改傳統面貌,已不再是單一的交通工具,正加速衍變爲高新技術集成平臺,它所具有的萬物互聯的基因,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傳統汽車產業的相對封閉的生態,實現了與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深度融合,一個全新的生態圈正在快速形成。在這一新的生態中,跨領域的交叉學科的科技競爭將更加激烈,機遇與挑戰並存。是否能夠順應新生態環境下的科技競爭,佔據了科技制高點,將深刻影響一個企業的生死存亡。這一點也是“混沌”中的“確定性”。

然而科技變革與創新不等於商業模式的成功。商業模式的成功,建立在堅持科技創新的初心和使命這一基石之上。

“純電驅動”的初心,是緩解化石能源壓力,解決大氣污染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智能網聯”的初心,是解決道路交通安全,提升羣體交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問題。脫離了初心和使命的科技創新,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此,拋磚引玉談自己在這方面感悟和思考:

首先,以“純電驅動”爲主要技術特徵的新能源汽車,必須以大量消納可再生能源、助力發電效率提升,減少大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爲根本目標,大力推動與綠色智慧(電力)能源系統的協同、融合。

其次,以“智能化、網聯化”爲主要技術特徵的智能網聯汽車,必須以解決道路交通安全、提高羣體通行效率、提高駕乘體驗、降低能源消耗爲根本目標。

一是,必須在大量解決傳統安全問題的基礎上,全面解決智能化、網聯化所帶來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如網絡、數據等安全問題,政府的監管勢在必行。正如亨利·盧斯曾說過“負責任的自由是帶着鐐銬的舞蹈”;

二是,必須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實現深度融合,很好解決羣體交通通行效率和能源消耗問題;

三是,智能網聯汽車的競爭焦點,在於大算力芯片、感知系統核心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軟件、OTA以及安全監控保障平臺技術等,這些過去傳統汽車OEM不關心領域的科技競爭力,將成爲決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這些新領域的人才競爭,也將白熱化,“搶人大戰”已經打響。這同樣也是“混沌”中的“確定性”。

第三部分,汽車+用戶,爭奪用戶的“戰役”升級

今年是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週年。在這二十年裡,中國經濟以及汽車產業都交出了滿意的答卷。中國新車銷量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2021年有望實現3年來的首次正增長,2022年的銷量預計有望超過2700萬輛。毋庸置疑,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爲世界汽車工業的“壓艙石”和“定盤星”。在未來的幾年裡,中國汽車市場將面臨體量增長與結構調整雙重疊加的挑戰。首購與增購、換購、新中產、Z世代、女性、多胎家庭等不同羣體的用車需求將出現截然不同的差異,這些用戶需求的變革將深度地改變細分市場的競爭格局。

可以預見,汽車企業爭奪市場和用戶的競爭將愈演愈烈。

在如此競爭激烈、多變的環境下,我們的民族汽車品牌如何實現突圍?

《資本論》裡有這樣一句話,“從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民族汽車品牌做不好,對於企業本身的影響是巨大的。市場光景好的時候,即使是弱勢企業也能享受到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紅利;當市場下滑、競爭加劇的時候,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就更加明顯。在民族汽車品牌向上這條路上,大多數企業仍然在摸索着答案,這是一場長期的“長津湖戰役”。如何才能取得這場“長津湖戰役”的勝利?建議深度綁定用戶,要形成與用戶共榮共生的發展理念。主要提幾點看法。

首先,我們要堅信的是,民族汽車品牌一定大有可爲。去年習總書記在一汽集團考察時提出“一定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們要立這個志向,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民族汽車品牌向上是關係汽車強國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當下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最緊迫的需求。提起國貨,你們會想到什麼?20年前,拿着這個問題去問周圍的人,可能會得到這樣幾個詞:便宜、同質化、小毛病多。但是現在,一大批優秀民族品牌崛起,國貨可以跟品質劃等號。隨着國貨口碑的日益提升,國潮文化在年輕人中興起。這些後浪們強調自我價值和感受,但同時也容得下多元的文化以及價值觀,他們選擇汽車時不盲目追求品牌的國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更注重個人體驗,從而對民族品牌更寬容與開放,中國民族品牌迎來最好的市場機會。今年1-11月民族汽車品牌的市場份額已達44.1%;11月,一些新勢力企業只依靠新能源汽車,單月銷量已超過1萬輛。

