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亞東的退役老兵,相聚婁山關。對這裡有了更深的摯戀…

我國有許許多多重關要塞,就沒有哪一座能像婁山關一樣,在中國近代史上起到過紅遍華夏的作用,紅軍能夠兩次佔領這裡,不僅擺脫了絕境,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婁山關位於遵義匯川區和桐梓縣交界處,是渝黔交通要道上的咽喉,北拒川渝、南扼黔桂,如今卻是紅色基因教育的網紅之地。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毛澤東的經典詞句之一。婁山關隘口東山石壁鐫刻着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巨幅詞碑,過往車流行人無不驚歎一代偉人的絕世狂草神采,以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革命浪漫主義詞風。

疫情期間,我大兒子開車陪我到遵義拜望亞東六團的戰友代曉軍,王良平,傅普,王玉慶,遊啓龍,郭林中,張元興,婁義勇,陳景剛。到桐梓的次日,在戰友們的陪同下游覽婁山關戰役遺址,大霧瀰漫,直到中午十二點也沒有絲毫散去的意思。衆戰友有點遺憾的對我說:“你看,老天這是留你在桐梓多住幾天呢”?我兒子幽默地對戰友叔叔們說,沒關係,這次的不圓滿是下次來桐梓的理由,大家哈哈一笑,緩緩走下了山。

金秋十月, 我攜愛人從老家川中出發,一路奔波,經過重慶,然後進入到了貴州境內。進入貴州後,看到這裡地形與川中部完全不同,山巒起伏,山脈綿延,河谷深切。公路一直在大山裡延伸,沒有盡頭,沿途很少能夠看見一處平地。

婁山關是貴州省的一座險關,對於久居巴蜀的我來說,隔着千山萬水,上次雖然有機會走近,卻被大霧弄成了幻想,在我心中,蒙上了一股神秘的面紗,總想再去看看。於是,我踏上了這次拜望遵義戰友的旅程。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是一句比喻貴州氣候和地勢特點的經典諺語之一。順着七二彎俯瞰,盤山公路邊上,一座座以白粉牆、小青瓦、坡屋頂三合院爲特點的黔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不斷閃現。離戰友的家越來越近,心隨景動,讓我有了一種回家的感動。

在戰友令狐昌嵩和代曉軍愛人楊琴的陪同下,我們來到婁山關已是下午三點多,這裡秋天的天氣,陽光明媚,依然十分炎熱,一點也沒有秋涼的感覺。經過婁山關景點大門,就進入了婁山關。婁山關是一條狹長的山谷,幽深漫長,最窄處不過七八米。擡頭四顧,只見兩壁夾立,中露天光,鬱鬱蔥蔥。這裡人的商業意識很強,路邊有許多農家人在販賣着當地的特色小吃和紀念品,在戰友的盛情下,給買了十元當地的特色豆腐品嚐,吃起來,感到清爽可口,別有風味。

婁山關也稱太平關,位於大婁山脈中段,是古時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門戶。《貴州通志》說它是“萬峰插天中通一線”。當地還流傳着這樣一首諺語:“天上有個山關樓,地上有個婁山關。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這座歷史名關,在悠長的歲月中,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婁山關戰役留下的悲壯和傳奇故事,成爲近代詩人吐懷的詩意情懷和紅色遠方。

在漢朝時遵義叫夜郎,都城位於當今的桐梓縣夜郎鎮,是漢朝以外的一個獨立小國,夜郎自大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到了唐朝這裡又改名爲播州。唐朝末年,朝廷勢力衰落,位於雲南一帶的南詔國興起。爲了防止南詔國入侵,皇帝下詔,能在這個區域守邊者,可以封侯。山西楊氏族人在族長楊端帶領下佔據了播州。唐朝廷因此授楊端爲播州侯,命其“世襲播地,永鎮播地”。這個家族歷經五代、兩宋、元、明,其世系歷時之久,影響之大,在西南諸土司中,罕有可匹者。

在近代,婁山關更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個重要關口。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次佔領婁山關,阻擋住了敵人進攻,使紅軍有了短暫的修整時間,保證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到了1935年2月,由於中央紅軍進川道路被阻,又一次陷入絕境,只好回師黔北,第二次佔領婁山關。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由於他的高瞻遠矚,在敵軍重重圍困之中,他做出的決策始終萬無一失,避免了紅軍覆滅的危險,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毛主席不僅是一位偉人,也是一名偉大的智者。

