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邁向「全民」

文/王心怡

一部劇集的影響力,或許可以從它在社會各界掀起的漣漪來丈量。

《小巷人家》就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出圈”之路——各地文旅部門紛紛借勢,從蘇州到寧波,從婺州古城到山西老街,爭相推介本地特色小巷文化;劇中不起眼的“蛇瓜”一夜爆紅,農業科普博主忙着講解品種知識,電商主播搶着帶貨;司法機構和法律博主從劇情切入普法,心理諮詢師解讀人物心理,連PPT達人都藉機開起了課程……一部年代劇,一夜之間竟在各行各業間掀起了一場“小巷營銷風”。

《小巷人家》劇照

顯然,當結局來臨之時,大家回望這部餘味十足的劇集才猛然發現,原來《小巷人家》不僅是部年代生活情感劇,還是部 “農業劇”、 “文旅劇”、 “創業劇”、 “金融劇”……而這些多視角的討論和多行業的入局,也說明《小巷人家》正憑藉着“全民劇集”的底氣,掀起一股全網“小巷效應”。

這種全方位的社會反響絕非偶然。細究其中緣由,是《小巷人家》以其獨特的敘事魅力——跨越年代與地域的故事格局、直擊人心的情感內核、打破圈層的內容邏輯,讓這部劇不再侷限於一個特定羣體,而是真正實現了全民共鳴。

最終,該劇在多個第三方數據平臺顯示的市佔率、收視常居前三,甚至多次登頂,再加上豆瓣8.1的高分表現,硬生生在頭部古偶激戰中殺出一條播放、話題度與口碑均在線的血路。

《小巷人家》大結局佔領雲合數據當日首位

在這個似乎已經是短視頻引領內容消費潮流的時代,《小巷人家》用其紮實的內容品質和深厚的情感溫度,再次證明了長視頻的不可替代性。唯有長視頻平臺才能通過具有年代跨度的複雜敘事、細膩的情感表達和充分的藝術創作空間,打造出既能引發全民共鳴,又能傳遞深刻文化價值的精品內容。

一條小巷,串起了幾代人的記憶;一部劇集,架起了跨越年代、地域和圈層的橋樑……這正是《小巷人家》作爲稀缺“全民劇集”的底氣所在。

01

“小巷效應”席捲全網

隨着《小巷人家》的熱播,一股“小巷效應”正在席捲全網。

毫無疑問,這股全網效應的基點體現在觀衆的深度參與上,從劇中人物的精彩演繹到情節劇情的熱議,網友們以各種形式展現着對劇集的喜愛。

《小巷人家》幾乎實現了全員上桌,無論主角、配角,還是各個階段的小演員、長大後的年輕演員,話題和關注度遍佈各個角色。

S、M、L號林棟哲成爲各個型號顯眼包,他的每一次哭泣伴隨着彈幕刷過一片 “好好笑”、“好可愛”,成爲不少網友的“電子榨菜”;黃玲與宋瑩兩位鄰里相互扶持,二人的姐妹情深與女性力量令無數觀衆動容,莊超英的“愚孝”、林武峰的“絕世好老公”也形成鮮明對比,四位演員的精湛演技讓觀衆齊呼“明年必拿獎”;向鵬飛哭着抱住黃玲的那一場戲引爆全網淚點,知恩圖報且敢於“回懟”的他,得到了“鵬飛一定會賺大錢”的全網高贊祝福;莊筱婷與林棟哲的CP感、吳姍姍的背刺行爲等情節,也在擊中不同追劇觀衆的情緒點……

向鵬飛哭戲,圖源:網絡

社交媒體上的二次創作更是豐富多樣。網友們創作的表情包、剪輯的混剪視頻、改編的段子和梗圖在全網傳播。林棟哲的經典臺詞“宋瑩,你拋夫棄子,你背信棄義”被賦予了新的演繹方式;劇中的溫情片段被剪輯成催淚視頻,在各平臺廣受轉發;甚至一些方言版的配音視頻也獲得了意外走紅……充滿創意的二次創作,讓劇集的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和延伸。

更重要的是,這些討論不僅停留在劇情層面,進一步延伸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業也紛紛借勢劇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小巷營銷風”。

首先意外出圈的是“蛇瓜”的大爆倉。宋瑩一家爲了買電視而準備吃一年蛇瓜,林棟哲拿蛇瓜去學校調皮被宋瑩懲罰“這個月你只能吃蛇瓜和白飯,一定要觸及靈魂”,最後林棟哲反抗高喊着“蛇瓜不好吃,你打死我也一定要吃雞蛋”……蛇瓜成爲宋瑩一家的噩夢,卻成了觀衆的笑料源泉,這也引發了全網對於蛇瓜的“刨根問底”。

