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請教了3位學霸父母,竟然發現:父母會偷這三種懶,孩子更優秀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我就沒怎麼管過孩子,都是他自己學的。”
每次聽到學霸的父母們說這句話,我都特別鬱悶。
作爲一個平時勞心勞力、事無鉅細養育孩子的老母親,
每天刷到這樣的視頻,“這幾件事,父母絕對不能偷懶”,“這幾個階段,父母一定要加足馬力”……
恨不得對每一個觀點都說:“啊對對對對對對對!”
可是,觀點落到現實中,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勁使了,還使足了,孩子不但沒有成爲學霸,還越來越煩我,每次我一提學習,看他甩上臥室門的眼神,甚至讓我想起那句“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這時候,再聽到學霸父母的淡定發言,我的心態可就一點都淡定不了了。
說實在的,我也想像學霸父母們說的一樣,啥都不管了。
可是,回頭一看自家那糟心的娃,管着都這樣,要是真不管了,那得成啥樣?
所以還是覺得,學霸的父母們之所以這麼說,要麼是太過自謙,要麼是純純凡爾賽。
要麼真就像張雪峰說的“祖墳冒青煙了,不對,青煙都不夠,得着了”一樣,遇到了天賦異稟的學神投胎。
但鬱悶歸鬱悶,作爲一個新時代愛學習、會成長的老母親,基於自己作爲老師的便利性,我還是選擇仔細觀察,並認真請教了學霸父母,觀察他們和孩子間的日常。
這才明白,哪有真的不管孩子的父母,不過是,他們比我們更會“偷懶”罷了。
觀察日記1:
學霸父母,都在“偷”用力的“懶”
第一個學霸家庭,是對父子。
孩子爸爸畢業於國內頂尖高校,兒子卻從小成績一般,可上了初中後,成績一路突飛猛進。
當時我們都覺得這是妥妥的基因優勢。
直到聽孩子爸爸說到一些細節,我才發現這個孩子的進步,還真不能簡單用智商高下結論。
男孩爸爸出生在大西北的農村,小時候家裡窮,經常只能啃幹饃,上學還要走很遠的路。
童年窮怕了,所以拼了命地想學習。
不理解的知識點,就一遍一遍背;做不對的練習題,就一遍一遍做。
靠着身上那股拼了命的勁兒,他從山溝溝裡一點點走了出來。
因爲自己當年就是靠苦讀逆襲的,所以在兒子出生後,他鉚足了勁讓兒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可沒想到,兒子的表現太打臉了。
剛開始,兒子在爸爸的“高壓”下,確實成績領先過一段時間,但隨着他兒子越長大,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力不從心,而且學習的態度也越來越消極。
這也能理解,畢竟現在孩子們接觸到的知識量、信息量,比我們當年早翻了好幾翻,靠苦學確實會壓力很大。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兒子和他的成長環境不一樣,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也完全不一樣,激勵自己當年拼命往前衝的那句話“好好學習,改變命運”,對他兒子說,根本沒用!
但好在,發現問題後,他及時反思,讓自己和兒子都“慢”下來。
節奏一慢下來,他發現第一個出現的變化是,家裡的氣氛首先緩和了,他也沒那麼焦慮了。
他慢下來了,不再太使勁了,他兒子卻開始主動、積極了。
而且最驚喜的是,他兒子對學習的興趣也在增加,也開始會和他探討一些學習中的問題,甚至有時候還會主動向他請教學習方法。再也不像以前一樣,要他逼着、催着才能勉強去學習。
他這才猛然發覺,一直以來,是他在孩子的學習上,用力太滿了,他過度使勁,早已經把孩子逼得喘不過氣了。
古語有言:“世間萬物皆有度,無度勝事亦苦海。”
凡事過猶不及,父母太用力,自己的心態就會失衡,失衡產生的壓力又會轉嫁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自己逐漸開悟的過程。
父母別太用力,也是讓孩子保留一點自學的勁。
再大的外驅力,也抵不上孩子的自驅力有效果。
觀察日記2:
學霸父母,都在“偷”囤積的“懶”
第二個學霸,是個女孩。
我和她媽媽聊的時候,發現這個女孩的成績一直很穩。
而且這個孩子的心態和狀態也都非常穩定,頗有幾分那種遇到什麼都“波瀾不驚”的意味。
在和她媽媽梳理這個孩子的成績線時,我還發現一個驚奇的點,這個女孩每個階段的成績,都是一個逐漸遞增的過程。
比如她剛考上初中那會,第一次的成績其實並不太好,但看她初中三年的成績統計線,幾乎全都是在穩穩上升。
那優美的成績線條,看得我們幾個老母親可太心動了,趕忙拉着她媽媽請教。
這一聊,就知道原因了。
原本我們是想讓她媽媽分享下她女兒用的什麼教輔,上的哪些培訓班。
沒想到她媽媽說:“我就給她買了一套課外輔導題,還是拿來讓她做預習的;還有培訓班,也是假期她覺得確實需要突擊一下的時候,我纔會根據她的要求報那個學科的班。”
