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立剛:五礦給印度設計高爐,誰的決策?經濟學家去哪了?

在9月27日那天,印度一座由中國五礦集團設計並提供設備的超級高爐成功點火投產,這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建高爐之一,消息一出,立刻在國內掀起了一陣熱議,就像往水裡扔下了一顆大石頭,激起千層浪。

有人歡呼,這是中國工業實力走出國門的好機會;但也有人皺着眉頭,覺得這是不是在給印度的工業化按下了“加速鍵”未來可能會成爲我們的麻煩。

這座高爐對印度來說,可不只是塊大鐵疙瘩,它是印度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象徵着他們在製造業領域的一大步。

而且說實話,這也是中國五礦的一次“秀肌肉”畢竟能通過國際招投標拿下項目,還擊敗了一衆國際競爭對手,展示了中國的技術實力。

但問題來了,我們這麼大方地把先進設備送到印度,是不是有點“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味道?

國內的輿論場上,聲音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爲這是中國企業開拓全球市場,展現技術實力的好事,合作共贏嘛,咱們也能賺一筆錢。

大家的憂慮也不是沒道理,畢竟鋼鐵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幫助印度發展這塊,無異於幫他們加速工業化,將來他們可就有本錢來和我們競爭了。

項立剛的尖銳質疑

項立剛看到這事兒,立馬就炸了。

他的觀點很明確:把這麼先進的高爐技術交給印度,那不就是在給自己未來的競爭對手打下基礎嗎?

就好比你家有一把祖傳的寶刀,你不但教鄰居怎麼磨,還手把手教他們怎麼用,這鄰居將來要是比你還厲害,你不覺得尷尬嗎?

項立剛的擔憂正是如此,他認爲這座高爐可不是普通的工業設備,而是鋼鐵行業的“命脈”之一,把技術拱手相讓,可能會削弱中國在未來國際鋼鐵市場上的地位。

他不僅批評五礦,還直指更大的問題:這背後到底有沒有戰略考量?

他質疑五礦是不是在競標時只看到了眼前的經濟收益,忽略了國家的長遠利益。

這樣的短視行爲是相當危險的,尤其是當競爭對手明顯在快速追趕的時候,我們怎麼還能一邊幫他們建“兵工廠”呢?

不僅如此,項立剛對國內那些經濟學家的態度也不留情面。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平時這些經濟學家可都不嫌話多,各種“高瞻遠矚”的理論說個不停,怎麼這回一個個都變成了“沉默的羔羊”?

這樣的重大經濟決策關乎國家未來的戰略利益,怎麼連一個人都不出來說兩句呢?

他覺得,這些“智囊團”要是在關鍵時刻失聲,那還有什麼意義?

總不能光會在經濟好了的時候分析“爲什麼好”,卻在面臨風險的時候裝作沒看見吧?

項立剛的批評,就像在平靜的水面上扔了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波浪。

他質疑的,不只是這次高爐項目本身,更是背後缺乏戰略深思熟慮的決策方式,以及經濟學家們集體缺位的現象。

他的這些話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大家紛紛覺得,如果連最懂經濟和產業的專家們都不發聲,那麼我們如何能夠指望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有的放矢”而不是僅僅爲了短期利益而盲目行動?

其他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

三一重工、寶鋼、海爾,哪個不是咱們家喻戶曉的大企業,如今都深度紮根印度,一個個都是大手筆的投資。

不過看着這些企業在印度的投資,國內不少人可不太放心,甚至直呼“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一大擔憂就是產業外流和供應鏈的危機。

大家還記得手機產業的教訓吧?

蘋果的iPhone工廠從中國搬了一部分到印度,這可是個不小的痛點啊。

原本這些訂單全是中國的,現在印度逐漸搶走了一部分生產份額,這意味着供應鏈中的訂單流失,對國內相關產業可謂是“釜底抽薪”。

然後就是欠款的問題,講到這兒,上海電氣的遭遇真的太典型了。

當年他們在印度建了6臺660MW的電站,本來是想打個漂亮的“國際合作”招牌,結果最後被欠了一屁股錢,甚至反過來還被印度索賠。

這些年,關於印度拖欠款項的故事可不少——高鐵項目那檔子事更是讓大家記憶猶新:讓企業先墊資免費建,建設費用還要從“未來的盈利”中慢慢償還,光聽聽就覺得懸啊。

再說一個更大的問題——這些企業跑去印度投資,會不會帶動一羣人跟風?

現在國內的就業形勢已經很緊張了,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還在努力發展製造業。

如果一窩蜂地跑去印度投資,那不就把原本應該支持中西部的資金和機會都給擠走了嗎?

最後,還有個不得不提的“隱藏殺手”:幫助印度承接歐美的製造業產能。

大家知道,歐美這些年可是巴不得有人能接替中國的位置,印度的勞動力成本低,加上這些基礎設施搞起來後,完全有可能成爲歐美產業鏈的新寵兒。

這樣一來,印度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替歐美生產製造業產品,最後不就反過來成了我們的競爭對手嗎?

“自己造敵人”這種事情,聽上去就有點糟心。

與其盲目追求“走出去”我們或許更該三思而後行,想想這些投資是否真的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

結語

說到底,保持警惕纔是王道。

在全球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我國企業需要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也要看到長遠的格局。

別被一時的經濟收益迷了眼,就像下棋一樣,不能光想着吃掉眼前的小棋子,而忽視了對方在暗中佈下的大局。

尤其是面對印度這樣的國家,既是合作伙伴,又可能是未來的競爭對手,必須得小心翼翼地拿捏分寸。

這是一場長跑,既要跑得遠,也要跑得穩,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的旗幟在全球產業鏈中始終迎風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