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6年級,184斤”,肥胖兒童涌入暑期減重門診

184斤的小虎,連走路都費勁;劉語200斤時,腦子總是“糊糊”的,怎麼也睡不醒。

肥胖是多種疾病的風險因素,對青少年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心理健康等多方面有不良影響,並可持續至成年,而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肥胖率正不斷走高。

當拿着學校“超重”“肥胖”的體檢報告,擔憂近在眼前的體育考試,很多家長才幡然醒悟,領着孩子衝向醫院,開始了全家人“禁嘴”“陪練”的減肥戰鬥。

減重門診,日掛號量過百

6年級的小虎,身高179釐米,體重184斤。由於“塊頭”太大,小虎在班上常被同學嘲笑,體育測試時,同學們能輕鬆做出的動作,小虎做得很費勁。不光如此,小虎就連走路都氣喘吁吁。

暑假來臨,“小胖墩”們的減肥計劃也開始了。

“我們醫院內分泌科、營養科、中醫科,都開設了減重門診。暑假是高峰期,平時內分泌減重門診日門診量二三十個,現在一百二三十,營養科減重門診也從十來個增加到了二十來個。”北京兒童醫院臨牀營養科主任醫師、內分泌專家閆潔告訴記者。

在二樓的營養科門診,沿着牆壁放置了四臺人體成分檢測儀、若干食物模型展示櫥窗、還有小胖墩家長送來的錦旗。有的小胖墩會直奔櫥窗前,指着裡面的肉類宣告“我喜歡!”

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率正在快速上升。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6歲以下兒童肥胖率爲 3.6%,6-17 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爲 7.9%;而1982年,我國7-17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僅爲 0.2%。

肥胖不單關乎審美,更關乎健康。肥胖影響兒童青少年運動能力、骨骼肌肉發育和認知發展,也對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產生不良影響。

“‘小胖墩’幾乎都有脂肪肝和高尿酸的問題,高血壓和糖尿病常見。肥胖也讓孩子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因爲肺部脂肪堆積影響呼吸循環、心臟循環,造成二氧化碳瀦留,很多孩子還容易犯困。”閆潔說。

200斤的劉語用初三暑假減了肥。減肥之前,他覺得怎麼睡都不清醒,腦子裡總是糊糊的,因爲體重問題,性格有些自閉,走在路上見到熟人也不想打招呼。瘦下來後不容易犯困了,與人交往時外向了許多。

對“小胖墩”問題的重視,已上升到公共政策層面。

今年2月,國家衛健委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疾控中心、食品評估中心,有關醫院、學會、協會等發佈了《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要求各單位參照使用。

7月12日,國家疾控局會同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和體育總局制定了《中小學生超重肥胖公共衛生綜合防控技術導則》,指導各地科學開展中小學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

北京兩家三甲公立兒科醫院均設立了減重門診,暑假一到,這些門診便進入高峰期。不過,對家長而言,減重最直接的驅動力還是成績——閆潔觀察到,來門診的四五六年級孩子最多,因爲涉及體育考試,“其實從我們專業角度看,孩子減重沒有所謂黃金期,要始終貫穿在生活中。”

肥胖的根源:從基因到習慣

“小胖墩”是如何養成的?

劉語告訴記者,父母體型也胖,從小家中的飲食習慣便好肉類、高油鹽。

《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中指出,兒童青少年肥胖以原發性肥胖爲主,主要與膳食營養、身體活動、遺傳等因素有關,其中膳食營養是關鍵因素。兒童青少年膳食結構不合理、飲食行爲不健康、嬰幼兒期餵養不當,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

“肥胖遺傳的比例很高,有研究表明,父母都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在七八成,父母一方肥胖,孩子有近一半的機率肥胖。”閆潔介紹。這種“遺傳”可以理解爲腸道菌羣的結構,菌羣的種類不僅影響大腦對於食物的判斷和偏好,還影響腦神經發育,而飲食模式又影響到腸道菌羣……人們的生活飲食方式,由此與身體內環境聯繫在一起。

想餵養出良好的腸道菌羣,需要遵循“膳食寶塔”,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合理的飲食結構包括主食、蔬果、肉蛋、油鹽等五類,其中學齡前兒童每天至少要攝入300克的蔬菜和300克鮮奶類製品,是五類食物中質量最大的部分。但在生活中,“小胖墩”往往偏好肉類、零食,對蔬菜興趣缺缺。

在醫生看來,兒童不均衡的飲食偏好往往是養育過程中形成的。由於蔬菜需要咀嚼,幼童從小會拒絕蔬菜,在添加輔食時碰到孩子吐菜,家長一般會將蔬菜打成糊或者弄得更碎,導致孩子難以適應蔬菜,長大後更加抗拒蔬菜的口感,只愛吃肉喝奶,菌羣記憶就如此形成。正確的方式是在孩子最初吐掉蔬菜後,下次餵養繼續添加,慢慢孩子就會習慣。

對於“大孩子”,培養吃蔬菜的習慣需要下更多功夫。該院近期舉行的減重夏令營中,醫生們通過科普、帶孩子參與植物種植等方式,吸引“小胖墩”們接受蔬菜。

孩子減肥,全家“陪跑”

與成人減肥不同的是,孩子減肥,大多離不開全家“陪跑”。想讓孩子少吃零食,家長要戒掉吃零食的習慣;想讓孩子減油少鹽,家長大抵也要向炸雞薯條大魚大肉的日子說拜拜,並努力喜歡上蔬菜……

在此期間,家長——尤其是負責做飯的家長,其養育觀念是否科學尤爲重要。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減重專病門診雖然迎來暑期高峰,普通營養科門診卻是“小瘦子”多於“小胖墩”。比起孩子胖得圓滾滾,孩子少吃了幾口,更能引發家長的擔心。在門診,我們看到有瘦瘦的小男孩BMI及其他指標正常,家長聽到醫生的結論,仍然不放心,認爲孩子吃太少了。

“甭管他胖了瘦了,爺爺奶奶只要一段時間沒見孫子,準要說瘦了,然後就開始給他催肥。”市民陳女士向記者吐槽,她的兒子目前134釐米、80斤,BMI顯示偏胖,學校建議減肥。暑假開始後,兒子上爺爺奶奶家住了十天,回來後整個人又胖了一圈。有時候小孩一兩頓不想吃,在家就由得他去,但奶奶在時會千方百計讓他吃,還喜歡喂他湯泡飯。

“每次在門診,碰到這樣的觀念衝突,我們會在複診時把做飯的家長叫過來,拿着孩子化驗的指標給他看,‘孫子都這樣啦,再疼孩子也不能那麼喂’,讓他意識到肥胖的嚴重性。尤其是家裡有肥胖糖尿病病史的,提醒家長孩子有這個基因,更需要重視。”閆潔說,由於正處生長髮育期,兒童青少年減重不能依賴“節食”,家長採取健康的飲食結構十分重要。

減肥要一起,運動也要一起。陳女士屬於“不忍心給兒子節食”的類型,沒有控制飲食,但會和孩子一起跑步、騎車、跳繩,並給孩子報了運動課程……從爺爺奶奶家領回來“小胖子”後,她又要重啓親子減肥計劃。

等到孩子年紀再大一點,說不定會成爲長輩管理體重的契機。減肥成功後,爲了維持體重,劉語增加了運動量,調整了飲食結構,父母也跟着他開始低油鹽飲食,增加鍛鍊,減了十來斤。

(文中受訪者均爲化名)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張牽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