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巴西,人們管茶直接叫“CHA”?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在廣大國人眼中,位於南美大地的巴西不僅有熱情奔放的桑巴,還有世界上最大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更有驚豔賽場的頂級足球明星,但卻鮮有人知道,我們與這個遙遠的國度之間,曾經有一段以茶葉爲紐帶的特殊情緣,這種神奇的東方樹葉架起了兩國經貿往來的橋樑,成就了一段穿越百年的傳奇。
1807年11月,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風雨飄搖,法國人拿破崙的軍隊即將兵臨城下,在最後關頭,葡萄牙女王瑪麗一世與攝政王若昂六世在整個王室家庭以及一大批貴族、國家官員和僕人的陪同下乘船前往了葡萄牙的最大殖民地巴西,開啓了葡萄牙王室的逃亡之路,也是近代歐洲第一次出現王國將都城遷徙到殖民地的舉動。
巴西殖民地一直是葡萄牙國家的財富來源地,其擁有的大量種植園與露天礦場源源不斷地將農礦商品運送到葡萄牙的各個港口,最終形成各色貴金屬貨幣,成爲葡萄牙貴族奢靡消費的資本。也正因如此,在葡萄牙王室到來之前,巴西殖民地並不被當作葡萄牙的核心省份建設。
攝政王若昂六世攜王室貴族集體來到巴西后,葡萄牙人才正式開始營建這片陌生而又熟悉的家園,將之視爲帝國的統治中心,遷徙到此的葡萄牙殖民帝國政府先是迅速在里約熱內盧建立起了完善的行政系統,同時興建銀行(巴西銀行)、學校、圖書館(皇家新聞圖書館)、歌劇院等公共設施,從而讓其承擔起葡萄牙新首都的職能。
在近代歐洲的重商主義政策下,作爲近代歐洲殖民地的巴西被禁止建立工廠,不許跟外國人貿易,也就是要老老實實地當宗主國的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葡萄牙王室定都巴西之後,爲了迅速緩解財政壓力,養活大量逃亡的貴族,若昂六世開始準備將巴西作爲獨立的經濟個體與葡萄牙之外的各個貿易主體實行直接貿易,從而正式解除了巴西的經濟束縛,爲巴西打開了面向世界的窗口,也爲來自東方的神秘植物——茶的到來開啓了先聲。
面對嚴峻的財政挑戰,葡萄牙王室急需尋找新的財富來源以維持其在南美大陸的奢華生活。葡萄牙遷都巴西的次年,巴西與中國澳門(當時還在葡萄牙控制下)實現了直航。這一舉措使得葡萄牙人重新將目光投向了他們眼中神秘的東方,尤其是中國。自16世紀以來,葡萄牙人就通過澳門這個窗口,向西方世界銷售來自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清朝建立後,隨着中國海上貿易政策的收緊,澳門的葡萄牙商人逐漸成爲最大的茶葉分銷商,不僅在東南亞羣島開設茶市,還讓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爲其主要買家。
在這種背景下,急需開闢新財源的葡萄牙王室,決定利用巴西廣闊的土地作爲新的根據地。他們通過澳門的葡萄牙當局直接招募中國茶農到里約熱內盧種植茶葉,希望藉助巴西產的中國茶來獲得在巴西立足的財政基礎。
1809年3月6日,澳門理事官阿里亞加向葡萄牙攝政王若昂六世上書,建議每年派遣不同行業的中國人前往巴西,以幫助建設新首都。
據部分歷史資料記載,公元1809年(一說1812年),第一批中國茶農便遠渡重洋而來(據記載,人數可能爲300人)。葡萄牙當局安排他們在今天的里約熱內盧植物園(Jardim Botanico)、聖克魯斯莊園(Fazenda Santa Cruz,當時里約熱內盧最大的莊園,也是若昂六世的宮殿所在)和總督島 (Ilha do Governador)種茶。之後的數年,又有數百名因爲自然災害而向外求討生計的中國茶農陸續途經澳門來到巴西境內。
據考證,19世紀,巴西曾三次向當時的清政府提出引進中國勞工的要求,以解決巴西農業勞動力匱乏的問題,可見當時巴西對中國茶葉與優質茶工的渴求。
抵達巴西的中國茶農們,並非毫無準備的普通勞工,而是攜帶着茶籽和茶樹苗,掌握了茶樹種植、採摘、晾曬和製茶技術的熟練工人。他們在中國澳門登上葡萄牙的商船,跨越數萬公里的海洋來到巴西,希望憑藉自己的專業技能謀生。在這片新土地上,他們不畏艱難,開啓了南美洲的種茶歷史。
央視節目《互鑑》中展現的中巴友誼園中的採茶圖畫
來自福建、湖北與廣東的勤勞中國人在里約熱內盧郊區種植園一次次試種茶樹,最終讓來自中國的東方樹葉從此在巴西紮下了根。
到1817年時,來到里約熱內盧植物園參觀的德國人曾記載:園中主要種植中國茶樹,目前有六千餘棵,這裡的種植採摘和烘焙方法與中國完全一樣。在若昂六世的夏宮中看到了150株類似武夷茶變種的茂密茶樹。
