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預測全球暖化趨勢 新海研一號達成首次國際遠航
國造研究船新海研一號經歷24天、25000浬航程,航行至帛琉靠泊馬拉卡港後於今日返抵高雄港,完成首次遠航。圖/國科會提供
國造研究船新海研一號經歷24天、25000浬航程,航行至帛琉靠泊馬拉卡港後於今日返抵高雄港,完成首次遠航。本次科學航次任務爲執行國科會補助「航向藍海綱要計劃」、「黑潮與紊流交換實驗計劃」及「西菲律賓海海牀運動觀測計劃」,由國立臺灣大學等六校組成研究團隊,攜回重要觀測數據。
國科會副主委林敏聰表示,新海研一號爲臺灣自造研究船,2020年7月啓用,由臺大營運管理,國際航程不僅要符合各項國際規範,對於船隻本身續航及物資量能各方面也是考驗,日前在臺大和船員、研究團隊的努力下完成首次國際遠航。
國科會表示,新海研一號本次科學航次任務參與研究團隊由臺灣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臺師大及臺灣海洋大學等六校、七個系所的師生和技術員組成,任務包含協助國內大氣研究團隊施放探空氣球,並透過大氣科儀設備進行全程空氣品質監測、降雨紀錄及雲層資訊;進行中尺度渦旋、黑潮、北赤道洋流的觀測;回程則進行地球物理探測儀器回收及重力、水深的探測。
國科會也進一步說明,此航次所蒐集的各項資料將有助於瞭解西北太平洋大氣環境、海洋中尺度渦旋及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改善大尺度海洋預報模式的模擬結果;透過西菲律賓海盆地海牀變形量、水深、重力和底質剖面等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海牀地震運動和海嘯間的能量傳達物理機制。
國科會也說,除了擴大到地球物理探索菲律賓海牀垂直運動,增加對板塊互動的瞭解外,並可持續提升海洋數值模擬及氣候變遷耦合模式模擬精準度,協助預測全球暖化趨勢及海洋藍碳的分佈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