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及時追蹤業者 北市食安不合格率升
臺北市審計處報告指出,臺北市2021至2023年8月食品衛生稽查及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不合格率皆有上升趨勢。圖爲臺北市衛生局人員到店家稽查情形。(臺北市衛生局提供/劉瑋晴臺北傳真)
自從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後,食安問題備受民衆重視,臺北市衛生局爲保障民衆食品安全,積極增加預算、補足人力,不過,臺北市審計處檢討發現,北市近3年不論是食品衛生稽查或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兩者不合格率逐年上升,認爲衛生局對違規業者改善情況追蹤不夠及時,建議加強對業者督導。衛生局迴應,審計處將初次查驗不合格和現場輔導改善情況都計入不合格率,導致數據偏高。
臺北市政府2015年3月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2016年1月13日訂定「臺北市食品安全自治條例」,並由衛生局爲主責單位。經審計處查閱,衛生局近3年包括中央補助經費陸續編列近7000萬元預算,推動食品抽驗、市售食品標示輔導暨查覈、食品業者衛生輔導和查覈等業務,但近年食品衛生稽查或GHP結果,不合格件數及比率有上升趨勢。
審計處報告指出,2021年至2023年截至8月爲止,食品衛生稽查中,分別查驗6萬532件、5萬2587件、3萬528件,不合格件數分別爲467件、433件、537件,不合格率從0.77%增至1.60%;同期稽查店家是否依食品良好衛生規範作業,分別稽查1萬6535件、1萬6079件、1萬6380件,不合格家次分別爲3836件、4569件、4241件,不合格率也從2021年23.20%增加到2023年25.89%,顯示問題有增加的趨勢。
衛生局迴應,審計處將初次查驗不合格和現場輔導改善情況都計入不合格率,導致數據偏高,過去3年中,實際不合格率爲0.079%。
衛生局強調,將持續加強對高違規、高風險、高關注及新興產品的查驗,提升食品稽查效能與抽驗精準度,以更好的監控市場產品,並即時輔導業者建立源頭管理和自主管理制度。
北市抽驗結果高違規類別爲生鮮蔬果,但多數來自外縣市,將持續透過跨縣市級農政單位合作,由源頭加強輔導農民正確使用農藥,並適時在中央會議反映,由中央於源頭加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