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習慣不佳 400萬臺人成「胃部癌症」高危險羣

70多歲患者長期腹痛未愈,經胃鏡檢查後驚見確診胃淋巴癌。(康本初提供)

衛生習慣不佳,引發胃長期不適,當心是癌症找上門!70多歲的王太太,吃飯時常沒有公筷母匙的習慣,日前上腹出現悶痛,反覆發作超過一年後才決定就醫,卻驚見罹患因「胃幽門桿菌」引發的「胃淋巴癌」。醫師指出,全臺超過400萬人感染胃幽門桿菌,一旦惡化,幸運的僅是罹患低惡性的胃淋巴癌,但另有1%則會「不幸運」的惡化成胃癌。

收治該病例的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淋巴細胞是負責對抗侵入人體病原的細胞,扁桃腺、脾臟、淋巴結等免疫器官,人體的腸胃道黏膜也有淋巴細胞散佈;腸胃黏膜淋巴組織一旦癌化,就會出現腹痛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佳、噁心、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

康本初指,胃淋巴癌的發生和胃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屬於一種低惡性度的癌症,成長擴散相當慢,且若尚未轉移,也不需像胃癌一樣,進行像是手術切除、化療放療等療程,僅需透過治療幽門桿菌,便可治療胃淋巴癌。

上述的王太太因生活習慣問題,本身已遭胃幽門桿菌的感染,結果出現長期腹部悶痛的症狀,但卻不以爲意,總是自行買胃藥吃,雖然服藥後症狀會緩解,但隔沒幾天就又復發,拖了一年後才就醫,經胃鏡切片後確診爲胃淋巴癌,幸只是尚未擴散轉移的一期,透過胃幽門桿菌治療後,歷經半年已痊癒。

康本初說,隨着社會衛生條件愈來愈佳,感染胃幽門桿菌的人明顯降低,但目前仍有約400萬名感染者「都是胃部癌症的高危險羣」,當中有1%民衆會惡化成胃癌,胃淋巴癌則低於1%、當中更以60歲以上爲大宗;他強調,胃幽門桿菌並非終身免疫,治癒後也有再次感染風險,故民衆仍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像是用餐時採公筷母匙、不共食等,一旦胃出現不適且超過2周未愈,更應儘早就醫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