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八大」防疫關鍵曝!戴好口罩纔是保命符 坐飛機勿靠近走道
▲即使體內出現抗體,專家建議仍應確實戴好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圖/路透社)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臺灣面臨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來襲,加上變種病毒來勢洶洶,也令民衆對於病毒如何傳播更加感到疑惑。就有外媒分析8項防疫關鍵,包括施打疫苗並獲得抗體後是否代表免疫、各種新冠症狀、保持社交距離的理由、戶外活動有無增加染病風險的可能等。
體內出現抗體是否代表能完全免疫?從目前現有的病例來看,抗體至少可在體內存在2至3個月,由於新冠感染者在對抗感染時會產生保護性蛋白,也就是俗稱的抗體,不過令人憂心的是,部分患者仍有機會出現二次染疫的可能,其感染過程較長,在數週或數個月後纔會有傷害。哈佛大學米納博士表示,二度感染是有可能,不過症狀比第一次感染時更爲惡化的機率極低。
新冠肺炎主要症狀爲何?新冠肺炎一開始主要是呼吸道疾病,除了部分無症狀感染者,一般人會開始出現發燒、發冷、疲倦、咳嗽等症狀,若演變至重症,則會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羣、甚至肺炎等症狀,需要爲患者提供氧氣。
然而在臨牀上,已經發現感染新冠肺炎後的更多症狀。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於2021年4月將喉嚨痛、發燒與發冷、肌肉痠痛列入早期症狀清單,且患者還可能出現胃腸道不適、噁心、腹瀉、甚至嗅覺與味覺靈敏度大幅下降,而部分年輕人則會出現手指、腳趾長出紅色與紫色病變,同時伴隨疼痛感。
何以證明保持社交距離能幫助防疫?由於冠狀病毒多靠口鼻飛沫傳染,飛沫在人類打噴嚏時最遠更可飛濺6英呎(182.8公分),也因此美國CDC建議每個人的距離應至少保持6英呎,且即使保持最佳的社交安全距離,仍須如時配戴口罩,且應避免待在密閉的室內空間。
戶外染疫風險高低?萊斯特大學病理學家湯博士(Julian W. Tang)認爲,開放的戶外空間可幫助稀釋病毒量,減少人們吸入病毒的可能,且病毒會被飛沫吹散、甚至被陽光殺死,但切忌仍應佩戴好口罩、保持一定社交距離,做好防疫基本功。
是否有可能出現「無症狀」感染?
的確有證據顯示可能出現「無症狀」感染!《自然醫學》2020年4月所刊出的文獻指出,冠狀病毒症狀發作前2天最具有傳染性,且44%新增病例是被無症狀確診者感染。世衛組織專家曾經表示,無症狀確診者其實非常罕見;不過如今該種說法已被徹底拋棄。
新冠病毒是否易藏於衣服或毛髮中?可能會、亦可能不會,但各位讀者應謹記進家門後的第一件要務就是「洗手」,若如時保持社交距離、配戴口罩,則無須過度擔心。
不同血型是否會對感染新冠肺炎後的結果造成影響?歐洲科學家在研究中指出,遺傳與新冠病毒引發的疾病之間有很強的統計關聯,從數據上來看,A型血患者在染疫後需要戴上氧氣呼吸器的可能性相較其他血型者大幅增加50%。
搭乘飛機時應該採取何種措施自保?專家建議,在挑選航班座位時,應儘量避免靠近走道,而應選擇靠窗的座位,如此可以大幅減少與潛在染疫者接觸的機會。另外,在完成洗手後,還可以用消毒紙巾或酒精清潔頭枕處、安全帶扣、扶手、遙控器、熒幕、座椅靠背或托盤處等。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