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鈴聲”校園是否可行?作業熔斷怎樣生效……|一週教育聲音

作業熔斷機制、“無鈴聲”校園……近日這些教育熱點頻頻上熱搜,我們特邀評論員、精選讀者來信,迴應這些熱點,評析教育問題。

“無鈴聲”校園是個有益嘗試

最近,浙江省杭州市行知小學附近的居民發現,學校裡每天都靜悄悄的,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鈴聲了。其實從這個學期開始,行知小學正在進行一個大膽嘗試:取消上下課鈴,把時間還給學生。具體操作是,學校給每個班級配了一個按壓的鈴,由班級選出鈴聲管理員,由鈴聲管理員負責按鈴,提醒全班同學和老師上下課的時間。至今,這項措施已經覆蓋了行知小學的三個校區共4000多名學生。

校長的想法是,把時間還給孩子,減少老師的指令性動作,增強孩子的時間觀念和自律能力。如果這件事情能夠做成,那麼會對課程改革帶來很大的推進。“當40分鐘一堂課的概念被打破,在保證每週課程總時長不變的情況下,大小課、長短課的實踐也能更加自然地進行。”

對於孩子們來說,一開始肯定會有一段適應期。比如,上課時間到了,鈴聲管理員卻忘記按鈴,孩子們還在教室外遊蕩。從具體實踐來看,隨着時間的推移,學校在教室、操場、小廣場、走廊等地方陸續安裝鐘錶,讓這些情況得以改善。

對於這種“無鈴聲校園”的探索,有不少家長給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爲,鈴聲是青蔥校園的一道亮麗風景,沒有鈴聲就沒有校園味了。同時,他們也疑惑:孩子當了鈴聲管理員後,上課注意力會不會被分散,從而得不償失?

與教育相關的探索和實踐,確實很容易受到社會關注,並被相關各方拿着“放大鏡”進行審視,這很正常。這樣的實踐本身,也應該多多吸取社會各方的意見,並加以完善。

教育改革與創新,歸根結底是爲了孩子,只要能讓孩子好,就是值得鼓勵的。取消統一的上下課鈴聲,讓學生當鈴聲管理員的方式,到底好不好,還是要讓孩子們自己來評價。他們如果能接受、感興趣,那麼,家長乃至社會不妨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給這種探索一些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的成長與進步來證明一切。

目前來看,隨着“無鈴聲校園”的落地,學生的反饋還是積極正向的。有學生表示,要管理下課鈴,剛開始時確實容易影響上課,但幾次之後心裡就有數了,可以記住大概多久要下課,不會影響上課效果。當然,這是一家之言還是集體感受,還有待時間給出明確結論。

讓孩子們更自律、更自主,這是教育努力的方向,至於具體路徑,不妨讓學校和孩子們大膽探索,不要怕試錯。嘗試過,就算行不通,也是一種有用的經驗;反之,不去做、不願改變,纔是最大的問題。

(文/王彬)

作業熔斷見實效

還需家校打好組合拳

小學發佈了一則“關於作業熔斷制度的通知”。通知規定,爲落實“雙減”和五項管理要求,學校實行作業熔斷制度,每晚9∶30停止作業,即使未能完成作業,第二天也不會受到老師的批評。這一通知引發網友熱議,關於學生作業負擔和睡眠不足問題以及作業熔斷機制的可行性,再次成爲討論的焦點。

作業熔斷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學生睡眠,這一點毋庸置疑,應予肯定。由於學生的個體習慣養成、不同學習階段的作業量、不同老師作業設計的難易度等有差異,使得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非常複雜。類似作業熔斷制度這樣看似粗暴的“一刀切”方法,也許恰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但作業熔斷僅是一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健康家校共育的切入點,除了“熔斷”之外,還需要進行家校“融合”,將熔斷機制真正作爲一個系統性體系進行建設,方能避免作業熔斷淪爲形式主義。

實際上,該小學的作業熔斷並非首創,之前在全國多個地區都有類似的實踐。“熔斷”本是一個普通的物理學名詞,後來被股票投資市場引入,在價格波動達到一定程度時強制停止交易,以避免市場波動過大,目的在於保護市場的健康運行和投資者利益。在爲學生減負的過程中引入熔斷理念,其根本目的也在於確保學生在作業量對個體產生過重負擔時,強制停止相應負擔,讓學生得到充足的睡眠。從作業熔斷制度的設計初衷來看,顯然是非常有價值的探索,不能簡單以“概念噱頭”評價之。

學生的作業負擔有非常複雜的成因,很難通過某一方面的努力達成減負目標。因此,選擇某一個關鍵節點進行控制,並以此爲邏輯起點形成一個系統性的減負生態鏈條,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就學生作業與睡眠時間的關係來看,設定一個時間點,強制熔斷是科學可行的。但是必須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進行配合,否則就容易陷入形式主義,解決不了學生的睡眠問題,反而讓一個好思路停留在了“發明新詞”的僞創新上。

我們知道,決定學生作業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涉及到學校及教師的作業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學生是否具備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家長對學生作業量的看法及教育焦慮問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等。作業設計決定了作業量的“基本盤”,沒有作業就不存在作業熔斷,但適度的作業量又是學習和鞏固學習成果的必須。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涉及到學習及做作業的效率問題,如果自我管理能力強、學習效率高,同樣的作業量就顯得不大,反之亦然。我們在現實中常常發現,同樣的作業量,有的學生半小時能夠完成,而個別學生則會拖延成幾個小時。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則是一個重要的影響性因素,不少學生的作業量往往不是老師佈置的,而是家長在學校作業之外的“加量”。另外還有其他的學校、社會、家庭因素,都應當進行充分研究和考量。

