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改變世界的不是科學家,是科學企業家丨科學家創業系列06

(王煜全 全球科技創新產業專家、海銀資本創始合夥人,前哨科技特訓營主理人)

來源:黑智(ID:VR-2014)作者:馬繼偉

猴子進化成人難,人變成創業家很難,科學家變成創業家難上加難。

2012年的《創業家雜誌》曾經做了一個特別策劃,討論“當科學家變成創業家”。這個角色轉變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當科學家/創業家遇到體制,遇到市場,遇到資本。我們甚至總結出科學家創業的“七宗罪”。《創業家雜誌》的記者發現,很多科學家是“僞創業”,很多創業家“人格分裂”,但創業面前,人人平等,科學家尤其要自我革命。

2017年,“資水東流博士” 洋洋灑灑,寫了一篇87000字的長文《技術大停滯》。只爲論述一個問題:人類的科技水平到了瓶頸期,未來將面臨科技發展的停滯。他將技術爆炸比作煙花爆炸:煙花爆炸的瞬間絢麗且美,但人眼看到的時候,爆炸已經接近尾聲。

我未向王煜全求證過他對技術停滯的看法。但從採訪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名技術樂天派。採訪後的不久,王煜全向其科技特訓營的會員進行了一次名爲“技術與文化協同進化”的講座。

本文是科學家創業系列的第六篇,和趨勢有關。針對科技創新、技術型企業,王煜全從供需兩個角度分享了他的觀察和思考。

從需求角度來看,王煜全認爲科技革命滾動向前。每一次科技革命的背後,突破性的新技術將帶領整個社會形成新的增長範式和生產範式。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核心解決的是產品規模化的問題。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則解決的是服務規模化的問題。目前,全球產業正處於服務規模化的早期階段。

從供給角度來看,科技已經越來越複雜了。科技創新的實現離不開產業生態的繁榮。產業繁榮是核心的產業環節都有相應的領軍企業。它們之間的協作共同構成了產業繁榮。這或是我國鼓勵發展專精特新的原因之一。“等靠要買”實現不了某個環節的國產替代,也難以建立完善的產業生態。

聊完“服務規模化”後,他甚至提到了“創意規模化”。“創意規模化”在“服務規模化”之後,在更遙遠的未來才能夠實現。在王煜全的語境裡,“服務規模化”對應的是信息革命。“創意規模化”則屬於 “創造革命”,屆時人類或將能夠擺脫進化的束縛。

“科技改變世界的時代,每個人必須躬身入局。”王煜全說。

01 硬幣的一面:服務規模化

“服務規模化”之前是“產品規模化”。“產品規模化”是PC出現之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潮流。

“產品規模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珍妮紡紗機,而不是瓦特的蒸汽機。珍妮紡紗機與水力,而不是蒸汽機的結合,讓紡織品的規模化生產成爲可能。水力是當時歐美工業發達地區廠房普遍使用的動力。

(珍妮紡紗機,圖片來自網絡)

蒸汽機的故事是這樣的。提起蒸汽機,不得不提起瓦特。瓦特一生中改良了20多臺蒸汽機。其實瓦特並不是工業革命最典型的人物。因爲在瓦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蒸汽機並沒有被大規模應用。且瓦特之前,還有幾個人的名字應該被記得:伽利略的學生托裡拆、科學家波義耳、科學家帕潘、英國軍隊工程師薩弗裡、五金商人紐科門和科裡。托裡拆、波義耳分別發現了氣壓(1643年)、理想氣體的壓力與體積成反比(1662年 波義耳定律)。帕潘曾經擔任波義耳的助手,他利用液體沸點隨氣壓升高而升高的原理,1679年發明出世界上第一臺高壓鍋,並於1690年發表蒸汽機的工作原理。

