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3年逾百證券商停業 業界:傳統經營模式困難
香港業界指出,過去3年,已有逾100家券商停止營業,持牌經紀行數目減至555家,反映傳統經營模式困難。(資料照片/新華社 )
港股今年前11個月日均成交僅1056億元,按年下跌逾1成半,香港券商經營環境持續困難。港媒報導,繼2022年47家本地證券商停止營業,打破歷年紀錄後,2023年至今已有32家券商停止營業。業界指出,過去3年,已有逾100家券商停止營業,持牌經紀行數目減至555家,反映傳統經營模式困難。
香港《明報》27日報導,結好證券上週內部通告指出,傳統經紀的佣金收入出現斷崖式下跌,故會縮減經紀業務成本,並分階段裁減經紀;大衆證券亦於12月初向客戶通知,交易系統已於10月底停止運作,並把原定於11月1日終止提供交易服務,延長至12月底,公司屆時會同步終止及結清客戶的交易帳戶。
根據港交所參與者通告,本月亦接獲兩家券商停止營業的通知,累計年初至今共有32家。而去年全年就有47家。今年11月,代表中小經紀的C組,市佔率只有4.31%。
香港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雖然整體持牌中介總數仍企於逾4.8萬近高峰,但持1號牌(證券交易)的持牌代表數目有2萬7350名,較去年底的2萬7827名減少477名,減幅約1.7%。屬聯交所參與者的持牌法團數目則連續4年下跌,截至9月有555家,較去年底577家再減22家。
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惟宏表示,過去3年,已有超過100間券商停止營業,反映傳統經營模式困難,且外圍因素亦令經營「百上加斤」(雪上加霜)。他預期明年上半年本地券商經營環境仍然充滿挑戰,本地券商需要升級轉型,發掘新機遇,不能依賴單一產品,例如拓展ETF、期貨及商品等,同時也希望政府拓展其他市場,如中東、東協等。
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高鵑表示,本地券商結業潮不會突然好轉,不惡化已算是好,她對前景比較審慎。除大市低迷外,監管成本亦不斷上升,佣金又無法上升。券商都是投資者,生意若無利可圖,選擇退出很易理解。
她指出,目前證券行的人工及成本上漲,如果公司的運作不能做到自動化,減輕人手,經營情況很難有改善。而且有關反洗錢、認識你的客戶(KYC)及網路保安等系統成本高,認爲C組經紀有數百間,如系統方面可以集合一起進行,可望善用資源,並期望政府可以在資金方面伸出援手。
有業界人士認爲,這波結業潮是歷來最嚴重,因爲以往就算情況再差,也不會如這次長達3年之久,直言行業生態已改變,客戶由電話變手機下單,由高傭變零傭,客戶行爲改變後不會「走回頭」。傳統客戶本身已買少見少,加上行業競爭大,客戶本身也有轉型,所以一旦股市回暖,客戶都未必會在經紀行買賣,經紀必須要提供更多增值服務才能留住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