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深山大窩凼裡守護“中國天眼”
來源:工人日報
2月3日,正月初六,立春節氣,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的克度鎮還沉浸在年味中。在小鎮十公里之外的大窩凼,卻是另一番景象,那裡是“中國天眼”的所在地,科技工作者們正一如既往地堅守在崗位一線。
“在這個崗位上,我基本都是兩個星期才能回一次家。”上午8點,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FAST運行發展中心數據中心組工作的王興義對記者說。
“90後”貴州小夥王興義在“中國天眼”工作了8年。2017年,王興義從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畢業後就加入了FAST團隊,“當時對‘天眼’也沒有特別清晰的概念,就想着可以回家工作,能夠參與家鄉的建設,見證它的發展。”
滿懷憧憬的王興義對“中國天眼”的所在地平塘縣克度鎮更是一無所知。第一次從貴陽坐班車到鎮上,王興義在車上足足睡了3個多小時。“感覺特別偏僻,當時心裡就想怎麼選了這麼個苦地方呢。”說到這裡,王興義有些不好意思摸了摸腦袋。
如今,王興義是數據中心的青年骨幹運維工程師,主要負責設備維護和保養,數據的存儲、傳輸和管理。“中國天眼”向外觀測24小時不停歇,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和存儲量極大,因爲傳輸帶寬限制,數據無法實現異地傳輸,所以天文學家們大都選擇在FAST數據中心集羣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天眼’運行一天平均會產生約40TB數據,高峰期會有100多TB。比如市面上常見的就是200GB的光盤,大概一天的數據能抵兩百張光盤,把這些數據整理歸檔,是我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王興義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在電腦前處理相關數據。
每天,這些來自外太空的遙遠並且神秘的數據就像流沙一樣慢慢填充了王興義的工作和生活。時針指向上午10點,王興義習慣性地從電腦椅上彈了起來,“走,我得去一趟機房,看看數據中心有問題沒有,這是我每天的日常任務。”說完,他就帶着記者一路小跑,來到樓下的機房。在這一間密閉的房間內,數百臺超級計算機指示燈閃爍不停,正在加足馬力運算,電腦後方的風扇嗡嗡作響。
“機房的恆定環境最重要,比如溫度或者是溼度,如果哪裡出現異常,系統會自動報警,我就需要抓緊排除故障,保障‘天眼’傳回來的數據能夠順利儲存。”王興義在機房裡來回巡邏了兩遍,確認每一臺機器運行正常,才放心地關好門,前往下一個數據機房巡檢。
“我們團隊有7個人,FAST裡有近500臺像大腦一樣的服務器及網絡設備,運行維護是我們團隊具體負責的。儘管機器越來越智能,巡檢員還得是最後一道‘保險絲’。”只要上班,王興義都要雷打不動分3次巡檢完所有機房,而這樣的巡檢日子,他已經走過了1600多天。
在偏僻的大山裡守着一堆外太空數據,平常也很少能和外人交流,王興義有時會約上“90後”同事趙永佳一起在職工活動室裡打打檯球,這成爲兩個年輕人爲數不多的業餘愛好。趙永佳是“中國天眼”結構組的一名結構工程師,主要負責日常維護以及總控室控制崗位值班,監測各個系統的數據和運行狀態。
走進FAST綜合區總控室,眼前的各種大屏時時更新着各種數據,令記者應接不暇。趙永佳的工位就在左側的電腦屏後。他的工作看似單調,卻至關重要。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而趙永佳的職責是確保這一重大的科學設施在觀測時間內能夠穩定運行,任何微小的異常都可能對觀察數據產生影響。
“這裡常駐的大概有80人,從硬件軟件到一些科學處理、電氣方面都有相關的專業人員。我們實行24小時觀測三班倒,春節也跟平時一樣,都是按照正常的值班來進行。”即將上完夜班的趙永佳說道。
平時,趙永佳的工作並不複雜,但在異常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要緊急應對數千個數據的特殊情況,這使得他在崗位上要隨時保持高度敏感狀態。“我的工作通常從清晨的交接班開始,上一個同事會向我交接工作中是否出現問題,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指標和特殊觀測注意事項。”這就是趙永佳的工作慣例。此刻,他依然端正地坐在電腦屏幕前,仔細觀察並監控反射面、饋源艙等關鍵部位的狀態。
“如果出現了任何異常,警報聲會立刻響起。”趙永佳說。異常情況通常是在設備的某些部件出現超負荷時觸發。例如,有時索驅動系統上的某根鋼索拉力會突然升高,超過設定極限索力繼而導致觀測中斷。在這種情況下,若是遠程操作無法解決問題,他就必須前往現場,進行設備檢查和維修。
趙永佳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控制室,但對FAST的每一個細節都瞭如指掌。從最初的調試到如今的穩定運行,他見證了FAST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項目發展成全世界領先的大射電望遠鏡。“這裡的工作很單一,但我覺得它特別有意義。”趙永佳說,他依然能夠從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有次我正在食堂吃飯時,電視里正在播放關於FAST的新聞,報道我們發現的新成果,那一刻真的讓我感到無比驕傲。”趙永佳笑着說,對於他們團隊來說,守護好“中國天眼”是忠實使命和職責,他們會像愛護生命一樣去守護“中國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