薩弗裡把氣壓原理與礦坑抽水聯繫在一起,並借鑑帕潘的蒸汽機原理髮明瞭名爲“礦工之友”抽水機。五金商人紐科門和科裡是薩弗裡的同鄉,曾經幫助薩弗裡製作蒸汽抽水機模型。他們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可以全天候連續運行、運行成本相對低廉的蒸汽排水機——紐科門機,並於1712年獲得專利。

1763年冬天,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購買了一臺紐科門蒸汽機模型用於物理學實習。實驗員詹姆斯·瓦特負責維護它。後面的故事就寫在歷史書上了。瓦特1768年研製出樣機,次年取得專利。瓦特改良蒸汽機後,帶來了一系列技術革命,推動着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飛躍。

(瓦特與他改良的蒸汽機,圖片來自網絡)

工業革命的核心是自動化生產。自動化生產的意義巨大。採訪中,王煜全特別強調了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實:最早在英國建紡織廠的那些人成爲了英國首富。“以前的首富都是國王、將軍,都是打下來的。但這個首富是掙出來的。這是第一次。全世界的遊戲規則變了。你可以通過掙錢變成首富。”“如果你可以不殺人放火就能夠獲得百分之兩三百的利潤,那你爲什麼要殺人放火呢?”王煜全說。

發現這條致富新途徑之後,大家開始走上企業家的路。這條路不是零和博弈之路。企業家取得領先的方式不是掠奪,而是儘可能地規模化生產,將產品提供給儘可能多的人來使用。工業革命以來,其實,世界首富的另一個身份是科技企業家。約翰·洛克菲勒買斷石油精煉的技術,通過投資建廠將該技術大規模應用於實踐。現在的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是科技企業家。埃隆·馬斯克具有典型的工程師的優化思維。馬斯克曾經說:沒有火箭科學家,只有火箭工程師。因爲科學家造不出火箭,工程師能造出火箭。王煜全很認可這句話。他也認爲推動社會進步的是工程師,是企業家,而不是科學家。“科和技是兩碼事兒,中國過度強調科學家,是因爲科技放到一起,‘科’沾了‘技’的光,真正推動社會的是‘技’。因爲有很多‘技’是沒有‘科’的,但沒有‘科’,技術也是可以進步的,但是沒有‘技’,‘科’就什麼用都沒有。”

(魷魚遊戲,零和博弈的遊戲)

自動化生產讓產品規模化成爲可能。雖然產品規模化能夠實現了規模化生產,但沒有辦法滿足個性化的需求。PC之前,當時的科技企業家是如何解決的?將服務固化到產品裡。比如如何滿足用戶冰鎮西瓜的需求?通過賣給用戶冰箱來實現。用戶自己抱着瓜放到冰箱裡,就可以得到冰鎮西瓜。也即用戶通過產品,自己爲自己提供服務。PC出現之後,數字革命開始,而後歷經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發展到現在的AI時代。王煜全判斷,目前進入到數字革命的尾聲。其標誌是人工智能讓“服務規模化”成爲可能。

具體而言,“服務規模化”的前提是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人工智能可以規模化生產可複製的個性化服務。“服務規模化”有什麼特點?仍以冰鎮西瓜爲例,用戶要的不再是冰箱(產品)而是冰鎮西瓜(服務)。用戶關心的不是產品(冰箱)而是服務(冰鎮西瓜)。用戶的需求(冰鎮西瓜)被直接滿足。如果用“服務規模化”看微軟、蘋果公司,能夠看到不一樣的它們。微軟擁抱訂閱制,把原來可以一次性買斷的產品Office辦公軟件變成Office 365。Office 365相當於一種訂閱服務,需要每年或每月支付訂閱費用。蘋果公司也是如此。蘋果手機中有大量的APP是訂閱制的。今年11月初知名筆記應用Notability突然從買斷制變訂閱制,被罵上熱搜。除此之外,蘋果手機中的AppleCare+(美版)、音樂、新聞、視頻等都是訂閱制的。未來,手機的價格將小於用戶所訂閱的各種服務的總價值。

