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更多外資來華投資展業,中國資本市場多舉措發力
爲國際投資者打造良好投資環境,讓外資“願意來、留得住、發展得好”,中國資本市場監管部門宣佈了一系列重磅舉措。
11月7日,“2024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國際投資者大會”在滬開幕。在大會上,證監會副主席李明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落實好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舉措,提升A股投資價值,爲投資者創造長期回報。同時,堅定不移推進市場、機構、產品全方位制度型開放,便利跨境投融資。
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理事長邱勇表示,將緊密聚焦提振資本市場的核心任務,推進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落實好“科創板八條”等政策措施,注重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強化一線監管,進一步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鼓勵各類中長期資金通過指數化投資方式配置資產。
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高效配置資源、催化創新至關重要。淡馬錫控股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長狄瀾認爲,中國資本市場若能在這些領域持續發力,國內外投資者以及其他市場利益相關者將進一步受到鼓舞。比如:系統地將更多國內長期資本引入市場,通過簡化IPO流程吸引高質量企業上市,進一步推動風投、私募股權和併購生態系統發展,加強中國內地、香港和國際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
提升A股投資價值,推進市場雙向開放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貿易、地緣政治形勢愈加複雜,金融市場也面臨着巨大挑戰和變革。面對複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中國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李明表示,證監會始終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爲國際投資者打造良好投資環境,持續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努力打造外資“願意來、留得住、發展得好”的良好局面。
近年來,證監會持續推進市場、機構、產品全方位制度型開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進展。其中,投資端,完善滬深港通機制,擴大交易標的範圍,優化交易日曆安排,持續放寬合格境外投資者准入條件、擴大投資範圍,外資通過QFII和滬深股通持續流入A股市場。截至10月底,滬深股通標的股票數量爲2788只,市值佔A股市場總市值比例超過90%。融資端,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截至10月底,已辦結195家企業境外首發上市備案。
同時,證監會不斷提升外資機構來華展業便利度,已取消外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截至10月底,富達等25家外資控股或全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相繼獲批,花旗銀行等5家外資銀行在華子行獲得基金託管資格,橋水等35家外商獨資或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在基金業協會備案。
另外,在產品開放方面,中日、中新以及深港、滬港ETF互通相繼開通並運行,已合計推出24只ETF互通產品;期貨期權特定品種開放持續擴大;首家在華外資銀行實現參與境內國債期貨市場交易;離岸A股衍生品工具供給不斷豐富,支持香港推出首個A股指數期貨;11月初,首批14家證券公司試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落地。
上交所也不斷推進市場、產品雙向開放。邱勇稱,主要通過持續優化與香港市場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豐富跨境產品、提升國際投資者服務能級,來積極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助力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據瞭解,上交所推動跨境指數化投資,今年推出了境內首批投資沙特市場的跨境ETF產品。目前,滬市掛牌的跨境ETF數量共75只、總規模超2500億元,跟蹤標的基本實現了對全球主要市場寬基指數的全覆蓋。上交所境外投資者的參與度不斷提高,在滬市交易佔比升至14.4%。
“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日益成爲國際投資者開展全球配置無法忽略和錯過的最重要市場之一。”證監會機構司司長申兵認爲,這主要基於國際投資者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長期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前景、長期看好中國的投資營商環境。
