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保持全球競爭力,跨國公司選擇“在中國”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題:保持全球競爭力,跨國公司選擇“在中國”
新華社記者許蘇培
近段時間,某些美國媒體炒作“中國不可投資”“中國投資環境惡化”“外資撤離”,聲稱西方公司感覺在中國市場已經不再有機會。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有沒有機會,跨國企業最有發言權。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等國際餐飲巨頭近年來持續增設中國門店;蘋果公司近日宣佈追加在華投資;GE醫療表示未來3年在華研發投入將再翻一番;中國德國商會1月發佈的報告顯示,超九成受訪德企計劃繼續紮根中國市場,過半德企計劃今後兩年增加在華投資;就在全國兩會開幕前夕,跨國製藥企業阿斯利康宣佈:投資4.75億美元在華新建小分子藥物工廠,上海成爲其第五大全球戰略中心……持續流入的外資表明,中國依然是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某些西方媒體炒作的“中國市場已經不再有機會”並非事實全貌。
隨着中國本土企業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外企在中國面臨的市場競爭自然也在加大,這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過去,中國人力成本相對較低、行業競爭度相對不高,外國企業憑藉技術管理品牌甚至資金成本等比較優勢能夠取得較高投資回報,如今卻要爲此付出更多努力,中外企業公平競爭是大勢所趨。早在十年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就指出,中國早已成爲全球品牌競爭最激烈的戰場,不斷進步的本土企業如今也加入市場競爭的行列,中國消費者也不再僅僅因爲是洋品牌就“買買買”,而更看重品質和服務。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認爲,自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外資企業經歷了二十多年高速發展,目前已進入自我審視、重新佈局的階段。
實際上,如今的中國市場,規模更加龐大,市場結構和形態更加優化,市場規則和制度體系更加完備,投資機遇更加豐富。上海美國商會會長鄭藝表示,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具競爭力和創造力的市場,美資企業在參與中國市場的同時也能學到很多,如果美資企業想維持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那就必須要“在中國”。德國工商大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馬銘博說,德國企業普遍看好中國投資環境,認爲“最大的風險是因不在中國發展而失去全球競爭力”。“在過去30年裡,中國企業向德國企業學到很多東西;而現在是德國企業向中國夥伴學習的時候了。中德兩國可以開展更多合作互鑑。”
可口可樂前老闆郭思達曾戲言,1981年4月15日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日子之一”,那是這家公司在新中國首條瓶裝生產線投產的日子。過去40多年來,跨國企業蜂擁而至,成爲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參與者和獲益者。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同樣需要中國。日前,中國國務院印發《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人們從這個方案中可以看到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的意願和行動。只要投資者不爲“脫鉤斷鏈”論調所惑,致力於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的中國給世界帶來的一定是機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