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觀音山
散文
獨坐古火山口的棱線上,強風不息,眼前奔雲如急流。雲霧散時,可見迎風的陡峭坡地彷彿披覆抹茶色厚氈,背風的山坡則闊葉林繁茂如綠色雲朵,山嶺一線之隔,兩面不同的綠色羣相。而樹林外的山下,高樓城鎮在陽光裡明亮生輝,看似不遠,又似遙遠。
九月的早晨,來到陽明山鹿角坑生態保護區的小觀音山。小觀音羣山所圍繞的,是臺灣最大的古老火山口,這趟行程先走向小觀音山主峰、北峰、北北峰,然後折返向西峰,體驗以火山口棱線爲主的「Y」形路線。國家公園另規劃有需下切溪谷的「O」形路線。
白露已過,候鳥南飛,天氣卻十分炎熱。登山口山青樹明,我讚美藍天裡疾行的飛雲,當地夥伴卻說那可能是山頂眺望視野受阻的訊號!起步後穿越闊葉森林,人工栽植的柳杉散佈林間,原生的紅楠、大葉楠等喬木正在綠色戰場中開疆拓土,假以時日,有望取代造林樹種,進而演替成天然林。
隨海拔攀升,山徑多在芒草與包籜矢竹的領地穿行。包籜矢竹是陽明山區八百公尺以上迎風坡面的優勢植物,小觀音山羣峰海拔高度約千餘公尺,登山之路就在一至二公尺高的矢竹林中,穿行其中不時有竹枝拂面或敲頭。但也因爲密竹叢可遮擋強風,風起時登山人可免去強風不斷吹襲之苦。而這滿山的細竹,正是山上餐館盤中的箭竹筍出處,保護區在特定的時節有條件開放採筍,沿途可見採筍人以紙錢在這視線無法穿透、宛如迷宮的竹林間留下的路徑記號。
近山嶺處,果然雲霧圍繞,空闊巖地風勢強勁,大多時候山嶺之外視野一片白牆,偶爾在雲縫中乍現短暫的眺望視野,總教夥伴們響起一陣歡呼。走過小觀音山主峰至北北峰一線,途中雲開時可望見火山口環被大屯溪切割出的破口。因爲這流水與光陰合力造就的破山鉅作,登山人需下切溪谷再徒上棱線,才能完成火山口O形線,選擇只行走棱線必需折返,形成Y形路線。
午後折返小觀音山主峰,再往西峰之路,又入闊葉林中。林中有時陽光灑落有時陰暗,當光線投射在金毛杜鵑葉叢時,閃閃生光的葉片細毛留住了衆人的腳步。上行至棱線上最佳的眺望點時,雲霧正巧散開,強風中視野、感官與思緒皆受到極大震撼,我決定不再前行,原地等候夥伴們折返。
強勁的東北風使人無法安穩站立,只能擇一塊較平整的岩石縮身而坐,看身前風雲變幻,這海拔一千公尺的小山,氣象萬千。風雲驅散熱氣,溫度微涼,岩石上眺望,包籜矢竹將迎風山嶺染成抹茶色彩,山友稱之爲「抹茶山」;另一側避風山坡是我走來的闊葉林。這是東北風統御的地域,陽明山區氣候受季風影響,冬季溫度低且溼度高,使得原本分佈於二千公尺以上高山的植物如昆欄樹與臺灣龍膽等在此現蹤,形成特殊的「北降現象」。也因爲強風與競爭,闊葉林頂部被自然雕塑成圓形,一株株線條鮮明。
陽明山植羣的「北降現象」,是過往從書中讀到的生態知識,此刻切身體會山中強風與雲霧,心中有「原來如此」的微妙滋味。想像在冬日,旺盛東北季風帶來豐沛降水,必將使這裡更加潮溼寒冷。在我生活的島嶼南端,南仁山區也有特殊的「植被壓縮」現象,那也是受東北季風帶來的低溫影響,原本分佈於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殼鬥科植物下降至三百公尺的低山,與亞熱帶木熱帶植羣在短距離內過渡的「壓縮」現象。然而島嶼兩端不同的海拔與環境變化,使得同樣的東北風刻畫出不同的生態特性,也涵蘊不同的物種。多山的臺灣島嶼,因地理位置、氣候與地形緣故,自然生態精緻而多樣。
生態保護區需經申請方可進入,這天只在主峰相遇兩位非本隊遊客。一個人在山頂靜看眼前奔雲如急流,不禁深深吸吐這雲霧的氣味。而山下,淡水河與基隆河流域平原陽光明麗、高樓林立,風吼聲中顯得祥和美麗,聽說那城鎮是三芝。在陽光與雲霧交錯的山頂看平原城鎮,彷彿雲端看人間。以久居臺灣南部的目光,感覺這場域真特別,山與都會相鄰,山的生態景觀如此精彩,城鎮的人間風光如此繁華,卻能彼此融合成動人的圖像。
感覺上夥伴們不久便返回,而自「雲端」回到「人間」的路途也不過半個多小時。下山後陽光仍熱力四射,搭上臺北捷運時,山間流雲的氣味彷彿還在鼻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