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豈容AI造假興風作浪

"一名戴帽子的小男孩被壓在倒塌的廢墟下,全身都是塵土。"這張AI"騙照",因爲配文日喀則地震等關鍵詞讓人記憶猶新。

近日,一些網友爲了流量,利用AI技術生成"災區"羣衆被埋、房屋坍塌等虛假照片進行發佈,造成大衆誤解。

儘管平臺給出提示,該圖片疑似使用AI生成技術,請謹慎甄別。但這張圖片藉由人們對重大災難事件的關切,被多個賬戶轉發,很快在平臺大面積傳播,很多網友在留言區關注男孩的生命安全。

如此造假,並非個例。不少短視頻博主都發布了AI生成的災區圖片,以假亂真博取流量。

人們關注災情,需要的是真實、準確、及時的信息,而不是假圖、假視頻、假信息。此類虛假圖片不僅抓住了重大事件,還刻意聚焦兒童等弱勢羣體,引起公衆矚目。

如此矚目一旦產生聚合效應,後果不容小覷。一方面淆亂救援者對災情之研判與施救,很可能對救援工作產生誤導,浪費寶貴的救援資源。

另一方面,無論是有心爲之還是無心之過,不僅消費公衆情感,還擾亂公共秩序。有的AI造假圖,隨意將"災區"移花接木,很容易引起社會恐慌情緒。

如今,AI應用已經深入到普通人生活工作,越是高頻次高滲透,越要謹慎安全、合規守法。不能讓AI謠言、AI假圖之類的不實信息來渾水摸魚。

治理AI造假,在技術愈加完善、生成內容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給各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發佈者編造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可能會面臨嚴重刑事責任。

面對虛假信息與真實信息共存、交融的局面,監管必須層層加碼。嚴懲惡意造假博取流量,提高其違法成本,延長"禁言"期限,設置黑名單制度。

平臺監管顧後也要"瞻前",很多信息在發出後面對審覈,實則錯過了糾錯環節,審覈滯後等於間接給了轉發更多時間。

鑑於此,平臺應在重大事件面前完善審覈時效、制度、技術等,對用戶發佈內容進行有效甄別,對於疑似AI生成內容,及時進行標註、處理,主動出手干預。

在真假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公衆也要提升辨別能力。一些AI圖片,經不起仔細推敲,往往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在按下轉發鍵之前,一定要仔細甄別信息來源與真實性。

同時,對於明顯造假的不實內容,積極使用平臺設置的舉報機制,確保有限的注意力留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