由於我的呼吸困難,只好慢慢爬行,不敢作過多的停留,順着旅遊標識的指示,跨過山谷間的一座棧橋,沿着一條密林中的小路,繼續向山上前行。沿途林木頎美,陰翳敝日,鳥鳴婉轉清麗。

在半坡,看見谷中道路的右側,矗立着有一面巨大的石碑,有十多米高,二十多米寬,上面陰刻着毛主席《憶秦娥·婁山關》詞手跡。那毛體龍蛇飛舞,遒勁有力。我們不由地停下腳步,默默讀了起來。“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詞中寫出了婁山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地形,也寫出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鐵血氣概,更寫出了當時戰鬥的慘烈與悲壯。

讀完這首詩,前行50米,山谷中出現一條上山的木製棧道,我拾級而上,不高處的平臺上擺放着幾門明清時期的火炮,旁邊的石崖上雕刻着“婁山關”三個大字,輝映於雄關青松間。摩巖全長11米,字徑2.3米。這是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筆力雄渾遒勁,陰刻描紅,格外醒目。婁山關摩崖石刻是這裡的一個重要標識,戰嫂楊琴時不時爲我和令狐昌嵩戰友拍照合影留念,準備存着發抖音。

沒走多久,眼前豁然開朗,那是一處山間小廣場,中間矗立着一座紅軍烈士紀念碑。據令狐昌嵩戰友介紹,紀念碑的兩根巨柱並列,刺向藍天,象徵着婁山關羣峰沖天、中通一線的雄險氣勢,又蘊含着紅軍二渡赤水,再克婁山關、重佔遵義的軍事行動。碑身正面橫刻張愛萍將軍手書的“遵義戰役犧牲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15個陰刻鎏金行書大字。南側一面鏤雕一面紅軍戰旗,北側鐫刻有張愛萍手書《西江月·遵義大捷》手跡。站在紀念碑前,耳邊彷彿聽見那令人心碎的嗒嗒馬蹄聲,彷彿聽到沉鬱低迴的軍號聲,彷彿眼前出現了紅軍將士們勇猛作戰,頑強拼殺,打得敵人丟盔棄甲,狼狽逃竄的場景。

離開紀念廣場,再繼續向上攀登,前行一百多米,就是小尖山戰鬥遺址,這裡海拔1021米,是我們當天行程中最高的地方。同行的戰友爬上來都沒有感覺,而我卻十分氣喘,難以想象當年紅軍在裝備簡陋、衣着單薄,前有狙擊、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還能在如此險峻的高峰上作戰!站在山頂的觀景臺極目遠眺,雖沒有看到 “長空雁叫霜晨月”的美景,但視野卻異常開闊,風也更加強勁。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紅軍精神,山高水長。緬懷八十多年前的時光,那些縱橫捭闔的紅軍和引領歷史的偉人在這裡所書寫出的宏大的史詩,奏響的絕唱,一直沒有失去光澤,影響着後人的腳步。這些民族英雄對革命執着的追求和堅強的信念已經成爲我們民族的財富,永遠值得我們崇敬。

近處的長空橋與高峰的雁鳴塔遙相輝映,遠處的青山次第排開,千峰萬仞、陣勢浩大,有山勢西來萬馬奔騰的氣象,無怪乎毛主席會發出“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感嘆。細勘遺址,石壘戰壕上紅軍 激戰的彈痕依稀可見,我不禁有些顫慄,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涌入腦海:毛澤東、彭德懷、聶榮臻……這是偉人曾經站立過的紅色土地,這是偉人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想到此胸中激起驚濤駭浪,燃起萬丈豪情!

婁山關大美而不言,應目會心,應目感神,也讓我們幾個西藏亞東的退役老兵,對這裡有了更深的摯戀,婁山關是一處值得記憶的地方。

(注:本文插圖均由軍嫂楊琴提供)

賈洪國:1968 年生人,西藏軍旅五年,雙流縣報記者十年。出版有個人文學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跡 》 《 風兮雨兮》。近年來,主要精力用於採寫《尋訪戰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軍旅宥坐——尋訪戰友故事集》兩冊,50萬字已彙編成書。因爲“人在變老,軍旅的記憶卻永葆青春!”把文字當成愛好經營,把生活當成詩意品味,一念花開,一念雲起,在時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歲月漫漫的塵埃。

作者:賈洪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