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不只有品茗 貓空轉型觀光茶園
許多茶莊開放讓民衆體驗採茶,有不同的休閒樂趣,把茶的文化發揚下去。(摘自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臉書粉絲專頁)
「鴻智茶場」位於貓空山腰,由第三代張恩沛(右)接手並改建成友善茶園。(張恩沛提供/遊念育臺北傳真)
動員令
文山區木柵的「貓空」可說是臺北市的後花園,有着特別的壺穴地形,而之所以取名爲「貓空」也是壺穴的臺語發音,在貓空地區最大的特色就是鐵觀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而隨着時代演變,許多茶園也逐漸轉型爲觀光茶園,茶產業更是代代相傳。
貓空是臺灣最早種茶的地區,1980年代當時貓空也是最多觀光客朝聖的地方,一臺臺遊覽車排列在茶園門口,爲了就是要買到好喝的茶,隨着時代的變遷,貓空也開始轉變成生活體驗的茶園,不再只是品茶。
臺北市貓空休閒產業社區發展協會,今年榮獲「第九屆臺灣景觀大獎」社區營造地方創生類獎項肯定,讓青農返家與老青共同投入社區事務,並配合市府資源,讓茶山速食消費得以翻轉,打造貓空邁向「淨」的環境、「靜」的生活、「勁」化的茶產業。
將貓空打造成休閒產業社區發展協會,除了產發局和青農的努力外,指南里長張佳南也跨界整合資源,而要將貓空轉型爲休閒農業特定區,其實也歷經困難重重,像是許多土地的問題就是要經過溝通。
此外,貓空茶產業雖已有百年曆史,早期茶產業推廣與現在大有不同,張佳南說,過去大家都開車上山,但有了纜車後,許多地方都畫了紅線,少了很多觀光客,現在開始提倡搭乘交通運輸,讓遊客重新進入貓空,而近年也有三貓計劃,並結合周邊的景觀有一連串的活動。
北市產發局指出,貓空也有茶推廣中心,設有茶葉展示室、茶藝活動中心、視聽教室,透過導覽解說的方式,讓遊客瞭解木柵鐵觀音茶的製造過程,並介紹臺灣特色茶分佈,對於想認識茶葉的人來說,是個好去處。
張佳南表示,近幾十年來,茶園的店家也隨着時代演變慢慢轉型,除了傳統的品茶之外,更讓觀光客有一系列的體驗活動,透過DIY手做方式,讓遊客能駐足久一點,帶動貓空休閒產業發展,讓遊客到貓空有更深度的旅遊體驗;貓空的年輕茶農們,則是透過改良賦予傳統茶業新生命。
位於貓空山腰的「鴻智茶場」,目前由36歲的第三代張恩沛接手,理科碩士畢業、原本在生物科技產業任職的張恩沛,7年前選擇離開原本的工作,接手茶場並改建成友善茶園。他說,當初有感於父親獨自照顧茶園的辛勞,才毅然決然放棄高薪的工作,30歲時離職返鄉開始學習製茶,慢慢摸索出獨門秘方,成爲新一代的斜槓青年茶農。
張恩沛表示,爺爺在他大學時過世,當時他其實已萌生想接手製茶的想法,但還在念大學,所以就把書唸完,後來也考上政大研究所,有更多時間待在貓空。幾年後奶奶也過世,他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時候要繼承茶園。
張恩沛說,接手茶園之初也很猶豫,直到遇到了現在的太太,當時她就鼓勵自己去做這件事情,她也成爲接手茶園最後的推手,而決定繼承茶園後,也跟父母溝通了1年。
張恩沛表示,「父母一開始認爲,我應該沒辦法接受制茶的生活,因爲難度高又很辛苦,應該會很容易放棄」,後來經過不斷的經驗累積,四處向前輩學習製茶傳統技術,從長輩說出來的技術,回頭去思考原理,面臨失敗再去請教,慢慢摸索出獨門秘方,找回爺爺爲人稱道的鐵觀音滋味。
張恩沛指出,希望能以友善耕種方式擴大正欉鐵觀音茶樹的栽種面積,並且不斷精進自己的製茶技術,讓阿公的製茶師傅林馥泉老師的精神「正欉繁茂、真工製造」,成爲茶場永續經營所不斷堅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