因此,作業熔斷要達到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有充足睡眠的目標,決不能作爲一個簡單的、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一斷了之,而應當作爲一個系統工程來看待,並對系統工程的其他部分進行建設,從而形成合力。比如前文所述的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訓練與提升、家長的理念更新和方法更新等,都需要系統性考慮,這才能聯結爲一個有效的方法體系,從而達到應有的目標。在近年來開展類似作業熔斷機制的學校裡,就存在個別學校只“斷”不“聯”,其效果自然不明顯,反而可能成爲個別學生藉機逃避應有作業的“尚方寶劍”,與減負理念背道而馳。這一點,在實施作業熔斷機制的過程中不可不察。

(文/王小琴)

“大教育”生態體系需合力共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要把優質教育資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優質教育。這需要“家校社政”四位一體,合力共建“大教育”生態體系,更加突出社會發展反哺教育的責任,讓社會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添柴加薪”,營造出“人人講教育,處處有教育”的良好氛圍。

教育是一項集體事業,全社會都要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積極作爲。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全民教育目標的實現都需要全社會的積極關注與參與,僅僅停留在態度上的“高度重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落到實處,將理念快速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教育投入與行動。要打破教育的時空限制,讓教育責任植根於每個公民、每個企業、每個社會團體等爲社會服務的義務中,形成教育合力,使教育真正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潤物無聲。

全社會要形成教育合力,需要將教育貢獻力納入社會評價體系,鼓勵在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的同時,更強調社會發展帶給教育的創新動力和資源供給力,引領全社會的教育自覺行爲。

當一項新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方針在推行時,最快做出反應的往往是教育經濟市場,而公共的教育服務體系的反應略顯滯後,僅靠單方面的家庭教育投資投入的增加和學校教育改革的推行,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每個行爲個體或集體擔起教育者的責任,作爲教育主體回答好“建設教育強國,吾將何爲”的社會命題,形成共識,一致行動,共同營造“大教育”的良好社會氛圍。

全社會要形成教育合力,還需要統整各方力量。以科學教育爲例,政府層面,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學校層面,中小學與大學開展“校校共建”,與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場館開展“館校共育”,依託各類科技城項目逐步拓展青少年科學教育的新途徑;社會層面,雖然各類編程等培訓班紛至沓來,專業的科學教育和專業的賽道培訓助力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技能力的提升,但因資源受限,普及面還有待提升,整體的社會氛圍還沒有形成。從長遠看,還需要繼續探索覆蓋面更廣、實施路徑更便捷、教育方式更靈活的科學教育之路,逐步推動科技教育的公益化,增加社會對於科學教育的投入,擴大教育的受衆面勢在必行。

展望未來,我國正處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徵程上,基礎教育所面臨的時代課題成爲全民關注的焦點,需要全社會共同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與使命,加快構建“家校社政”四位一體的“大教育”生態體系,深入推進教育公益化的發展,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普及,不斷滿足人民對優質教育的期盼。

(文/範曉靜 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學區管理中心副主任)

是否錄取虐貓研考生?

理性客觀很重要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生招生事件中的虐貓行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名專業課排名第一的考生被刷,原因疑似是其思想品德考覈不過關。(4月6日澎湃新聞)

在此之前,多名網友在網絡平臺發帖向學校反映,該名學生存在嚴重道德問題:曾在學校宿舍錄視頻虐殺貓,還加入過一個以虐貓爲樂的網絡團伙。一段流出的畫面顯示:他將一隻奶牛貓放入水桶,然後用腳踩踏貓頭……該考生的這一系列行爲,讓公衆對考生的品德問題產生了質疑。

然而,就在該生被南京大學刷下之後,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平臺傳出消息,該生已經進入蘭州大學複試調劑名單。而蘭州大學官微的留言,亦幾乎被衆多網友“洗版”“刷屏”。多數網友希望蘭州大學方面採取慎重態度。

一名考生的考研錄取狀況受到如此關注,是因爲德是立身之本,是評價一個人是否具備成爲優秀人才的重要標準。然而,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人們往往過於追求學術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品德的培養和考覈。這種失衡的教育導向,不僅會導致學生道德觀念的淡化,更可能培養出有才無德的人。南京大學此次對虐貓考生的處理,就凸顯了對這種教育傾向的糾偏。

這件事也促使人們反思高校招生中品德考覈的重要性與現狀。品德考覈不應僅停留在形式層面,而應成爲招生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高校應當建立起一套科學、全面、深入的品德評價體系,通過多方面地考察和評估,確保每一位進入學校的學生都具備基本的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不過,也應認識到,網絡輿論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一所大學,在面對類似事件時,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避免被極端言論或情緒化的觀點所左右,亦很必要。對於已經暴露出品德問題的學生,予以淘汰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但給予其改正錯誤的機會,並通過加強教育引導,幫助其認識到錯誤並努力改正,或許更可顯大學之風範。此外,也應鼓勵更多的公衆參與到教育問題的討論中來,共同爲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建言獻策。

因此,對於是否錄取虐貓研考生,理性客觀很重要。一方面,高校應該在招生過程中加強對品德考覈的重視和投入,建立起科學、全面、深入的品德評價體系;另一方面,大學也應避免被極端言論或情緒化的觀點帶偏,要認識到事物並非非黑即白,要給予犯錯誤學生改正的機會,從而發揮育人功能。如此,才能彰顯大學之所以爲大學的氣度和風範。

(文/關育兵)

策劃:鄧麗 張曉震

編輯:姜思瑤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