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最大的唐人街
《破·地獄》近日正式公映,以冷門殯葬題材撬動1.22億港幣本土票房,再度刷新紀錄,成爲中國香港影史華語片票房冠軍。
藝術是現實的折射,《破·地獄》口碑大爆,背後源於當今香港暗流涌動的時代情緒。
《破·地獄》以道教的喪禮科儀法事“破地獄”爲外殼,翻看人心人性的辯證內核,展陳着新與舊的優劣。而“東方之珠”香港,也正試圖完成一場揮別舊日社會桎梏,大踏步邁向前路的“破地獄”。
在電影與現實的相互映照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正在進行自我更新與自我革命的香港。
© 視覺中國
香港給我們的印象,很多來源於港片。因坐擁沿海地理優勢和“一國兩制”的制度紅利,它成爲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地的重要樞紐。從香港出發,四小時內便可飛抵各主要亞洲市場,五小時內可達全球半數人口的居住地。
從歷史演進的脈絡來看,香港的發展史與中國現代化歷史幾乎一脈相承。其誕生、成長、崛起、變遷,幾乎完整呈現了一個現代化的全過程,而它的每一次跨越式發展,又幾乎都是被困境和危機倒逼出來的。
© 視覺中國
早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香港憑藉擁有世界級天然良港——維多利亞港的優勢,以及英國推行的相對自由的經濟政策,作爲自由港,逐漸發展成爲遠東地區重要的貿易和金融中心。
新中國成立後,作爲中國與國際溝通重要門戶和“橋頭堡”,香港又在國際貿易、航運、金融等方面都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視覺中國
作爲特殊的東西方文明板塊碰撞的歷史產物,香港在文化發展上同樣走在了前面。各種藝術文化活動在香港終年不斷,展示這座城巿的多姿多彩、活力澎湃。
每年3月,巴塞爾藝術展爲上萬訪客帶來逾30個國家的優秀藝術作品。香港藝術節、中國戲曲節、法國五月藝術節以及Clockenflap音樂藝術節亦享譽海內外。
© 視覺中國
在摩天大樓、車水馬龍之間,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生長,形成了香港華洋交錯的多元氣質。實現商業化與現代化的另一面,香港卻又充斥着新與舊的“割裂感”。
不少內地遊客第一次去香港時都會忍不住感嘆:香港爲什麼這麼“破”?和老港片裡呈現出的紙醉金迷的世界相去甚遠。
一個城市的外觀,經過百年風雨的風吹雨打,顯得破敗在所難免,這是自然現象。但香港更多的“破舊感”,則是來自於被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習俗滲透的,一個向內桎梏的香港。
電影《破地獄》劇照
因爲沒有“破四舊”的歷史,許多傳統習俗和觀念在香港得以保留。粵語、粵菜、粵劇,乃至建築風格、傳統藝術等各個方面,皆清晰記錄着嶺南文化在香港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且蓬勃發展的歷程。
香港的嫁娶儀式仍保留着諸多古老的元素,喪葬儀式同樣豐富而莊重,有着嚴格的流程和規範,一些傳統的喪葬習俗如守靈、祭祀等,在香港的家庭中依然被認真踐行;南音的悠揚旋律在香港的街頭巷尾、社團活動中時常響起……
電影《破地獄》劇照
但在無加分別的文化留存中,也包括了一些無思般對教條嚴令執行的封建迂腐。香港文化人樑文道在談論香港社會的特質時曾感嘆:
“生活在香港其中最大的一個嘲諷,就是這個看起來超級摩登的大都會,其實仍然有某種地方農村的一種感覺,保留了大量的傳統……保留了一個前民族主義時代的華南華人的生活狀況。”
電影《破·地獄》劇照
一“舊”一“新”的割裂感在《破·地獄》中更是激烈碰撞於生死這件“人生大事”——比如行業老人總喜歡將“行內人”和“行外人”掛嘴邊,愛拿“祖師爺規則”來解釋、怒懟,以及限制一切“規則”外的事情發生。
比如會不假思索地將“女人骯髒”當作真理,然後拒絕女人蔘與一切儀式活動,甚至連女人的衣物也不能觸碰任何一絲的行業物品。
