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智行獲准開展卡車編隊無人化測試,後車已無安全員

小馬智行於1月13日晚間宣佈,獲准成爲全國首家開展編隊自動駕駛跟隨車主駕無人測試的企業,將在京津塘高速開啓卡車編隊跟隨車無人化測試及貨運服務。

這家自動駕駛企業的卡車編隊採用“1+N”形式,即由一輛自動駕駛卡車領航,引領多輛L4級自動駕駛卡車行駛。目前多爲“1+2”形式,最多可探索“1+5”形式。

小馬智行分別於2023年11月和2024年5月在廣州和北京開展自動駕駛卡車編隊行駛測試。不同的是,此前測試編隊中,三輛車都設有安全員;而最新測試只在第一輛車設置了安全員,後兩輛車實現完全無人。

小馬智行副總裁、卡車事業部負責人李衡宇告訴界面新聞,此次測試落地場景主要爲普通貨物,包括快消品、電子設備等的運輸。

儘管小馬智行被冠以“全球Robotaxi第一股”的名號,事實上扛起公司營收大旗的是無人卡車業務。據招股書,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小馬智行主要收入來自於自動駕駛卡車服務Robotruck、技術授權與應用服務,兩年半來該業務佔營收比例從32.7%增長至73%。

截至2024年上半年,小馬智行已在中國運營190多輛自動駕駛卡車。同年年末,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卡車路測里程超500萬公里,貨物運輸量超8.6億噸公里。

推動自動駕駛卡車的大規模落地是小馬智行的下一步落子。這個階段裡,編隊形態正是爲了適應商業落地場景的需要。

編隊的優勢在於,前車可爲後車破風從而降低風阻;此外,車輛之間可以共享感知信息和決策信息,後車不會因爲前車遮擋導致視線受阻,相當於每一輛車都擁有一個“上帝視角”。

“距離我們的終點,Robotruck大規模商業化,還要跨過無人化的臺階;另外規模仍需要擴大,達到4000至5000輛。”李衡宇此前提及。

大宗商品專線運輸爲小馬智行編隊卡車理想的落地場景,具有集貨和運輸集中、點對點高頻運輸、運輸效率高的特點。

李衡宇提到,這種場景有兩個優勢,一是交通元素較少,專線物流爲從a點到b點,相比城市複雜道路,難度要降一個數量級,以目前的技術積累跨越無人臺階沒有問題;二是貨運需求很大,有些幾十公里的道路可以達到數百臺卡車的運輸需求。

這類需求主要在西北地區,包括煤炭、礦物的運輸。對比之下,沿海地區的運輸需求較爲零散,如在廣州,儘管已經拿到編隊牌照,但廣州出發的更多是集裝箱、海運供應鏈的貨物,如電子設備、工廠元器件等,較少湊齊三輛車。

編隊行駛也對車輛間通信能力、車輛一致性提出了較高要求。小馬智行卡車事業部產品高級總監肖平此前告訴界面新聞,大宗商品運輸場景有多重挑戰。首先是網絡,幾百公里的無人區沒有蜂窩網絡覆蓋,意味着車與車之間的通信只能靠V2V(車車協同)來實現,通信存在時延;此外是天氣變化,極高溫、極低溫、沙塵風、沙塵暴等,非常考驗自動駕駛的硬件能力和傳感器的抗干擾能力。

自動駕駛重卡提供的額外價值在於,把人工從整個成本結構裡面做了大幅的縮減。根據戰略諮詢公司普華永道思略特的研究報告,以長途運輸環節爲例,現在的貨運卡車將被無人駕駛卡車代替,未來的卡車將變成“自動駕駛的集裝箱”。這些“集裝箱”在高速上編隊行駛,如果發生問題也能夠通過遠程診斷解決,僅在這一個環節,成本可以削減近一半。

自動駕駛行業的完全去人被視爲商業價值所在,這一邏輯在Robotaxi領域已經得到驗證。小馬智行在近幾年實現了Robotaxi的完全去人,但目前卡車編隊仍需要安全員。不同點在於,這家公司認爲,卡車安全員沒有必要完全去掉,甚至是商業落地的助推角色。

真實的貨運場景裡,存在不少非結構化環節,如跟人交接。現階段無人卡車無法勝任所有運輸環節的處理,有頭車安全員的交流,才能從形態上和運營上實現商業落地。

“前車安全員在實際業務落地中,除了安全監管,還承擔了類似Robotaxi遠程協助員的任務,暫時不會去掉。”李衡宇表示。

而從成本角度考慮,李衡宇提到,實現卡車編隊後車安全員下車,等同於Robotaxi全車無人的商業價值,“Robotaxi之所以要做全無人,原因是它不存在幾輛車一起出發的情況,所以要創造商業價值一定是全車無人。但卡車可以三車、五車同時出發,省掉了4/5的司機,商業模式已經成立了。這種情況下,其實沒有動力再去省掉1/5,因爲有可能要付出兩倍的成本,所以卡車的無人形態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