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木落灰成釉 形塑自然風景
陳美華創作《風景》系列,藉由桃竹苗特產相思木,以1200度柴燒表現出落灰粗獷質感。(陳美華提供)
陶藝家陳美華結合書法與漂流木,展現苗栗苑裡華陶窯獨特的相思木柴燒,完整呈現出柴燒火痕、胚體與落灰自然結合的灰釉質感,「華陶窯—臺灣在地美學、人文園林」一共展出50多幅作品,即日起至5月17日在臺東美術館展出。
陳美華生於1958年,靜宜大學國貿系畢業後,曾任職貿易與建設公司,27歲開始接觸陶藝,師事陶藝家陳正勳,成爲專職陶藝創作者,代表作品《風景四季》系列,包括《賞秋》、《寒冬》和《消暑》等多件作品收藏於鶯歌陶瓷博物館。目前是華陶窯駐窯藝術家與顧問。
「一開始接觸陶,覺得土摸起來軟軟、髒髒的,有點害怕,但是接觸久了,發現我可以用泥土自由形塑心中意念。」
自承不太會表達的陳美華,一頭栽入陶土的世界,「大概承襲自祖母的藺草編織技術,我們全家都有喜歡動手做的靈魂。」
陳美華說,窯燒是集體的創作,而華陶窯一直堅持用桃竹苗特產的相思木柴燒,從自然出發,也迴歸自然,「土透過火的淬鍊,擁有千變萬化的質感,可能很溫潤,也可能很粗獷,我選用10年以上木材,可以產生獨特的相思木落灰。」
展覽以柴燒陶藝作品爲主,大多爲花器,還有少數茶杯與家居佈置,陳美華說,展覽是華陶窯理念的縮影,「我們認爲每一個人即使生活在不同土地上,都會產生自己的在地美學,而每個人若能疼惜自己生長的土地,那這個世界就沒有荒蕪。」
《風景》系列則是陳美華最喜歡的作品,它爲立體三角錐狀,下方連結一塊偶然掉落的耐火磚,表面則呈現落灰的粗糙質感,「作品傳達我最喜愛的臺灣沿岸風景,就像經年遭受風和海淬礪的巨石,擁有粗獷的美感,展現大自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