又比如在家庭觀念上,遵循傳統的家族傳承和長輩權威模式,破地獄執業者就多爲家族傳承,且傳男不傳女……
電影《破·地獄》劇照
安小慶曾借“瘋女人”意象,以香港的一些女性公衆人物爲切入點,寫了《香港閣樓上的瘋女人》一文,探討了香港社會中的女性困境與掙扎。她如此記述:“‘東方閣樓’的集大成者,便是香港……一間四面通透的閣樓,長久地懸垂在國際自由貿易港、世界金融中心、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香港的上空。”
“閣樓”裡住了誰?是那些“瘋女人”,也是長久以來香港堅固的父權和男權社會系統性物化、侵害、剝削和消費女性的積習。所謂“瘋癲”,並非是一種自然現象,更像是一種文明產物,被置於空中的透明閣樓裡示衆、展演,也成爲這個摩登都市最大的反諷。
儘管香港曾遭受英國殖民統治,但中華文化的根基始終未被割裂。即便放眼全球,香港亦是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現,堪稱中國最大的唐人街。
© 視覺中國
《破·地獄》故事背景設定在香港九龍半島的舊區——紅磡,這裡正是香港殯葬文化的代表性地域。
紅磡與頗具盛名的演唱會聖地紅磡體育館僅一街之隔,加之區域內有大型交通樞紐,散佈着熱鬧商場與民居,人氣很足。無論是紅館裡開演唱會,還是殯儀館中“破地獄”,“都在唱歌跳舞”。
© 澳大利亞攝影師 Peter Stewart
這種特別的城市景觀,觸動着《破·地獄》導演陳茂賢的神經:“這和我們的人生有很多相似性,我一直覺得人生就像一次旅程,旅程完結的時候就要下車去轉車。”
他曾表示,悲喜交雜、行止中轉的紅磡,恰是電影《破·地獄》所希望表達的人生奧妙的一種縮影。
如今,破地獄已成爲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經歷多代人的傳承後,仍會在一些葬禮或盂蘭勝會等特定場合中被實踐和應用。
© 視覺中國
同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音(這裡特指廣東南音,有別於福建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種以廣府話表演的傳統曲藝,始於清末。
最初的演出場所多是茶樓、酒館、私人寓所、風月場等。除了娛樂,南音也有一定的教育及傳播歷史文化的社會功能,多爲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
20世紀初,南音在香港尤爲風靡。在沒有唱片、錄音帶的年代,南音就是當時的流行音樂。影片中,文哥與道生化干戈爲玉帛,兩人在酒樓對唱《客途秋恨》,聲聲南音忘年交心,就此成爲正式的搭檔。
電影《破·地獄》劇照
由於社會變遷,南音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現代流行音樂的衝擊下難以吸引新一代的擁躉。
面對南音的沒落,《破·地獄》將南音唱詞賦予了新的文化意義,從原本的“思嬌情緒”擴充到生離死別,或許也爲傳承與保護這一傳統小衆的說唱文化開闢了一條新思路。
© 視覺中國
不僅僅聚焦於殯葬行業中的表象,《破·地獄》也透過一次次葬禮,深入探討了東亞家庭衆生相,既有重男輕女的代際問題,也有父輩世代相傳的情感傷痕。
在電影裡,道生,代表的是獨立、自主的新型家庭觀;文哥,代表的是封建迂腐,以父權爲主導的家庭觀。
電影《破·地獄》劇照
東亞家庭的父權結構,往往要求男性成爲家庭的頂樑柱。影片中,看似擁有一切的郭志斌,頂着長子和技藝傳承者的“福氣”頭銜,卻不願繼承家族事業,成爲一個“好師傅”。
表面上,男性似乎享有更多的選擇權與自由,但實際上,生活在香港這種物價全球領先的城市,男性的疲憊與困境也無處不在。
電影《破·地獄》劇照
這種文化制度下,女性更是處於劣勢。女兒郭文玥因父親堅信“女人天生不乾淨”而不被認可,直至父親臨終,都從未得到過一句讚揚。
在社會的期許與偏見的雙重壓力下,這種情感的壓抑與錯位,正是許多東亞家庭中“原生痛”的核心。
電影《破·地獄》劇照