20年前,東風公司的竺延風竺總就說過,“自主品牌要耐住寂寞20年”。而20年後的今天,實踐證明民族汽車品牌已經熬過了寂寞期,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其次,要作好產品建設。誰抓住了這個時代用戶的心,誰就抓住了市場。而這個抓手一定是產品,是滿足用戶多層次需求的產品。民族汽車品牌向上,需要“由內而外”的修煉,不能“品牌向上”而“產品向下”,要深耕產品硬核實力以及依靠技術創新,來引領品牌向上。只有做實產品,才能建立品牌忠誠度和認可度,才能讓更多的用戶敢於“盲訂”。

再次,要找準適合品牌調性的營銷方案。

有句俗話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對此表示懷疑。在產品打磨好之後,要深挖出產品的亮點以及核心賣點,持續不斷的、圍繞品牌調性開展營銷,才能吸引有相同認同感與價值觀的潛在用戶。買過民族汽車品牌的消費者應該都清楚,產品力的表現上並不輸於同價位的合資車,C-NCAP拿到五星級的也很多。但是提及安全,都會想到大衆等德系車;提及省油,又都想到的是日系車,那麼民族汽車品牌的標籤是什麼?現在可能是不清晰的。民族汽車品牌一定要抓住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樹立好自己的品牌調性,打造良好的品牌IP,使品牌營銷真正能夠爲產品帶來附加值。這也是民族汽車企業不斷打磨文化自信、品牌自信的必由之路。

第四,用戶共創是品牌與用戶深度融合的很好嘗試。隨着汽車消費理念的持續升級與深化,如何精準捕捉到用戶的需求已成爲產品規劃與設計的關鍵。雖然用戶共創尚處於理論向實踐轉化的初級階段,但是用戶共創是品牌與用戶深度互動的良好渠道,互相成就纔是兩者之間最浪漫的關係。民族汽車企業可以嘗試構建汽車用戶共創體系,以用戶的需求爲原點,讓領先用戶深度參與到品牌的定義、設計、命名、製造、營銷等諸多環節中,使產品呈現“千車千面”甚至是“一車多面”,塑就以“人·車·企業”相互聯結的新生態模式,打造品牌建設與用戶需求共鳴的良好局面。

另外,要擁抱年輕一代。

我們可以不去刷抖音,也可以不知道EDG,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新一代年輕人在想什麼,他們需要什麼,他們關注的汽車是什麼樣的。民族汽車品牌要積極擁抱年輕一代,要做最懂年輕人的品牌。品牌與產品建設要真正走入年輕用戶的使用場景,與年輕用戶同頻共振,激發年輕人對於品牌的認同感,真正做到“出圈”。

借今天的機會,向廣大媒體呼籲,要給予民族汽車品牌一定的耐心和隱忍度,要客觀、公平的看待品牌向上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好的地方我們大力宣傳,不好的地方不要過度捕風捉影。媒體同仁們要起到監督的作用,要時刻鞭策民族汽車企業,把品牌向上工作做好。

今年,中汽中心深入踐行國資央企的責任和擔當,聯合骨幹企業,發起了“民族汽車品牌向上計劃”,持續研究民族汽車品牌向上的體系和路徑。這是一個任重道遠、刻不容緩的大事,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與行業同仁、廣大用戶共同研究與探索。希望能借“民族汽車品牌向上計劃”來助力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汽車與能源、科技、用戶的這三個“融合和競爭”將驅動2022年的汽車產業開啓變革新篇章。讓我們共同期待美好的未來!

三、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張進華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以人工智能、5G、大數據爲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多領域突破應用;以低碳、高效、可持續爲目標的清潔能源技術加速全球能源變革;以共享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爲抓手的產業變革加速全業態演進。

當前,以碳中和目標爲引領,汽車產業向着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方向持續加速轉型進程,新一代信息通信、綠色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新技術正在成爲構建新一代汽車技術體系的關鍵使能和賦能技術,汽車發展呈現車能融合、智能互聯、智能共享多領域融合發展的鮮明特徵。

1. 車能融合加速汽車電動化轉型,帶動能源供給側與消費側變革

電動汽車作爲移動儲能單元,能夠通過實時高效的車網互動,強化電力系統靈活性和韌性,促進隨機性、波動性強的可再生能源消納,帶動上游能源系統清潔低碳發展,有助於電力系統綠色化。此外,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的發展也將帶動氫能綠色製取、安全存儲、高效輸配、清潔應用等產業鏈上下游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示範應用,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在相關產業實現更大範圍的推廣應用,助力構建氫能社會。

