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創新技術論壇暨第十二屆汽車與環境系列論壇圓滿落幕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3月11日報道
順勢而爲,乘勢而上。
近些年來,得益於堅持不懈地推動科技創新以及構建完整產業和供應鏈,中國汽車市場再創輝煌。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突破3000萬輛,連續15年穩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9年全球第一,汽車出口持續增長。不難看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實現了快速增長,成爲中國汽車產業頗爲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此背景下,3月10日,由蓋世汽車主辦,本站傳媒協辦的“乘勢而上”新能源汽車創新技術論壇暨第十二屆汽車與環境系列論壇正式在北京開幕,多位行業專家出席探討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的成功經驗與發展趨勢。
衆所周知,迅猛發展的新能源汽車不僅爲汽車產業描繪嶄新藍圖,也爲用戶出行帶來全新體驗。因此,中國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購買意願已經連續六年持續上升,2023年已達33%,相較於2022年增長6%。這種來自消費者的認可也提振了汽車行業對技術革新的熱情。各車企持續拓展純電、混合動力、低碳燃料技術等新能源動力發展路徑。
領導致辭
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950萬輛,滲透率達31.6%,出口120萬輛。“經過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中國已經發展成爲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如是說到。他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300萬輛,滲透率超過40%。出口將達到180萬輛,佔整車出口比例30%。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秘書長師建華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和國家發展中的地位逐年提升。從全球看,中國已經成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風向標”。從中國看,新能源汽車將成爲拉動經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他還強調了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成熟度越來越高,品質與成本優勢已經顯現出來,電池、芯片、操作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實現突破。
而技術多元化爲市場主體提供了多個可能,隨着混動技術的變現,系統效率持續優化。混動專用發動機熱效率不斷優化,量產混動發動機熱效率普遍大於43%,新一代發動機熱效率有望接近47%。混動技術已成爲車企關注和創新的重點,平臺化產品投放加速成爲新能源汽車增長新動能,2024年PHEV(含增程)將貢獻1/3的新能源汽車銷量。
主辦方致辭
蓋世汽車CEO周曉鶯向與會人士介紹了汽車與環境論壇的背景。
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中國汽車行業“內卷”嚴重,比亞迪率先公開叫板“電比油低”,隨後上汽通用五菱宣佈“跟上,一起卷!”北京現代也發起反擊,強調“油‘比’電強”。
蓋世汽車CEO周曉鶯
在“捲成本、卷價格”的情況下,周曉鶯着重強調了“今年特別要警惕汽車產業的‘拼多多化’”,將產品做到極致的性價比,但是它犧牲的是多樣性。
“如果我們的汽車工業呈現出一種‘拼多多化’的產業特徵,而且愈演愈烈的話,其實對我們整個行業、對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不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反而應該通過更多的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各種模式的創新,讓多樣性在這個行業裡得到更好的發揮。”
在她看來,中國汽車產業不應該只追求“發展快、發展好”,更應該追求“更可持續的、健康的、良性的發展”,這纔是企業更好的擔當。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趨勢
國家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徐長明從政策、產業競爭、消費者的角度判斷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包括滲透率的發展路徑、新能源內部的關係。
徐長明判斷,未來3-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會有比較快的發展,滲透率也會繼續提高。從政策端來看,目前國家提供了許多稅費方面的政策優惠,如車購稅、BEV消費稅、養路費和車船稅。從消費端來講,消費者更明確地意識到新能源汽車是國家倡導的大趨勢。
從市場端來看,電動汽車的競爭力將較油車進一步提升。其中,從價格力來看,PHEV價格已經低於HEV,跟油車同價或略低於油車,但NEV龍頭企業具有繼續降價的能力,而且電動汽車的價格降幅比油車要快。從產品力和消費者偏好來看,電動汽車產品性能進步的程度比油車要快,NEV使用場景越來越豐富,而主動選擇NEV的消費者數量也在快速增長。
國家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徐長明
從消費者利益最大化和消費者使用便利化的角度來講,燃油車和電動車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還會是並存的關係。他指出,NEV與油車是競爭關係,共融關係,不是替代關係,NEV與油車各有自己的客戶羣,都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基於此,他認爲2023年有發動機的新能源車(即PHEV和增程)內需增長速度和滲透率增幅明顯高於BEV,未來幾年內,這個趨勢大概率會得到延續。PHEV和增程不是短期過渡,而是較長時期與BEV並存。
新能源技術路線再思考—燃油與電動的關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徐向陽在會上拋出了幾個問題:歐美電動化步伐放緩,中國電動化加速進入價格戰淘汰賽,國外放緩,國內加速,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如何發展?電動化大趨勢下,燃油車是否該放棄了?混合動力該如何發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徐向陽
徐教授認爲,能源安全、資源安全、雙碳目標、國際化和國內龐大的市場規模等綜合決定:混動汽車和電動汽車必將也必須長期共存、戰略互補!混動汽車和電動汽車相互競爭,油車仍然不能放棄,發動機技術需持續創新。
各種混動技術路線各有優缺點,混動技術多樣化是發展趨勢,沒有最好的技術路線和產品,只有最適合企業優勢和車型的技術路線。企業針對不同目標客戶羣體和不同產品定位,需要有不同的混動技術路線組合,模塊化、平臺化開發是關鍵。
混合動力變速器技術和產品,國內已實現從跟隨到引領。混動是增量市場,儘管競爭開始日趨激烈,但由於自主產品和市場形成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因此,對混動產品企業而言,市場機會仍然很大,成本和性能競爭是未來競爭的關鍵。
混動構型創新、電機電控電傳關鍵零部件持續優化、基於智能網聯的混動智能能量管理策略是混動動力持續發展競爭的關鍵。電動和低碳化背景下,混動長期看好,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混合動力-駕乘體驗最優解?