服務規模化時代,訂閱制是正在推進的、看得見的趨勢。未來甚至汽車也可以採用訂閱制。本質上,用戶買車,買的是交通服務。一次性買斷交付的方式無法做到個性化。從服務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也有缺點。假如一萬輛車中有3輛是壞的,恰巧被張三買到了。那麼張三憑什麼就要承擔修車的後果?這不公平。改成訂閱制後,張三按期交錢,碰到了壞車,車企及時更換就可以了。這樣的話,張三的車就再也不會壞了。訂閱之下,車企需要爲客戶提供長期服務,同時需要通過傳感器等IoT設備對車輛進行持續監控,以保證優質服務的不間斷提供。

“整個時代規則就變了。”王煜全這樣評價從產品規模化到服務規模化的轉變。採訪中,他通過“科技和文化的協同進化造就了人的今天”來進一步解讀這個轉變背後的邏輯。他認爲,社會在選擇技術,技術也在選擇社會。社會需要哪些技術,就會讓它有生命力。反之,技術也在選擇人。因爲社會得不到技術的支持,就得不到發展。比如工業革命讓英國強大起來,讓其超過仍處在封建社會的中國。英國的強大是雙向選擇的結果。這和水稻與人類社會相互馴化的道理是一樣的。現在,這種雙向選擇一直在延續,且在加速持續中。服務規模化的需求和技術相互選擇,相互促進,裹挾人類社會進入到服務規模化的時代。

現在,服務規模化處於早期階段。但並非所有的行業都適合將服務規模化。採訪中,王煜全談到兩個行業。餐飲行業目前已經出現服務規模化的苗頭。培訓業則很難實現。

餐飲特別是高端餐飲難以出現通用、福特那麼大的巨無霸企業。原因爲何?無法規模化。越高端越難規模化。因爲廚師都是頂尖的,頂尖沒法規模化。原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唐沐創立了一家叫做如影智能的公司。如影智能打造了一款廚房機器人。它是一款煎牛排的雙臂機器人,主打賣點是能夠煎出米其林三星廚師水平的牛排。王煜全說服務要傳遞的是一種經驗。服務規模化的核心是做到優秀經驗的可複製。對於服務規模化有一個經典的誤解是“個性化等於好服務”,實際上個性化不等於好服務。

機器人煎牛排,也即將產品固化到服務裡解決了規模化,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對於連鎖餐飲品牌來說,如何換菜。三年不換菜意味着顧客喪失新鮮感,但更換菜單的成本高昂。換菜意味着換菜單,換廚師等。但一家使用炒菜機器人的連鎖餐廳可以通過更新軟件的方式來實現。在食材更新完成的同時,新菜在它旗下所有餐廳瞬時完成。這意味着餐飲行業具備了巨無霸企業產生的可能性。

“巨無霸企業的產生邏輯變了。以前,出巨無霸企業的邏輯是在一個足夠大的領域內,進行足夠的標準化生產;現在,出巨無霸企業的邏輯是在一個足夠大的領域,能夠提供足夠好的高端服務。”王煜全說。

(如影智能打造的廚房機器人)

培訓業便不適合。IT和諮詢結合尚屬不易,因爲IT公司和諮詢公司邏輯是不一樣的:諮詢公司需要大量的人力,爲不同的企業定製不同的項目,無法實現快速擴張;而IT公司或者說一家軟件公司具有規模效益和邊際效益,具備快速擴張的潛力。

王煜全團隊曾分享過硅谷最神秘的大數據公司Palantir。即便現在Palantir的主要產品有兩種:面向企業客戶的Gotham(大量定製化)以及面向企業客戶的Foundry(更加標準化、模塊化)。目前Palantir仍在探索規模化增長的路徑,在定製化和規模化之間踩高蹺。王煜全認爲,人工智能無疑拓寬了服務規模化的領域和應用範圍,但不是所有行業都有機會,如果一個領域沒有機會,則需要避開它。