2. 智能互聯成爲汽車高度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必然,也是5G、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先導和牽引

汽車智能化發展進程將超出我們最樂觀的預期。其推動力:一是日新月異發展的新技術的推動;二是消費者對智能化帶來的優良駕乘體驗的特別喜好;三是城市發展對智慧、安全、高效出行的需求提升。

3. 智能共享出行是未來新型汽車產業生態的平臺和樞紐,也將成爲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新業態的重要力量

汽車產業將由傳統單一汽車產業鏈進一步向跨行業產業鏈編制的網狀智能共享出行產業鏈羣的方向發展。除了汽車企業、供應商和經銷商以外,信息通信技術企業、新興硬軟件科技公司、新的運營商、服務商、內容商等將以技術融合爲牽引,加快融入汽車產業,共同構建以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爲核心的產業發展新業態。

當前,我國汽車技術創新正在從以學習和追趕爲主的發展階段邁向“節能汽車技術跟跑、新能源汽車技術並跑、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領跑”的發展新階段,汽車強國建設也進入從市場需求引領的點狀技術突破轉向基礎研究和重大技術突破引領的系統能力提升關鍵轉折點。汽車產業亟需突破創新邊界,以融合創新支撐實現汽車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升級再造。

一是頂層戰略引領。充分發揮《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等頂層規劃引領作用,跟蹤汽車及相關產業科技創新趨勢,定期評估產業創新發展願景和戰略定位,動態調整和優化產業技術路線圖,以創新戰略引領和加速產業技術融合創新。

二是科技創新築基。以新材料、新器件技術協同研發創新,支撐新一代動力電池、新型驅動電機、新體系燃料電池等前沿佈局新需求,加強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在車輛智能控制操作系統、複雜環境融合感知、智能決策規劃、V2X、雲控平臺技術領域的產業化應用研發,以技術融合創新支撐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是場景驅動落地。開展燃料電池汽車與氫能制、儲、運、用聯合協同示範,共同構建清潔高效氫能社會落地發展新模式;開展車網互動、光儲充協同等協同示範,帶動電網供給側與車端需求側面向能源系統轉型開展協同創新,推動新能源汽車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開展自動泊車、智能共享出行等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商業化示範,推動高水平“車-路-雲-網”協同,以典型場景示範驅動融合技術落地。

四是創新平臺支撐。依託國家和地方級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新型創新機構,推動組建創新聯合體、聯合實驗室/技術中心,引導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成果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以新型創新平臺支撐車規級芯片、車用操作系統等跨產業、跨領域、跨學科交叉融合創新。

五是交流平臺賦能。面向全球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充分發揮泰達論壇、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等平臺的紐帶作用,聚焦政策法規協調、前沿技術交流、應用模式研討、產業協同對接等技術融合創新需求,進一步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推動跨界協同創新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四、中國汽車報社社長 辛寧

隨着能源革命新材料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突破,汽車生態體系和產業正在進行一場變革,與此同時,產業鏈的不斷完善拓展延伸,使得融合趨勢成爲汽車產業發展的主旋律。對於企業來講融合趨勢下的商業模式創新探索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汽車行業正在重建數字經濟體系下的產業鏈,其價值鏈逐漸延伸、拓展、覆蓋研發、生產、供應鏈、銷售服務、使用和報廢等生命週期。汽車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需要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其中包括利用數字化技術打造完整的更具韌性的研發、生產、供應和銷售服務和使用體系。在研發生產供應鏈等環節有了數字化技術的加持。

第二,真正建立以用戶爲中心的商業模式。生產關係重構的前提是必須從以產品爲中心轉到以用戶爲中心,商業模式的創新必須以用戶需求爲出發點,商業關係的基礎從利己變爲利他,企業之間必須先成就他人,然後再成就自己。數字化技術在產業鏈的融入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企業的傳統管理方式,同時也改變了傳統的商業邏輯。通過大數據我們可以全新的視覺、挖掘和發現新的商業機會和重構新的商業模式。