1819年,茶葉種植取得初步成功的巴西又再次招募了400餘名中國茶農前往巴西種植茶樹,從而將茶葉種植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中國茶葉的種植也爲巴西當地的經濟獨立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央視新聞中1812年首批抵達巴西的中國人,在里約熱內盧植物園裡種下的茶樹
1822年9月7日,在巴西人民的強烈要求和葡萄牙議會的壓力下,佩德羅攝政王(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之子)拔劍宣誓:“不獨立,毋寧死!”(Independência ou Morte),正式宣佈了巴西的獨立。
隨後,取得實際獨立的巴西政府再次大規模招募華人茶農前來種植茶樹。在中國茶農的指導下,巴西種茶業一度蓬勃發展,從里約熱內盧擴展到米納斯吉拉斯、聖保羅、巴拉那和巴伊亞4個州,巴西一躍成爲當時除中國和日本之外的第三大種茶國。據部分資料統計,在19世紀上半葉,保守估計巴西共招募約800名中國茶農到巴西種茶。在1873年維也納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巴西出產的茶葉贏得了廣泛讚譽,來自中國的茶飲也成了巴西最早的“國飲”。
隨着19世紀中期美洲廢奴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巴西也加入了廢奴的行列,曾經的奴隸制種植園逐漸轉變爲資本主義的農場莊園。與此同時,清朝中期自然災害與社會矛盾加劇,這更加促使大量中國勞工跨越重洋,來到巴西的茶葉種植園工作,成爲那裡的常駐勞動力。他們以堅韌不拔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南美大陸上紮下了根。
然而,異國他鄉的環境畢竟與家鄉迥異,令有些中國茶農因爲無法適應當地炎熱的氣候而病逝。
1903年,里約市政府委託建築師路易斯雷伊在蒂茹卡公園建造了一座中國亭,1906年重建時改名爲中國觀景亭,旨在向當年中國茶農的付出與犧牲表達由衷的敬意。當我們今天從這個亭子向下俯瞰,便可以看到當年最早一批中國茶農在里約熱內盧植物園內勞作的河谷之地。里約植物園如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爲生物保護區,園中,兩棵200多年前由第一批華人移民種植的中國茶樹至今依舊昂然矗立,前方的石碑上用中葡兩種語言鐫刻着以文字:“1812年,首批抵達巴西的中國人在此栽下茶樹,此爲中國-巴西友誼的見證。”
中國亭
巴西的葡萄牙語種中“茶”的發音爲“chá”,而英語、西班牙語與意大利語的發音中,茶分別是tea,té,Té。從發音來看,後者與前者有着來源語句的巨大差異,一般認爲潮汕話中的茶(dê5)和閩南話中的te²是英,西等國茶葉淵源的來由方言所在。而葡萄牙人與中國人關於茶葉的接觸理應集中於澳門,廣東白話(粵語)中“茶”發音爲“caa4”,與葡萄牙語言中的茶一單詞極其相似,也就從側面爲這一特殊的茶葉交流提供了佐證。在那個特殊的歲月裡,一羣中國茶農跨越遼闊大洋的征途,不僅爲中巴友誼的過去書寫了一幕不朽的傳奇,也爲中巴友誼的未來牽引了一曲動人的樂章。
2016年裡約奧運會在開幕式的表演中,第一階段就呈現了中國茶進入巴西的歷史,當時的解說深情地說道:
“亞洲人來到這塊土地,那是大約200年前的事情,從澳門來的中國湖北籍茶農,他們在這裡種茶,甚至爲巴西的葡語留下了‘中國人是耐心’這樣的好詞,現在巴西的葡語裡‘好生意’的意思依然是‘與中國人打交道’。”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爲鄰。跨越山海同時閃爍的歷史之光,映照着中巴間枝繁葉茂、歷久彌新的深厚友誼。
參考文獻
1.佛山日報:《與中國茶的那些事》,2016
2.大灣區之聲:《中國與巴西這段緣分,與澳門有關!》,2023
3.新華社:《“有緣千里來相會”——中巴人民相知相親的故事》,2024
4.海外網:《中國人在巴西種茶史》,2013
5.廣州日報:《200年前的“巴西夢”竟是中國茶》,2014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博古知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佈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