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開播三年張朝陽開啓清華演講
11月3日消息,受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邀請,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物理學博士張朝陽到清華大學物理系講物理。恰逢《張朝陽的物理課》開播三週年,他攜科普新作重返母校,現場推演了第三卷新書中關於核磁共振的量子力學原理,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線下課。
張朝陽現場總結了物理課堅持三年的動力:帶着做這件事有意義、對物理的興趣,以及直播互動式學習的激發。
他表示,物理科普是他近年來的一種新嘗試,通過直播、短視頻、文字和書籍的立體式新媒體組合,讓象牙塔裡的基礎物理知識變成大衆關心的一種文化現象,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少小離家老大回”,畢業數十年後重返清華大學物理系令張朝陽十分感慨,他笑稱自己到清華物理系的講堂講物理是“班門弄斧”。這堂別有意義的物理課持續了近4個小時,一如既往硬核燒腦。
本場線下課聚焦號稱“諾獎收割機”的核磁共振,作爲量子理論成功走向工業實踐的實證,背後是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重大進步。直播中,張朝陽運用量子力學的“十八般武藝”對各種磁場背景下的自旋系統進行了求解。對於磁矩在旋轉磁場中的變化,存在能量不再守恆、常規方法失效的挑戰,張朝陽巧妙引入“參考系變化”,順利求得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核心公式。他強調,“核磁共振是質子的自旋在共振,跟核輻射沒有關係。”
隨後,張朝陽與現場學子圍繞核磁共振的理論原理和應用展開了進一步探討。張朝陽解釋,核磁共振的信號強度、頻率與質子數量和所處環境有關,可以相當精準地“透視”物質結構。他還指出,不同於X光使用射線探測,核磁共振探測技術更強大更復雜,但是由於磁場太強會導致金屬磁化,因此做核磁共振掃描時不要帶金屬,會很危險。
現場有學子表示對“張老師”全程硬核推導受到了衝擊,自己作爲核磁共振專業畢業的人從來沒有推導過這些基礎原理公式,這次課程跟着“張老師”從最基礎的態空間開始推導,“感受到張老師做物理科普的專注。”
活動當天,在新落成的清華大學物理樓,張朝陽還以“清華大學物理系傑出校友”身份向母校贈送了《張朝陽的物理課》系列叢書。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段文暉向張朝陽頒發紀念證書,表示他作爲企業家抽時間做科普非常難得,“中國需要這樣的人。”去年8月,張朝陽也曾回到母校演講並由此開啓了物理課高校專場。
回顧物理課開播三年,張朝陽用“意義感”“興趣”和“直播互動”三個關鍵詞總結堅持物理科普的動力。
他表示,正是帶着做這件事有意義、對物理的興趣,以及直播互動式學習的激發,使自己的物理研習效率極高,“三年時間把基礎物理迅速摸了個遍。”他希望在視頻和文字方面對中文互聯網上物理學的內容做出貢獻,“有成就感。”未來他將會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繼續研習引力波、宇宙學。(定西)
本文來自本站科技報道,更多資訊和深度內容,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