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會不會就是自己?」經歷親友生病、死亡,老年常見三大憂鬱如何解?

精神科醫師發現,65歲長者心理疾病就醫人數增加,其中以憂鬱、焦慮、失眠最爲常見。 圖/unsplash

2025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年長者心理狀況備受關注。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於臨牀發現,隨着觀念開放,年長者面對心理問題不再有太多忌諱,且老年人口增加,近3年多來觀察發現,65歲長者就醫人數約增2成,其中以憂鬱、焦慮、失眠最爲常見。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諶立中說,長者心理健康常受到疾病、經濟及人際關係三大因素影響,平時若要保持心理健康,應從這三面開始着手。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蔡曉雯說,男性年長者男性荷爾蒙降低,或女性進入更年期,常有身體不舒服,又面對老化、衰退,甚至是罹患失智症,進而引發憂鬱、焦慮等。此外,年長者面臨伴侶、親友經歷生病、死亡,直接聯想「下一個會不會就是自己」,不斷經歷失落的感覺,也是憂鬱的來源,這必須持續關注,而隨着觀念開放,年長者開始尋求心理諮商,紓緩心情。

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過往年長者多爲身體疾病就醫,現在年長者面對心理問題不再有太多忌諱,且老年人口增加,近3年多來觀察發現,65歲長者就醫人數約增2成,其中以憂鬱、焦慮、失眠最爲常見。健保署資料庫統計曾發現,一年內每四名年長者就有一人服用鎮定安眠藥,主因可能人老了身體有許多病痛,睡眠又較爲片斷,且內心有許多失落,如孩子不在身邊、親人過世等,而充滿不安全感、孤立感都會造成憂鬱等心理問題。

張家銘說,年長者平時要好好控制慢性病,促進身體健康,若心情憂鬱、焦慮或失眠長達2周或症狀持續惡化,應速就醫檢查、治療,緩解老化速度。

長者心理健康受到疾病、經濟及人際關係三大因素影響。諶立中說,政府多年前開始推動長照制度,如老人共餐等增加人際互動,讓長者遠離孤立感、剝奪感,同時做好防老準備,降低長者憂鬱、焦慮,但疫情以來,年長者可能因身體疾病,擔心感染死亡,且資訊收集較年輕人慢,內心常有憂鬱、焦慮等,若原先就有焦慮、不安,疫情下可能又再度復發。

諶立中建議,長者維持規律生活、運動,適時紓解壓力,保持身體健康,同時也要互相支持,才能促進心理健康。目前心理諮商也從年輕族羣慢慢擴及到年長者。

諶立中說,約4年多前,當時於各縣市衛生所合作規劃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全國約有300多個據點,每年服務達1.2萬人次,但諮商民衆仍大排長龍,供不應求,目前着手擴大在社區布建心理衛生中心,預計2025年底於全國布建71處,配置2名臨牀心理師、2名諮商心理師及6名心理衛生社工師,提供民衆免費心理諮商,目前已完成28處,政府已看到民衆需求,將擴大、家務提供民衆心理諮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