就個體公司而言,美團算一半的服務規模化的公司。王煜全認爲現在的美團已經做到了一定程度的規模化,但弱點是靠人送貨。無人配送是目前美團正在探索的方向。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美團無人機已完成超22萬架次的飛行測試,運行時長超60萬分鍾,面向真實用戶的相關訂單已完成2500單。王興在2018年的一次公開演講提到:2019年將全面運營無人配送。

2020年美團投資室內配送機器人企業普渡科技。除了普渡科技,美團無人配送平臺的合作伙伴還有AutoX、賽格威、優地科技等等。下圖爲美團無人配送平臺披露的合作伙伴名單。

(美團無人配送平臺披露的合作伙伴)

針對美團的無人配送的探索,王煜全認爲在服務規模化時代,人也有自己的用處。技術替代人有兩種替代法:一種是職業替代,用機器替代人,也是目前最爲常見的做法。另一種是職業增強。簡單點說,職業增強指的是1個人加5臺機器可以幹5個人的活。比如特斯拉電動卡車。特斯拉的邏輯是不替代司機,但卡車能做到高效跟車,一個司機能開三輛車。人機協同下,由人來處理自動駕駛不能處理的複雜路況。

滴滴是美團的“難兄難弟”。“戰術成了,戰略敗了”是王煜全對滴滴的點評。新冒出的T3出行讓王煜全很感慨:“你什麼時候看到一個產業都一統江湖了,還有人挑戰你。”這是因爲當自動駕駛+電動車出來之後,出行行業出現了連續彎道。也只有在連續彎道的情況下,纔有層出不窮的新人挑戰,因爲下一個彎道有超車的機會。在服務規模化時代,滴滴的包袱在於車的所有權屬於個體車主。當需要精確統計和精確調度車輛時,滴滴沒有權利這麼做。但改變已經發生。上月,美國汽車租賃公司赫茲已經決定初步訂購10萬輛特斯拉電動汽車。

(雲跡科技酒店服務機器人“小麗茲”)

雲跡科技是王煜全認可的服務規模化的“優等生”。它也是海銀資本的投資項目。在王煜全的口中,“小麗茲”是個可愛的話癆。在酒店裡,特別是深夜送貨,“話癆”的它嘮嘮叨叨地而不是悄無聲息地過來,這可以讓住客感到安全。雲跡科技的機器人可以獨立完成送貨的從接到指令到完成送貨的全過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前臺服務人員的“分身乏術”。

作爲雲跡科技的投資人,王煜全曾給雲跡支招如何和風投談判提升估值:第一,你承認不承認未來到處都是服務機器人?總得有一個服務機器人能走到社區、居民家庭中。第二,除了雲跡機器人,找不出第二個能夠盈利的服務機器人。雲跡科技創始人曾開玩笑說:她是最大的勞務外包頭。因爲有1萬多臺機器被外包到酒店中。

不過王煜全卻覺得她是最“黑心”的資本家。“沒有發一份工資給機器人。自己全拿走了。”

02 硬幣的另一面:面向未來 佈局科技產業生態

硬幣的另一面是科技產業生態,在供給一側,呼應前面提到的需求側的變化。變化之一是服務規模化讓一些領域出現彎道超車的機會。

芯片行業便有這樣的機會。2018年科技日報曾經推出“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專欄。該專欄共刊發了35篇報道。第一篇報道了我國在高端芯片製造所需要的頂級光刻機領域的落後狀況。我國在集成電路供應量和需求量差距懸殊。大量芯片依賴進口。據海關總署統計,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3500.4億美元,出口爲1166億美元。其差額較2019年的2039億美元增加了295.5億美元。若以1美元=6.3787元的匯率換算,295.5億美元約爲1884.3億元,比通遼2020年的GDP1276.6億元還要多。

中國芯片企業在全球集成電路產業中處於中低端領域,邏輯、存儲等高端芯片依賴進口。高端芯片製造主要依靠光刻機爲核心的製造設備,目前尖端光刻機技術被荷蘭ASML公司壟斷。

