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一老樹巡禮 形塑城市史觀
王浩一近年常在全臺走訪老樹,圖爲宜蘭縣礁溪鄉的落羽鬆。(有鹿文化提供)
《暖綠之旅》以30種臺灣常見樹種,刻畫老樹風華。(有鹿文化提供)
多年前,有人問來臺演講的建築師安藤忠雄:「臺灣的房子都長得很醜,怎麼辦?」他的答覆是:「在建築物外多種幾株樹,它就好看了。」長期關注於古蹟建築、美食文化、城市旅行的作家王浩一多年來以多本著作寫老樹,透過老樹巡禮,也形成一種脈絡與史觀。
建築師亦是作家的阮慶嶽曾說:「屋前樹,其實本就被視作爲建築立面的一部分,而非分離的對立體,因爲葉茂葉落的更替,讓建築的表情豐富自然,樹與屋本就合一。」自許爲老樹說書人,在王浩一眼中,「老樹是資深市民、資深國民,不僅美化了建築與城市,更重要的是,它們安靜地記錄了千百年的歷史」。
王浩一指出,多年來老樹巡禮,他也推算出各地的演進與數據,如花蓮縣列冊保護樹共331株,其中包含了196株百年老樹,全是琉球鬆。他將琉球鬆比喻爲「耽溺月光和晨光的老派紳士」,1903年引進臺灣試種,原是爲了要生產松脂(松香),產業並沒有興旺起來,但後來發現琉球鬆有抗鹽、耐風、定砂的特性,於是擴種到臺灣各地靠海地區。
同樣是自外地引進的樹種,高雄市有上百株白千層被指定爲特定紀念樹木,且多集中在楠梓區,因日治時期末葉,爲了需要後勤燃料支援,日本政府在楠梓區興建油庫,也移植了白千層樹羣於此,除了有異國情調,也因爲早年夜間道路燈光昏暗,白千層樹幹灰白,在車燈照射下宛若高聳白牆,增添交通安全,最重要的理由刖是能抗二氧化硫的工業污染,綠化快速且耐鹽又抗風,成爲當時綠化樹種的首選。
至於臺灣原生種的老樹,則有南投草屯1600歲的樟樹、苗栗銅鑼超過800歲的香樟。王浩一指出,草屯的坪頂裡七股社區內的「坪頂神木」被當地耆老尊稱爲「樟元真君」,鎮公所還在樹頂上裝置了避雷設備;銅鑼鄉的老樟樹在日治時期曾經差點被砍伐充當舖路經費,1935年的大地震,老樟樹下成了當時的緊急醫療救護站,老樹也因此逃過一劫。
從《黑瓦與老樹》首次書寫老樹,《漫遊府城》談明清時期的古蹟與老樹關係,《當老樹在說話》以老樹看一座城市的身世,《哲學樹之旅》對焦大陸老城市的名寺古剎老樹。王浩一的《暖綠之旅》以30種臺灣常見樹種,刻畫老樹佇立的絕代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