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美中競合新典範 臺灣的智慧
旺報社評
美國對中國大陸「白紙運動」,及迅速放寬疫情管制兩件大事,表態頗耐人尋味。對白紙運動,美國國務院低調反應「每個人都有權和平示威抗議,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防疫鬆綁,國務卿布林肯說「希望看到中國成功應對疫情」,不再拿「人權」刺激北京,也不提病毒溯源問題。拜習面對面會談後,美方不再幹擾大陸內部重要事件與議程,已成爲美中關係的真實註腳。
拜習會美中關係趨緩
川普政府於2018年對中國改採敵對態度,發動貿易戰、科技戰、限縮兩國人員交流,打擊力道一波比一波兇猛,拜登政府延續川普的「印太戰略」、將中國界定爲比俄羅斯威脅更大的競爭對手,臺灣政學界普遍認定美中關係已由戰略伙伴轉向戰略競爭,認爲隨着拜登政府以多邊主義原則,連結全球盟友與中國競爭,世界將進入「新冷戰」。
當時不少人認爲,美中關係已典範轉移,兩岸關係亦須隨之典範轉移。在這些人的認知中,「新鐵幕」已經落下,美中科技、產業鏈、金融脫鉤是大勢所趨,軍事和戰略博弈將成爲主軸,美日韓、美日印澳(QUAD)、美英澳(AUKUS)等多邊主義鎖鏈將緊緊纏繞中、俄兩國。臺灣隔海面對中國大陸咄咄逼人的威脅,將會獲得自由世界在道德、經濟乃至軍力上的支持。臺灣將受益於美中新冷戰,躋身「自由世界的中心和前線」,臺灣國際地位也出現典範轉移。
依據上述論述可以得出三個推論:第一,臺灣須擺脫「左右爲難/逢源」的迷思,堅定地和以美國爲首的自由世界站在一起。第二,臺灣須擺脫「兩岸關係/交流」的思維架構,以「印太核心」的新架構定位自己。第三,臺灣將源源不斷獲得西方世界的支持,但前提是臺灣要能凝聚民意共識,凡質疑或反對者都是「敵對勢力」的代理人、協力者。
這套論述邏輯粗糙,與事實格格不入。美中建立於1979年的合作關係,確實於2018年出現轉折,但稱不上「典範轉移」,川普末期和拜登初期雙方劍拔弩張的關係,並非轉移的結果,而是過程中的顛簸。美國不是沒有想過與中國經濟、科技脫鉤,但發現中國早已深度嵌入世界經濟、美國消費者高度依賴中國商品,這兩個事實後,只好選擇妥協。美國對中貿易金額,在雙方懲罰性與報復性關稅均未解除下,無論進口或出口,最近雙雙突破歷史紀錄,已可見一斑。美中在高科技、軍事工業、貨幣的競爭上必然激烈,但不代表雙方市場走向切割,日韓等美國傳統盟友也會把中國市場當成發展重心。美中關係兼具競爭與合作的兩面性,纔是舊典範轉移後的新典範。
抗中保臺失靈是必然
美中競爭的同時,以「護欄/紅線」管控可能的衝突,以兼顧對方的核心利益爲合作前提,是美中戰略競合新典範的實質。拜習會後,美中立即舉行經濟對話,孟晚舟案正式撤訴、軍事對話也局部恢復,國務卿安排明年初訪問大陸,華府逐漸找到因應中國崛起之道。當臺海「護欄」建構起來,美方對臺立場重回柯林頓時期的「不支持臺獨、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就順理成章。
臺海「護欄」非空口無憑,加以12月2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的高層座談會爲例,「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列爲議題之一,反過來證實北京並未放棄和統,至少短期內沒有對臺動武的準備。2020年民進黨「抗中保臺」大勝,既有香港反送中的助陣,更有美中典範轉移顛簸期的「亡國感」加持。時過境遷,2022選舉民進黨之所以大敗,是因爲外部情勢今非昔比。當美中競爭中有合作、大陸無意攻臺、美國不支持臺獨、香港情勢穩定,「抗中保臺」失靈就是必然。
在美中戰略競合新典範下,臺灣只要夠明智,不是不可能獲得雙邊的加持,甚至可以在美中合作中獲得外溢紅利。無論2024大選是政黨輪替,或由民進黨繼續執政,臺灣首先要認清自己所處的國際情勢與定位,審慎穩妥地在美中關係新典範下尋求生存與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