之所以提到芯片領域的彎道超車,是因爲隨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芯片行業出現連續彎道。就像在滴滴的例子提到的一樣,只有在連續彎道纔有超車的機會。目前,以CPU爲代表的通用計算芯片的格局已定,在既定格局下中國若想有所作爲,比較難,但卻有機會在專用計算芯片領域取得突破。目前已崛起了寒武紀爲代表的一批AI芯片企業。其實,彎道超車的機會還出現在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等領域。光伏產業也是中國通過產業生態佈局實現全面領先的行業。

“從發展的角度看,當出現顛覆產業的重大新技術變革的時候,就有機會打破原有的技術壟斷,也有機會得以重構產業生態。這恰恰爲後來者提供絕佳的反超機會。”

(2014年陳雲霽教授在全球首先發布AI芯片架構)

王煜全提到,這兩年的中美競爭也讓業界認識到科技創新是大國博弈的核心,科研領域追求的是單項指標領先,但到了產業領域,衡量的不只是單個企業,而是整個產業生態的實力對比。前面提到ASML是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夠生產高端光刻機的公司,也是以Sematech(美國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爲核心的美國半導體產業生態可以扶持起來的公司。Sematech是1987年美國政府促成本土14家最大的電子企業聯合成立的一家非盈利的研發機構。這些公司抽調各自最優秀的研發力量一起協作,就電子行業的核心課題進行聯合攻堅。每年有2億美元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政府和這14家企業各自承擔一半。Sematech的成立促進了產業內部相互深度協作研發和成果共享,逐步建立了完整產業生態,反超日本半導體行業,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那麼,面對服務規模化的未來,如何構建科技產業生態?

產業生態的參與主體有二,一是企業,二是政府。

在企業層面,在產業生態的邏輯下,企業應該摒棄傳統做法:各自爲戰,試圖在自己公司內部打造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對外打擊競爭對手,儘可能多地佔領市場份額。王煜全認爲,產業生態講究的是協作,是共同富裕,如果一棵樹太大遮住了陽光,就會被修剪枝杈。現在,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專精特新”企業,應該考慮能爲所在的產業生態提供什麼價值,能爲社會做出什麼貢獻,而且還要保障好用戶的隱私和利益。

在政府層面,王煜全認爲,政府應該做的,是培育一片熱帶雨林,而不是移栽一棵參天大樹。

那麼政府應該如何打造產業生態呢?

首先是尋找當地特色,打造具有自身優勢的產業生態(青島&長壽科技)。

2020年,王煜全團隊與青島合作從當地療養聖地的形象出發,圍繞療養基礎設施豐富、氣候宜人的區位優勢,針對“長壽”和“健康” 需求,設計出一條“長壽科技”的產業生態發展方向。通過梳理產業集羣及產業協作中的重點環節,王煜全團隊發現傳統的健康篩查存在耗時長且不方便的問題,經研判認爲這是“長壽”產業的一塊短板。另一方面醫療大數據公司也缺乏大量可訓練的數據,於是他們引進人工智能醫療企業Airdoc到青島,打通了產業兩端的需求。目前,首批15萬青島市民已經先行享受健康篩查服務。這是對接需求、相互補全的新方式,一改過去用錢“買”企業的招商方式。

(青島,圖片來自網絡)

從青島例子上,王煜全總結了地方城市佈局產業生態的兩個關鍵點:第一,面向未來;第二,不要貪心。

面向未來,前面談到“連續彎道”、“彎道才能超車”,產業城市要面向未來進行產業佈局。王煜全認爲培育生態,應從零開始,從早期開始介入並找到自己的生態位置,不要想着摘果子,也不要想等生態成熟後,直接切進去接管別人的生態。此路已在芯片行業證明是行不通的。