對家庭規則的重視,誕生了中國幾千年的家族和宗族文化,大小祠堂也曾經遍佈內地大江南北。
高樓林立間,香港宗族祠堂隨處可見,其宗祠文化,可以說是現代中國唯一傳承和保存的孤例。
© 圖蟲 Aleksandra
香港第一大姓氏家庭——新界鄧氏,屬香港五大家族之首,而“鄧氏宗祠”正是香港現存最大的祠堂。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鄧馮遜興建,至今已有逾700年曆史,其勢之浩,其史之明,均非一般宗祠可比。
因而,香港把屏山等地的宗祠闢爲文物勝地,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參觀。宗祠至今仍被用作族人點丁燈、飲丁酒的地方,也是族人舉行婚喪嫁娶典禮,村族進行磋商重大事項的場所。
© 視覺中國
不僅是祠堂祭祀,香港文化對拜神文化同樣“情有獨鍾”,很多香港人的家中都有供奉神像,關公像是最常見的。每逢初一、十五,各大寺廟更是人頭攢動,尤其是農曆大年初一,有不少善信爭相搶頭香,成爲香港賀歲習俗之一。
《破·地獄》引發的轟動現象,引出了關於新舊觀念之間的衝突。通過傳統的民俗來講述香港這座城市在當下時代中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是創作者對“破局”的期望,而如今的香港,也正經歷着一場由內而外的蛻變。
電影《白日之下》劇照
文學和藝術是時代的折射。近年來,衆多港片紛紛跳出動作、犯罪題材的“舒適圈”,趨向多元發展,不僅有《明日戰記》等科幻題材的突破,也有了《年少日記》《我談的那場戀愛》《白日之下》等更關注普通人生活,聚焦家庭、愛情、老年人照護等現實社會問題的題材。
這些經典之作,是香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反映當代香港人關注的社會議題。
電影《從今以後》劇照;第38屆柏林電影節泰迪熊獎最佳劇情長片
除了電影,香港也用文學、展覽、音樂等多元方式探索着城市新精神的“破繭而出”。從柏林電影節、倫敦書展上、再到紐約音樂節,香港一直在用自己的聲音,向國際講述東方新故事。
上環歌賦街邊牆上的壁畫 | ©韓小暖
蘭桂坊夜色闌珊 | ©圖蟲
文化遺產保護同樣備受重視。特區政府通過立法、保育活化等措施,讓這些文化瑰寶重放光彩。在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經翻新擴建後重新開放,古老的建築與當代藝術相互映襯,生動講述着香港從古至今的故事。
在一些文化交流上,香港也注重與內地的交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攜手,珍貴文物的進行輪換展覽,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大學互換實習,交流思想,粵劇界兩地演員同臺獻藝,共同傳承嶺南文化瑰寶。
這些舉措不僅保護了香港的文化根脈,還爲城市增添了獨特魅力,讓香港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失文化底蘊。
© 視覺中國
近年來,隨着女性意識的覺醒,香港女性愈發關注自身權益與社會公平。在反性騷擾、性別平等薪酬等議題上,她們勇敢發聲,組織抗議活動,推動社會變革。她們用行動詮釋着“女性力量”的內涵,書寫着屬於香港的“她時代”傳奇。
懷“舊”,但不念“舊”。破立並舉的香港如何實現對“舊”的突破?答案在當下,也在未來。
在日益自由和多元的香港,街頭巷尾亦能找到蛛絲馬跡,看到社會的脈動,感受時代的呼吸,以及香港這座城市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破“舊”,方可創“新”,香港新故事,始終在繼續。
編輯|超楠
文字|尹伊
圖片來源|以上標註
排版|新媒體編輯部
社羣互動
《時尚旅遊》開社羣啦!
速速來抱團兒吧↓
旅先森VX:LLxs0515
(添加時記得備註入羣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