蛇瓜熱潮

甚至連CCTV-17農業頻道借“蛇瓜”走紅之勢,推出了農業科普內容,在抖音、B站等平臺獲得數百萬點擊量;更有趣的是,一些電商主播開始帶貨真實的蛇瓜種子和相關農產品,讓這個原本冷門的蔬菜品種重獲關注……

緊接着,文旅產業陸續發力。

蘇州、寧波、婺州古城等地紛紛以“尋找身邊的小巷”爲主題開展宣傳活動,這些城市通過短視頻平臺發起“我家附近的小巷”挑戰,邀請網友分享身邊的老街巷、老家故事;不少地方還推出了主題文創產品,將老街巷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讓年輕人也能感受到老城區的獨特魅力;#全國的小巷都在用小巷人家轉場#更是登陸抖音主榜熱搜,陝西、廣東、山西、廣東等文旅賬號紛紛聯動……

地方文旅賬號聯動

在社交媒體與地方文旅的聯合推動之下,一場全民懷舊潮順勢而來。在小紅書上,“曬曬家裡的老物件”話題引發熱潮,衆多網友分享家中珍藏的老照片、老傢俱;B站上,不少UP主製作了深度解析視頻,從服裝道具、生活習慣等角度還原那個年代的細節;微博上,“我家的老街故事”話題讓一個個私密的家庭記憶,匯聚成了集體的時代迴響……

另外,大批垂直細分、專業領域的博主入場參與,讓“小巷效應”更具深度和廣度。

以劇中的“分房”、“定量供應”等情節爲切入點,各地司法機構和法律博主開展了一系列普法教育活動,探討新舊社會制度的變遷;當年的就業分配製度、知青政策、商品分配與供應制度也引發了不少歷史政策研究者下場解讀;知名心理學博主以劇中的家庭關係爲例,分析代際溝通的重要性;教育類自媒體從 “高考復讀”情節出發,探討當代教育壓力問題;職場博主則結合莊圖南、林棟哲、向鵬飛的就業、創業故事,開發各類職業規劃課程……

各個領域博主加入追劇行列

多元化視角加入追劇行列,讓《小巷人家》的影響力不斷外延,滲透到更多領域。

從影視+文旅的深度聯動,到各專業領域的多維解讀,再到網友們的創意再造,《小巷人家》的故事早已延伸出棉紡廠家屬區的小巷。

這種全方位的社會反響,一方面證明了優質內容的持久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當代觀衆對於真實、溫暖、有深度的文化作品的強烈需求。“小巷”爲各行各業提供了豐沛的宣傳切口、內容土壤和討論空間,成爲了一個具有強大社會影響力的公共空間文化符號。

02

“全民劇集”的底氣

《小巷人家》能產生如此廣泛的“小巷效應”,源於其紮實的內容底氣。

這種底氣首先體現在對時代細節的精準還原。

一方面,時代氣息的場景化還原落到了顆粒度。無論是劇中人物所涉及的服化道,還是小巷場景裡的每一處角落,《小巷人家》一針一線地真實還原,做到讓20世紀70年代末蘇州小巷裡普通人的生活氣息直接撲面而來。

《小巷人家》劇照

小巷街道石板鋪成,道路兩邊坐落一排排老房子,巷子口設有公共廁所和幾塊石頭簡單搭起來的水龍頭水池,劇集裡S號林棟哲都要打着電筒來上廁所;鏡頭拉到住房內景,廚房裡被煙燻黑的牆、客廳裡受潮脫落的牆皮,桌子上隨處可見的暖水瓶、白色鐵盤,火爐上時不時沸騰的水壺,以及當時較爲珍貴的自行車、電視機、縫紉機,皆是70年代80年代的時代記憶……

另一方面則是貼合時代之下普通人的煙火氣日常被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小巷裡每一家都是一牆之隔,且隔音效果不好,無論是宋瑩教育林棟哲被相鄰小巷居民在自己家當熱鬧聽,還是莊超英每次發火之時,黃玲不斷提醒“小聲點”,都是小巷社會化的顯示;除此之外,劇中宋瑩爲分房向領導施壓的情節、林家爲買電視機省吃儉用的故事、知青返鄉引發的家庭矛盾、莊樺林寧可讓兒子向鵬飛寄人籬下也要留在蘇州讀書考大學的選擇,都完美還原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百態……

