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世局已變 民進黨該變了

社評

川普重返白宮後,立即展開令世人震驚的大刀闊斧改革,對外顛覆拜登政府外交路線,包括放棄「挺烏抗俄」,與俄羅斯談判停戰,淡化東亞抗中「美國隊長」的角色,希望與習近平好好談判;對內推翻民主黨政府DEI(多元)政策、精簡政府組織、緊縮預算,解構「深層政府」。

川普示好 放棄抗中

讓臺灣震撼的是,川普不但「示好」習近平,還對馬斯克言聽計從。馬斯克在大陸有龐大的投資與複雜的利益關係,親中立場清晰,認可大陸體制,讚許中共治理效能,認爲「臺灣特區」是對臺灣最好的安排。

「美中之間必須選邊站,聯美抗中是唯一選擇」,爲民進黨2016重返執政以來的戰略論述。爲鞏固這套論述,民進黨將美國對臺灣的支持上升到道義層次,認爲臺灣的自由民主及對抗威權前線的戰略地位,是美國乃至世界支持臺灣最重要原因。2022年同被視爲「威權前線」的烏克蘭遭俄入侵,獲西方國家集體聲援,同年美國衆院領袖裴洛西訪臺、拜登承諾願爲臺灣出兵,「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民進黨的論述更從「道義」上升到「教義」層次。

美國對臺灣的支持固然有道義成分,但千萬不要因而迷失。美國外交政策的本質,還是爲美國利益服務。尼克森總統與中共破冰;卡特總統與中華民國斷交、外交承認轉向北京、制定《臺灣關係法》;雷根總統私下對臺做出六項保證;小布希政府爲了爭取中國大陸融入世界市場,不惜重話批陳水扁是「麻煩製造者」,在在都是美國對臺政策「利益多於道義、算計重於承諾」的縮影。

然而,對執政者而言,強調道義制高點並轉化爲動員民衆情緒、維護統治正當性、增進政治利益的能量,最爲簡單易行。1970年代的國民黨政府如此,近10年來的民進黨政府亦然。因此,民進黨的「聯美抗中論」,堅信美中對立的本質是民主與專制之爭,臺灣必須站在「正義一邊」,親美必須反中、聯美必然抗中,與美國深度綁定,幾乎在所有問題上唯美是從、照單全收,換取美方肯定和支持,成爲民進黨抗中政策的正當性來源。

兩岸和平 民族大幸

綠營不屑臺灣應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保持靈活與平衡的論述,視爲「投降主義」。在綠營看來,只要是想和美國保持一定距離,或懷疑、質疑、不同意美國就是「疑美論」,就是「親中」、「迎合威權」,就是對國家「不忠誠」。本該基於理性務實的對美政策、兩岸路線的討論,被扭曲、激化,淪爲「愛臺vs.賣臺」的口水與政治獵巫。

不料,川普2.0新政剛剛滿月,就抽空了民進黨的論述基礎:一方面,川普帶領美國外交重回孤立主義,也就是美國對盟友乃至世界不再負有任何道義上的責任,當澤倫斯基被川普打臉、整個歐盟與美國翻臉,臺灣還能對川普政府幻想什麼?奢求什麼?

另一方面,川普支持馬斯克揭露聯邦政府內部與美國國際援助中的驚人腐敗,令世人赫然發現美式自由民主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若對臺灣如法炮製,民進黨禁得起查嗎?

面對「川普震撼」,民進黨該調整既有戰略。「歷史終結論」已成昨日黃花,以自由民主爲主軸的「聯美抗中」論述已被川普抽乾。如何在美中之間周旋、平衡、保持靈活,讓臺灣2300萬人民利益最大化,爲臺海和平穩定創造最大緩衝區,是民進黨菁英需要補修的一門課。這其中,首先要處理的是民進黨與大陸如何「關係正常化」的問題,過去20年來綠營不乏對「臺獨黨綱」存廢問題的理性思辨,終因獨派的壓力與美中關係的考量而功虧一簣。

世局已變,綠營不必唉聲嘆氣或寢食難安,而是應將其視爲兩岸關係正常化的歷史契機。三黨不過半的選民結構對民進黨長期執政有利,如能向北京邁出勇敢的一步,透過兩岸對話熄滅臺海戰爭的引信,則是兩岸和平之大幸,中華民族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