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後旗: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鄉村振興

(原標題:烏拉特後旗: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鄉村振興)

隨着農業現代化步伐的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成爲推動鄉村振興、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後旗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發動羣衆廣泛參與不僅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更使得農田建設成果更加貼近農民的實際需求,實現了規劃共謀、項目共建、效果共評、建後共管與成果共享的目標。

近日,在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富海嘎查的農田裡,種植戶搶抓有利時機,開溝、栽苗、覆膜,開啓了一年的“農忙模式”。“我包了6000多畝地,現在的訂單價格可以,一畝地種到5400株到5800株,算下來一畝地能收入2200元到2400元。”富海嘎查農戶索伊拉巴特爾說。

羣衆就是成果共享的受益人,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實施,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烏拉特後旗烏蓋蘇木推行“龍頭企業+村集體+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多種農企利益聯結模式,積極與企業對接訂單,引進內蒙古大福源、興然牧業與富海嘎查、呼和嘎查、巴音烏拉嘎查以及和豐村等地的農民簽訂萬畝玉米訂單,待玉米成熟後,由公司統一安排收購,運往生產車間進行加工銷售,降低農民種植風險,讓農戶吃下定心丸,促進農企雙贏,鼓起農民“錢袋子”。

今年春季以來,烏拉特後旗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8.3萬畝,在項目建設中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建不建,怎麼建,羣衆就是設計師。在項目設計階段,堅持規劃先行,突出羣衆實際需求,在充分徵求農民意見基礎上,推行“六方簽字”(村民代表、村民小組長、村黨支部書記、鄉鎮長、設計單位、主管部門負責人),確保規劃符合實際、農民認可。

在項目建設階段,將農民積極性作爲選定項目區的重要依據,推行“一看、二宣、三籤”三步工作法,組織村民參觀農田建設精品工程,讓羣衆切身體驗農田建設的好處。在科技培訓會、黨員會、社員會上算賬作對比,積極宣傳農田建設效益。在項目實施前,與村組羣衆履行“四同意”(同意農田水利項目建設、同意大破大立土地調整、同意出工和植樹、同意社會矛盾自行解決)簽字程序,引導農民主動參與項目建設。隨着羣衆參與度的不斷提高,提升建設標準,農民得到實惠,自覺從“局外人”變成“局內人”,推動了項目建設的提速提效。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達不達標,羣衆最有發言權,因此,在項目收尾工作階段,羣衆就是效果評價的“主考官”和項目建成的“管護人”。烏拉特後旗按照“項目服務誰,誰評價項目”的原則,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幹部、老黨員、村民代表參與項目建設管理、竣工驗收。同時推行“就近就便義務管、公益崗位專門管、熱心羣衆輪流管”模式,組織村民清淤疏通灌排渠道、維修養護工程建築,確保工程長久發揮效益,真正讓羣衆滿意。(李會剛 白熙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