第三,建立與用戶強連接的商業模式。萬物互聯時代與用戶連接互動溝通成爲企業的日常事務,連接方式不受時空、地域限制的社區社羣的線上線下互動成爲常態,這更需要企業建立與用戶強連接的商業模式,與用戶連接後有了數據應用,精準瞭解用戶的需求和慾望就成爲了可能。

第四,企業要關注品牌和產品競爭力。要想實現品牌向上,不僅要解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也要解決與用戶的溝通、互動能力,品牌向上在研發和製造方面,需要由內而外進行修煉,提高產品的硬核實力,打通產業鏈,實現融合發展。

五、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 楊中平

1. 2021年汽車工業運行情況及走勢預測

2021年1-11月,銷售汽車2348.9萬輛,同比增長4.5%。全年汽車銷售有望達到2610萬輛,同比實現正增長,結束了三年降的局面,產銷總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

分享行業運行的三個主要特點:

一是引領中國品牌向上1-1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完成840.6萬輛,同比增長25.1%,其市場份額由37.7%提升爲44.1%,較同期大幅提升。同時,高端品牌產品份額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二是新能源汽車持續快速增長1-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02.3萬輛和299萬輛,同比均增長1.7倍,市場滲透率繼續提升至12.7%,全年有望達到340萬輛,同比增長1.5倍。新能源汽車需求旺盛,基本實現了從政策驅動爲主,向市場拉動消費爲主的轉換。

三是汽車出口創歷史新高1-11月出口179.3萬,增長1.1倍,全年出口有望超過200萬輛,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速快於傳統能源汽車。

預計2022年汽車總銷量爲2750萬輛,同比增長5.4%,其中新能源汽車有望達到500萬輛。

2. 建設汽車供應鏈新生態

汽車供應鏈發展方向爲:

一是供應鏈要堅持創新發展。

隨着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快速發展,爲汽車供應鏈創新發展迎來了戰略機遇,爲我們創造了後來者居上的絕佳機遇。同時,供應鏈的創新發展又支撐着中國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全球領先。

二是供應鏈要加強深度融合。

汽車供應鏈的轉型升級強烈依賴於“上下游緊密合作,跨行業協同發展,政府行業機構共同呵護”。打造完整、通暢、可持續的新型供應鏈生態,需要跨行業融合發展和協同,也需要政府部門、行業機構爲新生態賦能。

三是供應鏈要共同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

汽車行業需要聯手電子、IT等多個行業,加快建設關鍵共性技術平臺,共同解決“缺芯少魂”等“卡脖子”難題,建設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可控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3. 推動汽車與汽車芯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

汽車芯片不能自主可控是缺芯的主要原因爲:

一是我國半導體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

雖然在封裝測試和芯片設計等方面,國內芯片已具備一定的競爭力,但在產品技術、製程工藝、上車應用等方面與國際先進相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特別在製程工藝方面,距離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在設計軟件方面,企業都嚴重依賴國外提供的設計工具。

二是汽車和半導體產業協同不足。

汽車芯片產品條件嚴苛,認證週期長、投入成本高。現有汽車半導體企業、零部件供應商(Tier1)、整車廠商(OEM)已形成較強的綁定供應鏈關係,對新進企業構成了行業壁壘,國內芯片缺乏技術迭代升級的上車應用機會。

三是缺乏連接兩個行業的國內核心tier1企業。

國內汽車企業在覈心零部件技術、電器架構、供應體系等嚴重依賴國際大型零部件集團,缺乏像博世、大陸這樣既對汽車電氣架構非常熟悉,又對芯片非常瞭解的核心零部件Tier1,缺乏了對國產芯片上車應用的牽引力,芯片供應和芯片上車的中間環節存在“腸梗塞”。

要積極推動汽車與汽車芯片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國內汽車產業企業有責任、有擔當,敢於上車先嚐先試先用國內芯片。

二是多方融合創新,掌握電動化智能化架構下先進芯片主動權。

三是佈局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力爭實現與世界同步。

四是要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加強與國外先進半導體企業合作,營造半導體發展的良好生態。

總之,通過芯片與汽車行業融合發展,以形成高度協同並快速應用機制,共建汽車芯片產業鏈,築牢我國汽車供應鏈,保障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六、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金香花

着眼新形勢,對於區域汽車產業發展的看法主要有:

