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醫應當具有創新思維
縱觀中醫的發展史,從漢代張仲景的六經辨證,到金元時期的學術爭鳴,再到後世的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中醫理論體系和臨牀療效的每一次提升和跨越,都是建立在每一代中醫人的創新思維基礎上。
中醫人應具有創新思維
中醫學之所以經久不衰,除了它的智慧、包容及療效外,還有每一代醫者的自省,於是就有了學術界各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現代中醫人要提升臨牀能力,也應當具有創新思維。
一名現代中醫的價值,體現在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兩個方面,一是臨牀療效,二是創新成果。現代中醫人,絕不能只沿着傳統中醫的老路照貓畫虎,而是要具有一些懷疑精神和創新思維。其特點是敢於提出一些質疑,敢於修正過去被臨牀實踐證明了有缺陷的一些觀點定律,敢於冒風險。
從古至今,歷代名醫已爲我們做出了榜樣,他們在藥量、配伍方面,敢於突破傳統禁忌,在治療方法上也敢另闢蹊徑。如國醫大師李士懋提出“溫邪並非一定犯肺”“溫病傳變只有血氣之分”“溫病治法清透滋上”。他著有《平脈辨證》,在其脈診新說中提出,浮脈未必主表證,浮脈也可見裡證。沉脈未必主裡證,沉脈也可見表證。數脈未必是熱證,數脈也可見寒證。遲脈未必主寒證,遲脈也可見熱證。他還首次提出汗法不僅用於表證,還可用於裡證、虛實相兼證、陽虛陰凝證,代表方爲寒痙湯,他提出的不論寒在表,寒在裡,皆當汗之的觀點,既是對汗法的擴展應用,又是對古人和今人汗法只可應用於外感疾病觀點的重新審視。李士懋主張脈象要刪繁就簡,建議刪濡、伏、牢、革、長、短脈。他的這些新見解和新思想,都是通過臨牀體悟得出來的,實際上就是對古人學術觀奌的一種質疑,更是發展與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認爲,在疑難病的治療上,不同思想、不同風格的醫生,差異非常大。這是決定成爲普通醫生和大醫生的關鍵。普通醫生,偶爾探索,常常不懷疑,總是遵指南,而大醫生則是偶爾用指南,常常去懷疑,總是去探索。中醫大家何裕民1990年主編出版的《差異、困惑與選擇——中西醫學比較研究》一書,明確提出了“重建中醫理論體系”的設想,這本書,是他和他的團隊爲中醫理論新範式的孕育、新體系的誕生而鳴鑼開道,鋪路墊石。同樣,仝小林提出“重構中醫診療體系”,也是創新思路的體現。
批判地繼承也是一種創新
我們對於學科的大師、專家以及書本上的知識應當尊重並虛心學習。但作爲一個學科的繼承者、創新者,我們更應當用批判性思維去審視學科,根據時代和現實的需求對學科進行修正。這種批判和修正是另一種對學科權威、學術經典致敬的方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認爲,近代有兩本書對中醫影響很大,一是《醫林改錯》,二是《醫學衷中參西錄》。這兩本書告訴我們,傳統的醫林是有錯的,需要改;中醫是可以參西的。但要注意,《醫林改錯》只是改了當時醫林的錯,《醫學衷中參西錄》也只是參了當時的西醫。現在的我們也要勇於改錯,需要改當代醫林的錯;同時,也要參西,參當今西醫的發展。
現代中醫人必須要有大視野,反對學術領域的圈子文化,打破互相封鎖、彼此封閉的門戶傾向,倡導跨界的思維,如交叉思維、嫁接思維、融合思維等,實際上就是樹立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我們要有跨入其他學界的融合思維,實際上就是打破學科的傳統壁壘,跳出圈子、轉換視角,從多方位的角度,尋找促進中醫藥學的發展路徑和方法,它是一種最常用的創新思維方法。
融合和探索促進中醫藥發展
知識的創新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知識遞進和躍遷”,一種是“知識融合和變換”,這兩種知識創新的方式,有融合思維、交叉思維、嫁接思維、前瞻性思維,都是創新思維的具體應用。年輕中醫要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必須具備這一思維。
中醫藥要發展,需要中醫人敢於和善於探索,敢於和善於立新求突破,包括對古方新用的探索、藥量的探索、劑型的探索、服藥方法的探索、配伍禁忌的探索、對中醫理論的探索、對學術流派的探索、對中西醫結合的探索,不論是對臨牀創新的探索,還是對理論創新的探索,其核心要素是要有創新思維,這是中醫藥發展的動力。仝小林提出的“態靶辨治”,就是中醫辨證和西醫辨病理念的有機結合,這種結合,態靶同治,既注重整體與宏觀,又注重局部與微觀,提高了治療精準度和療效,也增強了中醫人的自信。這就是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應該包括中醫理論學說創新、中醫診療方法創新、中醫組方模式創新、中藥劑型與給藥途徑創新、中西醫結合創新等。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研製的寬胸氣霧劑,是在《黃帝內經》“寒則凝,溫則行”芳香溫通理論思維和宋代《太平惠民和濟局方》“哭來笑去散”基礎上構思、創新而形成的。仝小林所著《新病機十九條》,是對《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的擴延與深化,給我們提供了診療疾病的新視角,這種延伸與擴充,就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3版,作者:楊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