聽她說完,我們幾個家長都沒說話,但彼此的眼神中滿滿都是不相信。
因爲我身邊的家長們,誰不是人手屯着幾套課外教輔,一到週末就各個補習班裡蹲。
就像我自己,手機裡各種學習的APP,文件裡也收藏了各種學習方法的經驗貼,視頻就更誇張了,一打開推送的全是各種學霸、學神的經驗分享……
但秉持着一切都爲了孩子的精神,我們幾個家長還是繼續虛心向她媽媽請假,期待着她能把藏私的寶藏課外書、精品課外班給我們分享一點。
“我是真的沒有給孩子買那麼多課外題,也沒有給孩子報那麼多課外班。”
“我是這樣想的,我家女兒也不是那種特別聰明的孩子,我和她爸也都是普通老百姓,也沒給孩子遺傳啥好基因,也沒啥錢給她買資料、報班。我們就想着,好好聽老師的話,讓娃把基礎吃得透透的就行。”
“可是光靠基礎,也不行吧……”
“我就覺得基礎學得紮實了,娃的成績也差不到哪去。”
聽完她的話後,我想了很久,覺得她說得也對,也不對。
對,是因爲學習這件事,確實萬變不離其宗,再怎麼考,也離不開基礎知識。
不對,是因爲我覺得只靠基礎知識,她女兒的成績不可能到了高中還這麼好。
後來想想,她女兒的成績之所以很穩定,而且幾乎每到一個階段,都是一開始考試成績一般,最後卻能一點點提升上來,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因爲這些:
第一、她女兒的基礎知識紮實,吃得足夠透,這就相當於把地基給打牢固了;
第二、學習是一個系統化過程,因爲基礎知識紮實,所以她女兒的知識網建立得很輕鬆,可以遊刃有餘地繼續向上;
第三、她沒有像我們一樣,給孩子屯太多參考資料和課程,所以她女兒不用在“題海”、“課海”中疲於奔命,而是可以緩緩發力。
所以你看,這位媽媽看似只是在讓女兒打基礎,但其實是在幫女兒攢後勁。
目前看起來她們準備得不多,但其實,越往後,她們走得越快。
說白了,就是在厚積薄發。
《刻意練習》中也寫過:“每個領域最傑出的人,往往是練習時間最久的那個人。”
這個女孩反覆在錘鍊基礎知識,然後在這些基礎上,一點點延伸,我們卻讓孩子被消耗在了各種囤積的所謂輔助上。
難怪有句話說,考試這件事,不是拼誰準備得多,而是拼誰準備得深。
觀察日記3:
學霸父母,都在“偷”控制的“懶”
第三個學霸的故事就很有趣了。
這個男孩應該就屬於很多父母眼中那種“男孩後勁足”的典型案例。
小時候成績中等,天天因爲坐不住,調皮搗蛋被請家長,結果一到了中學立馬開竅,成績嗖嗖嗖直往上竄。
就連我自己,也都有點懷疑,是不是這個男孩真的是靠所謂的“後勁”成學霸的?
雖然他媽媽沒有聊太多具體的方法,但從她說的幾次小事上,我才逐漸發現,哪有什麼天生的“後勁足”,不過是父母提前鋪好了“路”。
第一件事,是學物理的事。
小學階段,她經常陪着兒子做一些物理小實驗,有時候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她也不會責備和嫌棄,反而鼓勵兒子自己多動手、多思考。
在慢慢發現兒子對很多物理現象產生興趣後,她又引導兒子去看一些相關的專業知識,還會鼓勵兒子錄視頻分享自己的新發現。
最難得的是,在兒子剛上初中,物理老師講解方式非常死板的前提下,她鼓勵兒子在課後去深入探索,然後在課堂上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件事,是讀書和見世面的事。
有幾次和她兒子聊天,我發現這個孩子的知識面非常廣,而且三觀很正,韌性很強。
看了他媽媽分享的書單,才知道,原來從小他媽媽就鼓勵他多看書,多見各種世面,看書的種類不限制,見世面的方式也不侷限於旅遊。
這一點,我也深有感觸,記得有次看尹燁做客董宇輝的直播間時,倆人曾聊到一個觀點:“萬物皆可背,萬物皆可學。”
孩子見得多了,思維自然就寬了。這些還都會成爲他之後學習中豐厚的積累。
第三件事,是關於學習方法的事。
她兒子剛上初中那會,她擔心兒子跟不上,原本準備了很多學習方法,想讓兒子試試,但最後還是忍住了。
相反,她鼓勵兒子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只在兒子主動尋求幫助的時候提供一點小建議。
然後只做好兩個舉動:一是在孩子取得每一個小進步時,及時給足正反饋;二是引導兒子多用整體思維打開思路。
有句話說:“引導不是控制,培養不是束縛。”
父母越“懶”,孩子越“勤”。
一個在父母的控制中被“催熟”的孩子,永遠比不上一個在父母的引導下能生長出自我“力量”的孩子。
說白了,這種看似放手,實則引導的方式,其實就是把父母的控制權力削弱了,把自主權更多地還給了孩子,在原則之內,讓孩子最大限度地自由發展。
所以,那些真正厲害的父母,表面看起來什麼都不管,但其實早在暗中運籌帷幄。
他們只是更懂得,學習,終究是孩子自己的事。
父母要做的,就是善用“偷懶”之道,引導孩子走上“自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