一是堅持綠色發展方向,打造整零協同發展的全產業鏈。當前,經開區整車產能利用率達到85%以上,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其中傳統燃油車的佔比依然偏高。在國家“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動汽車產業綠色變革。一方面要優化區域產品結構,鼓勵企業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的製造比例,今年前11個月我區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加56%;另一方面積極促進區內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開展合作,引導企業在整車輕量化、智能座艙、無人駕駛等核心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培育“就近”與“四化”相結合的零部件供貨結構,整零協同發展。

二是關注盈利模式變革,構建智慧出行新生態。伴隨產業發展,汽車行業正逐步轉向“硬件+軟件+服務”的發展模式,軟件和服務逐步成爲汽車行業的新盈利點。根據行業機構預計,到2035年整車銷售及零配件的利潤佔比將從目前的64.8%下降到46.6%,而智能網聯和移動出行的利潤佔比將從目前的0.8%上升到27.4%。以智能網聯和移動出行爲代表的“軟件+服務”板塊,有望迎來全新的發展空間。

三是形成政企合力,完善汽車產業營商環境。我們始終堅持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共同發力,齊心打造有利於企業經營的外部營商環境。我們對標世界銀行關於營商環境的指標體系和先進區域做法,推出改善營商環境36條攻堅計劃,爲投資者提供專班化、保姆化的支持方案。爲破解整零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方面通過政企銀三方合力,打破銀行和企業之間信息的不對稱,使銀行藉助政府提供的納稅、信用等信息,爲企業量身打造適合的貸款方式;另一方面以金融創新爲發力點,建立“泰達—海河產業引導基金”,通過市場化運營管理模式,引導社會資本爲區內汽車產業的發展增能助力,同時充分利用天津濱海櫃檯交易市場對接資本服務企業的能力,爲企業直接融資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

四是堅持創新驅動,給予人才、研發更大自主空間。隨着衆多傳統汽車企業和新造車企業不斷加大對新能源、智能網聯的投入,導致電動化、智能化人才的需求處於爆發式增長之中,人才短缺正在成爲新常態。經開區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則得益於天津本地豐富的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和雙元制教育體系,通過科研項目、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新型學徒制等在內的多種靈活培養方式,每年可爲區內汽車產業輸送人才超過3000人,爲產業鏈的整體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天津經開區將繼續着力打造人才高地,爲來區工作的人才提供從研發空間、住宅公寓、教育落戶、到生活消費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形成人才願意來、留得住、過得好的新服務格局。

天津經開區作爲全市汽車產業的主要承載地,將緊跟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圍繞新能源整車和核心零部件產業鏈,完善產業生態,按照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將經開區建設爲國際一流的綜合型汽車名城。

七、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竺延風

伴隨着新一輪能源革命、智能革命和互聯革命汽車產業融合發展態勢不斷邁向縱深。東風公司將其歸結爲五化歸一車和一車通四網。“五化”是指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四網”是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和金融網。在五化趨勢下,汽車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供應鏈隨之延長。去年以來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過去幾十年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序列生產、分工協作供應鏈在新冠疫情和頻發的自然災害面前,暴露出脆弱的一面,芯片就是典型的代表。

面向未來我們要攜手推動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加快構建五化趨勢下安全可控的產業鏈生態,融合發展的生態。需要推動上游動態平衡,尤其是推動零部件與整車的平衡發展,形成三同步的整零關係,即同步開發、同步質量、同步成本。需要在全生命週期深度合作,共同補鏈、固鏈和強鏈。保證在產品和技術上的領先性、競爭性和連續性。在當前傳統產業鏈以外,隨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要加快提高鋰、汞、鎳等關鍵資源的保障能力,要強化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領域的本土化佈局。

二是要大力推動科技自立自強。面對這一輪電動化智能化的革命,產業科技創新的任務更加艱鉅、更爲迫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訂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能力,我們要大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掌握核心技術和資源,爲中國汽車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做好技術準備。

三是要積極落實雙碳目標,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從政策引領進入市場引領的新階段。落實雙碳目標是汽車行業的必答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汽車產業面臨嚴峻挑戰。在堅定不移迎接挑戰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雙碳是一項複雜工程和長期任務。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協同發展是現階段的現實選擇。

藉此機會我簡要介紹一下東風公司的情況。東風公司在十四五期間,定位爲“爲用戶提供優質汽車產品和服務的卓越科技企業。”戰略性的推進“東方風起”十四五計劃,構建一主兩翼事業格局,一主就是整車業務,兩翼就是科技板塊和服務生態。我們制訂了三個100萬目標。到2025年,商用車、自主乘用車和新能源車銷售分別達到100萬輛。