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作出系統部署,釋放出很多新的改革開放信號。證監會後續也將推出一系列資本市場改革開放舉措。
據李明介紹,將擴大滬深港通投資標的範圍,優化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支持推出更多跨境ETF產品,拓展存託憑證互聯互通,拓寬境外上市渠道,擴大期貨市場開放,進一步增強政策的穩定性、透明度和可預期性,鼓勵和支持更多外資機構來華投資展業,打造“投資中國”品牌。持續強化與國際投資者的溝通機制,推動解決外資關切與合理訴求,加強開放條件下資本市場監管和監管能力建設,維護市場穩定運行。
申兵提到,在現有政策法規的基礎上,未來還將在外資投資展業方面提供進一步的支持。目前,對境外優質銀行在華分行、子行申請基金託管資格的,已經允許將境外銀行的指標合併計算,下一步將考慮研究允許申請個人養老金投資業務方面採取類似機制。同時,還將優化數據跨境流動,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在外資申請投資和展業的過程中,通過加強信息交換,提供更多高效的監管服務。
“近期證監會會同商務部明確了主權基金通過QFII渠道投資的稅收優惠落地操作性指引,正在制定修訂短線交易規則、程序化交易規則等,以法治的方式消除外資參與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申兵說。
央行也在研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有關工作。11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外資金融機構座談會,聽取外資金融機構意見建議。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行長潘功勝指出,將穩步推進金融服務業和金融市場制度型開放,拓展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促進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金融高質量發展。
外資視角下的中國投資機會
隨着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和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的股票市場和固定收益市場發展迅猛,如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
中國的股票市值在2002年約爲4600億美元,如今已經達到將近12萬億美元,是2002年的26倍左右。
“淡馬錫於2004年進入中國,當時我們正從新加坡擴展到新興亞洲市場。如今,中國是投資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約佔整體投資組合的19%,即約2.08萬億元人民幣。”狄瀾說。
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周文秱認爲,從全球配置角度看,中國資本市場可投資標的廣泛且極具多樣性,爲國際資金提供了獨特的投資回報來源。從分散風險的角度,中國資本市場也爲海外投資人實現多元資產配置提供了更多選擇。
從外資流入的情況看,2024年9月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3.19萬億元,這一數據在2004年末爲5555億元,過去十年翻了5倍;2024年9月末境外機構持有銀行間市場債券4.39萬億元,這一數據在2004年末爲5720億元,過去十年翻了7倍。
“由此可見,境外投資人對於中國資產始終秉承長期投資的理念,資金流入不僅爲中國市場提供了增量資金,風格上也更爲均衡,將持續助力國內市場的結構優化。”周文秱稱。
作爲中國的長期投資者,多家外資機構人士表示,密切關注中國的經濟形勢和塑造未來的政策措施。
“正如近來一系列政策措施所表現的,中國政府致力於穩定經濟、促進增長。其中包括資本市場改革,如4月的新‘國九條’、9月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而且監管者與投資者定期交流。這些都提振了投資者信心,市場反應積極。支持經濟增長、提高企業盈利能力、提振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保持這些政策的一致性將是資本市場持續保持優異表現的關鍵。”狄瀾稱。
周文秱也說,很高興看到“9·24”以來政策上的一系列積極變化,這表明政府推動經濟復甦的決心,並且政策制定者也正在採取一致的舉措,防止經濟陷入通貨緊縮。
“近期政策的積極變化推動了市場風險偏好的改善,中國股市也迎來大幅上漲。至於股市能否繼續上漲,關鍵取決於經濟復甦能否持續形成趨勢,以及企業盈利能否持續修復。”周文秱稱。
就投資機會而言,周文秱認爲,隨着美聯儲降息週期的開啓,全球資本或將向更爲廣泛的與美元資產相關性較低,且足夠便宜的資產開展再平衡。
貝萊德亞太可持續及轉型方案主管Emily Woodland表示,目前,投資者對轉型投資的需求正逐步增加。貝萊德2023年全球轉型投資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6%)的機構投資者計劃在未來1~3年內增加對轉型策略的配置。
狄瀾說,目前已經看到了鼓勵國內長期資本(例如養老金和保險資金)增加股權投資配置的措施。這方面的持續努力將有助於逐步加快國內散戶投資者機構化的進程,並吸引更多的長期全球投資者。
“如果通過簡化IPO流程吸引高質量企業上市,將爲投資者帶來更多機會。同時,上市公司的監管規則將提高現有上市公司質量,嚴格的退市規則將增強企業責任感。在這樣的環境下,公司注重股東回報,並培育健康和可持續的商業環境,市場將會長期可持續地繁榮。”狄瀾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