車評人吳佩分享了一個話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喜歡什麼樣的混動?
他認爲,中國消費者用錢包選出了自己的混動——“中國的混合動力最終走向了串並聯,在串並聯裡面有90%歸攏到了P1+P3的這條路線”。
車評人吳佩
他表示,目前來看,P1+P3的混動構型被賦予了新時代的任務,作爲一些重載、輕載車輛最合理的、低成本的、具備駕駛平順性和電感性的解決方案。P1+P3並不是窮途末路,其潛力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
他還認爲,“我覺得P1+P3拯救了中國,在變速箱做的非常糟糕的狀態下,突然把整個中國的汽車工業一次次拯救了回來,這條道路走到今天,我覺得這個混動技術需要繼續精進,精進出一整套我們認爲的第四代P1+P3整個串並聯系統。”
新能源汽車發展與長安汽車實踐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張曉宇從行業研判和長安實踐兩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新能源汽車加速發展毋庸置疑,但新能源主導地位拐點加快到來,預計將實現“雙50%”的局面——自主品牌銷量佔比突破50%;預判2025年新能源滲透率將首次超過50%。
其中,xEV(插混/增程)可覆蓋全場景用戶需求,淨值使用成本更優,成爲最重要增量來源,後發者商業成功的着力點。不過,他也指出,xEV未來三年進入“黃金增長期”,但長期看BEV或仍將佔據主體,隨着成本下降、充電樁和快充技術的發展,BEV替代混動車型的進程將加快。
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張曉宇
張曉宇還強調,“沒有最好的動力,只有最適合的動力。動力類型不應成爲用戶選擇的制約因素,選擇權應交還用戶,最大限度滿足市場需求。”鑑於用車習慣與購車訴求影響決策,疊加政策法規、地域發展、能源結構等因素,大概率形成多動力類型長期共存的格局。
因此,面向中國及國際多元化的市場和用戶需求,長安堅持多動力路線並行的動力總成佈局策略,爲用戶提供全場景最優駕乘方案。
長安具備”系統定義-方案設計-部件集成”全棧設計研發能力,任何構型都能做到行業最佳。
長安汽車率先推出了“藍鯨動力”,在“動力江湖”獲得了領導者地位。國內各品牌在“藍鯨動力”之後陸續推出各自的動力品牌,而“藍鯨動力”即將迭代。“新藍鯨動力”致力於爲用戶提供全場景用車方案的最優解。
好的發動機及系統級定義是做好混動的前提和基礎。長安汽車先後已有9款發動機(混合動力系統)獲得“中國心”年度十佳發動機(及混動系統)殊榮,2024年即將推出最新一代HE混動專用發動機,全面支撐長安高效混動平臺打造。
高端對話:混動時代-百花齊放與剩者爲王
在蓋世汽車CEO周曉鶯主持的高端對話環節,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張曉宇、華澗新能源聯合創始人、國際汽車工程學會會士辛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徐向陽、天津大學教授、內燃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副主任姚春德、本站傳媒副總編輯張齊聚焦“混動時代-百花齊放與剩者爲王”主題,進行了交流和碰撞。
在會上,嘉賓們就“中國式的混合動力技術是新能源汽車的最優解嗎”展開了談論。
辛軍認爲,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在過去研發出來的串並聯混動系統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在汽車向電動化轉型的過程中,不會只有燃油車或者純電動汽車,肯定是多元化,中國式的串並聯混動系統剛好有一定的產品帶寬,能夠涵蓋HEV、PHEV和增程,這樣對整車廠來說能夠大幅降低產品規劃的挑戰,在某種意義上也能夠提高汽車產品的規模效應,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也是非常有競爭優勢的產品。
徐向陽則認爲,混動或者PHEV應該說是一個最優解,而且是一個高速增長的市場。“我覺得可能到2030年前後,我個人的觀點是BEV和PHEV在市場上的佔比應該基本上是平衡的關係。PHEV要高速增長才能補上去,既然市場比較大,企業賺錢的機會比較多,對企業來講就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
但姚春德則表示,“我個人覺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他補充道,“混合動力技術給了中國登上汽車舞臺非常好的機會,我們以前都是跟隨,從2002年我們國家的汽車產業出現井噴式的發展之後,我們一直是跟隨的,不管是發動機還是整車,我們都是靠合資或者引進人家的技術,我們沒有自己的東西,但是混合動力現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表現舞臺。”
作爲媒體人的代表,張齊指出,“中國式混動,其實我覺得它不是指某種具體的技術路線,因爲本身也是百花齊放,更是現代國內廣義的PHEV,就是百花齊放,讓大家走向創新,降低成本,給消費者更好的競爭態勢。”
除了“中國式的混合動力技術是新能源汽車的最優解嗎”,行業專家們還在高端對話這一環節還討論了更多話題,如“中國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發動機在混合動力技術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和“發動機未來的升級和發展方向”,並且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