我們將把握五化趨勢,堅持融合發展、創新驅動、自立自強、轉型升級。定位於真正零焦慮高端智能電動品牌的嵐圖汽車,首款車型嵐圖FREE(參數丨圖片)今年已經交付,各方面的評價良好。第二款新車夢想家將在明年年中上市,全新打造的高端電動越野車品牌M也將在明年汽車車展期間正式發佈。

各位同行,面對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讓我們一起努力,推動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讓汽車驅動偉大復興的百年夢想。謝謝大家。

八、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尹同躍

對於中國汽車工業來說,一直以來創新是我們站穩腳跟,邁開步的基礎,也是中國汽車由大變強的關鍵基礎。每一個重大機遇,一定都是來自於自主創新。在現在這個時代,技術創新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重要。

現在新一代的客戶,和我們過去傳統客戶不一樣,我們過去一直都是在開發,開發性能、開發技術、開發成本、開發質量,到今天我們變成開發情感、開發生態,更多的是開發年輕人不同的生活方式,開發不同的需求,這是我們今天奇瑞公司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通過新的變化也在改變我們過去傳統的V字型開發流程,讓我們產品不僅僅保證QCD有很好的競爭力,更要把我們的目標客戶——年輕客戶的情感,融入到我們產品當中去。

同時,像手機一樣,像家電一樣,也加速客戶的迭代。我們現在非常願意裝上兩個翅膀,一個客戶的思維翅膀,一個是互聯網思維翅膀,把客戶需求作爲原點,也作爲終點,把互聯網的思維,就是擴大企業邊界、技術邊界、合作邊界和時間邊界進行深度擴展,全方位的把社會上出現最新技術、最新場景,迅速變成產品賣點,這就是今天的奇瑞,這也是我們今年市場表現稍好一點的原因。

九、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總裁 吳保軍

商業生態重構、區塊鏈技術革命和數字化技術變革推動消費升級和產品服務個性化特性明顯,用戶對時間利用效率提升的訴求,對產品新的變化需求,在不知不覺中驅動了行業變革。就像實現了通訊行業的變革一樣,生態的重構打破了傳統的零售模式,擊碎傳統4S店功能合一,集中在汽車廠或者汽車一條街的銷售模式,讓4S店各項功能和服務都分開,分佈在客戶和用戶的身邊,隨處可見。零跑盡最大可能提供上門服務,如上門試駕、上門交車。我們目前30%採用上門交付,幾乎不需要交付場地。未來逐步實現70%以上上門交付,全領域上門一對一服務將很快實現。

在共享共創平臺,在零售業態創新、科技發展、消費升級的共同作用下,服務業態告別一站式模式,開啓靠近用戶的生活、工作場景進行碎片化服務。對於汽車行業來說,主機廠的身份也開始發生轉變,從傳統的交通工具提供者,開始向出行服務生態供應商轉變。帶動傳統主機場的研發產品領域不斷拓展。未來向用戶提供的產品將不侷限於實物車,甚至會延伸到現在行業中常說的移動空間和車生活的場景中。例如在行車期間乘員和駕駛員的業態分離,在各自的空間處理事務或者享受生活,雖然開放卻又獨立,創造出以車爲載體的與家人、朋友共創的新休閒狀態和生活場景,衍生出主機場的商業盈利機會。科技創新帶來的產業重構,同時將推動提升設計和生活柔性化,產品和服務個性化是必然趨勢,產品和服務融合在一起成爲業態成爲必然。

從新能源電動車階段到智能電動車時代,智能電動車將與用戶一起進入全領域全方位的DIY時代,用戶首先會選擇獨有的體驗和感覺,其次將選擇車輛在某一方面超過身邊朋友的配置功能,比如說車輛在電子遊戲場景匹配或者駕駛加速性等。第三,將在區別於周圍的人,突出自己的與衆不同,自己重噴車身外觀的顏色和輪轂的顏色就是這個表現的萌芽。最後在行進間和車內生態塑造需求,例如移動中辦公、娛樂享受和對外交流等等,讓原本不得不操縱駕駛車輛、乘坐等待到達目的地的枯燥時間有了高效利用,提升了用戶時間效率,相當於延長了有效的生命。