《小巷人家》劇照

與此同時,羣像塑造的成功是另一個關鍵。

劇集通過莊家、林家兩個家庭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時代圖景。從童年到青年,幾位主角不同版本的演員完美交接,展現了人物隨時代變遷的成長軌跡。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性格和命運,又都是那個特殊時代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莊圖南前期學霸人設、不懂人情世故,但在來到上海讀書、直面社會第一線之後,他逐漸理解母親的付出,學會去護着母親和妹妹,且能夠成熟地處理多種人際關係;莊筱婷是傳統思想裡重男輕女的受害者,內心敏感缺乏安全感,而隨着她與林棟哲的戀愛關係確立,以及明白父親母親的良苦用心之後,她開始變得堅強,且能果斷出手阻止吳姍姍佔領宋瑩房子,聰慧又勇敢;向鵬飛是當下小人物精神的典型,勤奮努力、吃苦耐勞又能敢於抓住時機,敢愛敢恨、知恩圖報的他筆墨雖不多,但絕不和稀泥,該護着黃玲就出手,該教訓吳姍姍就採取行動;林棟哲從小是皮孩子的寫照,褲子連屁股都破洞了,但在父親被人舉報、選擇去廣州發展之時,他似乎一夜長大,再加上確定了對莊筱婷的心意,這位在愛的環境之下成長的孩子在後期也用自己感受到的愛回饋於父母和治癒着筱婷……

莊筱婷與林棟哲

再以兩位母親角色爲例,黃玲與宋瑩,原本她倆是一個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但二人相處的過程其實是在彼此治癒,最終她們都成爲時代巨輪之下展示女性力量的樣本。

黃玲初期爲了兒女、面對莊家老人偏心選擇隱忍,到隨後在宋瑩的性格開解之下,徹底釋放出不滿,再到宋瑩離開,說出那一句“這個院兒裡再也沒有人護着你媽了”令人動容,最終她一邊態度堅定地維護着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一邊不斷尋找自我價值的實現;被稱爲小巷刺頭的宋瑩,她是照亮黃玲的那一束光,直爽的性格絕不讓自己吃虧,除了給林棟哲訂了牛奶也給自己訂了一瓶,“不是什麼時候,都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她是女性獨立的典型,即便在廣州,她也要撐起自己的早餐攤事業......

宋瑩勸說黃玲

最重要的是,時代細節不是簡單的懷舊符號,而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情感紐帶,讓不同年代的觀衆都能找到共鳴點,《小巷人家》做到了現實議題突破了時代的壁壘。

莊超英的“愚孝”讓無數觀衆爲之感到可悲又可恨,多胎家庭之下長輩的偏心問題再度引發無數網友共鳴;面對莊筱婷的私自領證、要與林棟哲遠赴廣州這一選擇,莊超英說其“不自愛”且強調編制和戶口的重要性,在這一刻,“作爲父母,要不要讓女兒遠嫁”、“編制和戶口代表的穩定性重要,還是搏一搏時代機遇更值得”、“戀愛腦,該不該有”等話題形成辯論場在全網鋪開,有人覺得莊超英是不相信自己女兒的能力、目光短淺看不到時代的發展,而也有大批聲音站到了莊父這一邊,女兒遠嫁,父母本就顧慮偏多,何況是在那個去廣州可能變成“黑戶”、應屆生身份更爲珍貴的時代;而黃玲在教育莊筱婷所說“我供你讀書,就是讓你長大了,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不用看任何人的臉色”,這一番話與現在社會所倡議的“女性應有的選擇”完全一致,清醒發言擲地有聲……

黃玲表達對莊筱婷選擇的看法

《小巷人家》通過對普通人生活的刻畫,對時代變遷的展現,以及對永恆情感主題的探討,成功構建了一個能夠連接不同年齡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觀衆的情感橋樑。這種“全民向”的實現,不是靠迎合最大公約數,而是通過深入生活、尊重歷史、關注人性,用藝術創造力去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

該劇的出圈,成功爲長視頻平臺如何實現“全民向”提供了一個範本,也是芒果TV在劇集賽道上對於如何鍛造作品完整性、藝術性雙線並行的一次解答。

《小巷人家》劇照

在這個意義上,《小巷人家》的成功不僅是一部劇集的成功,更是對長視頻平臺價值的一次重要證明。芒果TV藉此也在內容同質化嚴重的市場中開闢了一條獨特的道路:當一部劇集真正植根於微觀生活、尊重歷史變遷、關注人性脆弱,就能獲得超越收視率的社會影響力,實現真正的社會意義上的“破圈”,而這,正是長視頻平臺在這個聒噪的“內容快消”時代應該也值得堅守的方向。

這份“全民劇集”的底氣,讓《小巷人家》真正走出了小巷,走出了蘇州,成爲一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