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金剛經》真跡問世,比《靈飛經》還美上幾分,專家列爲001號國寶

學習唐代楷書,困擾後世的最大問題,就是用筆僵化,當代很多學者的基礎差,無法分析深層的筆法變化,控筆不夠靈活,若是沉着筋骨,只會使用蠻力,難得靈巧、生動的姿態。

因此寫的字體日益僵硬,慢慢變成“印刷體”、“美術字”,與藝術徹底分離,當然上述所說的,呆板等一系列問題,並非無法解決,其實臨摹武則天時期的“抄經題”,就能有效規避。

當年武則天癡迷經書,爲了給母親祈福,組織重新抄寫經書,可是經書的內容浩瀚,字數成千上萬,少有書家能平穩寫完,爲了消除這個問題,儀鳳元年,她自全國選拔,擇出書法高強的人才。

之後入宮培訓,再次提升筆法,實力媲美“初唐四大家”,這批“官方抄經生”臨寫諸多典籍,1900年藏經洞現世之後,很多墨跡傳出,比如有一幅武則天小楷真跡,如今首次問世。

此帖比《靈飛經》還美上幾分,內容乃是武則天抄寫的《金剛經》,卷尾署名程待賓,當時程待賓欽佩武則天的書法,後續加以摹寫,同時卷尾還有“儀鳳元年抄錄”標註,以及初校、二校、三校等皇家敕書字樣。

全篇共計5000多字,單字約爲1釐米,字體保存精善,無一處缺損,墨色潤麗生動,猶如初寫一般,多用尖峰起筆,入紙前凌空趨勢,形成空靈虛和的基調。

同時保證後續的筆畫銜接順利、自然,運筆則是採用中鋒,不斷進行波動起伏,線條綽約彎曲,濃淡粗細、輕重緩急的視覺對比,也是十分鮮明。

就像卷中的“座”字,上方一點凝厚有力,如同高山墜石,極具渾穆古樸的氣質,下方“坐”字,豎畫與點筆氣力相近,其他筆畫略顯細瘦,不過筋骨仍舊洞達,至於最左邊的彎鉤,瘦勁曼妙。

乍一看形態好似鐮刀,彎鉤幅度頗大,蓄滿韌性和張力,同時體勢相比中間,更加疏空明快,這些造勢和用筆方法,可以凸出險絕妙趣,還能深化立體感,消除小楷的單調之病,更具藝術氣,激發臨學者的興趣。

目前這幅《金剛經》,藏在甘肅神高臺縣博物館,專家列爲001號國寶,藝術價值無法估量,堪爲“國家寶藏”,時常臨摹,可以掌握正確“楷法”,領會唐人技巧和風貌,盡得生動意態,他日學習行書,也能銜接更快。

而今,我們對《金剛經》,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摺裝,卷中字體極爲清晰,與原作毫無二致,同時加入現代字註釋,幫助初學者識讀,市面罕見,獨此一家,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爲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