十、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汽車消費者研究部部長、消費者研究洞察領域專家 楊靖

首先什麼是品牌?品牌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無處不在的。對於品牌而言,如果消費者不知道,價值是不能呈現出來的。塑造品牌以及使品牌在腦海中留下的印象是非常不容易。

由於受過去國產品牌的刻板印象的影響,民族品牌並不是走在潮流的前沿。因此他們在推出中高端產品時,品牌商顧慮市場不認可,價格不能達到預期,採用了非漢字的展示方式。尤其是,民族工業在過去的發展中遇到了一些難題,不同行業的民族品牌都想向上,都在嘗試不同的向上路徑。

消費者對汽車品牌的關注度方面,民族品牌關注度在2010年爲35%,2020年達到了75%。尤其是2018年國內興起了一股國潮之風,關注民族品牌的用戶實際購買意願比例在不斷上升,市場端爲民族品牌的發展注入了信心。

在社會消費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有相似趨勢。當前消費發展呈現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消費以大城市爲中心,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型城市。第二階段,消費隨着城市的發展,很多家庭購買了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和家庭用車。第三階段,消費社會從家庭變爲個人,越來越多的消費品更加重視個體、高端和美的表達。第四階段,消費社會進入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民族本土的地方文化意識增強,尤其是00後對於國潮的擁護與社會發展的趨勢相關,大市場觀再次給民族品牌發展帶來信心。

要聚焦於民族汽車品牌發展的關注重點。一是要知其然,很多品牌不知道如何衡量以及準確定位。因此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測量品牌力,需要搭建一套品牌測量模型。

二是知其所以然,需要解決民族汽車品牌如何向上的問題,鎖定路徑和機制。品牌價值的定義和衡量有兩個視角:財務視角和消費者視角。很多汽車公司、世界品牌實驗室等知名企業關注的是財務視角,可以看到具體的企業價值。財務價值對於品牌資產測量是有用的,但是應用到解決品牌向上如何提升是不實用的。

品牌力的測量模型分爲兩個部分,又拆分了四個板塊,包括品牌意識、品牌聯想、品牌態度和品牌共鳴。品牌意識是指品牌能夠被消費者識別並且留下記憶的能力,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如果消費者可以把你記住,是很關鍵的。品牌聯想是要基於品牌給用戶的感知形成所有的聯想,包括好的和壞的。品牌的態度方面,理性的部分關注的是客觀指標,情感的部分是怎麼樣與其產生共鳴。最後是品牌的共鳴,消費者和消費者之間、消費者和品牌之間是否能夠產生一致情感的共鳴是非常關鍵的。

從市場表現中提煉出溢價表現、保值率、市佔率、品牌流轉勢差四項重要指標,搭建了品牌力測量的算法模型。基於以上八個不同維度的重要因子,通過覆蓋全國七大區域的40個城市進行16000份用戶調研和50場用戶座談會,開展27人次的專家研討交流,獲取廣泛的市場調研數據,保證研究成果可信度。從民族汽車品牌向上體系輸出結果看出,目前來說民族品牌與國外品牌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合資品牌在品牌溢價、保值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可喜的是,在品牌共鳴上我們的民族品牌已經超越了合資品牌。

品牌發展歷程自下而上來看,最開始廣泛獲得的是市場的佔有率,其次是品牌形象,然後是品牌的溢價能力。做的好的品牌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信仰。現在一些豪華品牌的汽車其實是相對完整地走了自下而上的品牌向上的路徑。品牌向上需要穩固市場佔有率基石,提升品牌形象,助力品牌溢價能力,最終達到品牌信仰。要做到品牌向上,需要從五方面進行提升:產品和服務是基礎,技術是支撐力,營銷是推動力,文化創新是向上的拉力。

無論哪一條路徑,品牌的產品因素都是非常關鍵的,所以把產品做好非常重要。另外對於民族品牌而言,品牌的文化屬性是非常大的。如何結合中國文化建立自己獨特的、令人共鳴的品牌文化是非常大的課題。

基於整體市場發展趨勢,從政府、行業層面來看,未來民族品牌向上是大有可爲的。中汽中心堅定與各個民族品牌攜手,賦能民族汽車品牌向上,助力民族汽車品牌整體競爭力提升,爲早日實現汽車強國建設貢獻智慧。

以上內容根據現場演講整理,未經嘉賓審覈確認,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