“任何一個科技都是生態的產物。任何一個生態都有N個環節組成,這相當於有N塊板組成的‘木桶’。生態初期,這些板都是短的,只有寬窄之別。隨着生態的成熟,這些板一起長起來。生態完備意味着一批企業從短板變成長板。”他提醒不要忽視生態中的窄板,比如芯片行業中的光刻機這塊板雖然窄,但將它抽掉,芯片的“桶”就漏了。“以前我們總盯着別人最寬的板(高通),看不見窄的板(光刻機)。但問題是即便你把最寬的板攥在手裡,依然沒有控制這個生態,因爲窄板在人家手裡。人家不是用高通,而是用ASML幹掉你。”

貪心,是王煜全口中地方在規劃產業時常犯的錯誤。比如AI火了之後,很多城市一窩蜂地搞AI。“大家都會相信人工智能在中國不會形成5個以上的足夠大的產業生態。如果排不到國內前5,就別玩了。而前5大概率是北上廣深杭。”王煜全說適合做什麼,和當地的稟賦基因和能力資源緊密相關。

第二,搭好企業溝通交流平臺(重慶&電子產業)。

2008年,電子產業在中西部地區還是一片空白。重慶市從產業一體化的培育角度出發,圍繞零部件、原材料本地化,搭建企業間的協作平臺。重慶市先和惠普對接生產需求,又與富士康對接產能,最終爲富士康爭取到惠普公司每年2000萬臺的訂單,促進雙方在2009年8月聯合投建產線。隨後7家電腦廠商和1000餘家零部件廠在周邊配套落戶,形成了集合整機與零部件生產整合、加工、研發與結算一體的全產業鏈。通過調研與座談會,重慶從企業那裡瞭解到物流運輸對產業發展的制約,通過逐年談判把鐵路運輸每集裝箱1美元/千米的價格降至2015年的0.5美元/千米,滿足了當地幾千萬臺產品向北美、亞洲和歐洲的分銷需求。

王煜全說,重慶市在打造本地企業家的溝通交流平臺上下功夫,定期組織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家座談會、產業協作對接等活動,利用這些交流平臺及時幫助各個企業深度對接需求,瞭解彼此的技術實力,形成基於當地產業鏈的“能力圈層”,在需要合作時能夠快速瞭解彼此意願,達成合作。

第三,健全配套的協作體系(蘇州&生物醫藥)。

(冷泉港實驗室,圖片來自網絡)

“生物製藥這場戰爭已經過半了,蘇州已經贏定了。”王煜全說。

其實,蘇州在生物製藥領域的底子並不厚。轉折發生在2009年。蘇州工業園通過與美國著名的冷泉港實驗室合作,由當地每年投入100萬美元設立了冷泉港亞洲國際學術會議平臺,先後在蘇州及周邊舉辦了130場次國際頂尖水平學術會議,吸引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2萬人次科學家參會,其中包括2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辦會極大地帶動了高層次人才的快速聚攏,吸引了新國大蘇研院、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等18個國際合作創新平臺落地,有1.2萬名相關的外國人才來蘇州從事研究等相關工作。這既讓蘇州成爲亞太地區生物醫藥行業最大的信息集散地,也滿足了生物醫藥企業所需的大量高層次人才以及快速對接最新研發成果的需求,當地因此涌現出了16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生物醫藥產業生態不斷繁榮。

“打造產業需要琢磨什麼?要琢磨這個生態如何能夠繁榮。生態不是死的假山盆景,而是一個活的熱帶雨林,你要思考如何讓它新陳代謝,如何讓它信息交流、能量交換。這些東西很重要。”(本文中出現的“張三”爲化名)

參考資料:

[1]王煜全.面向未來 構建科技創新生態

[2] 2020丨公元18世紀的“黑科技”:蒸汽機誕生記.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020-11]

[3]王煜全:打造產業生態,我們需要培育一片森林而不是移栽一棵大樹.全球風口.[2021-8]

[4]硅谷最神秘的Palantir,到底是諮詢公司還是IT公司.全球風口.[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