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關稅戰未做絕 中歐仍尋妥協方案

隨着中國電動車產業鏈飛速發展,中國傳統車企轉型和「造車新勢力」形成嚴重的「內卷」現象,使中國車市競爭愈加激烈,引發激烈價格戰,衝擊製造商。業者爲此積極出海,並以利潤和對綠能接受度更高的歐洲市場爲主要出口目的地之一。

根據歐盟執委會統計,在歐盟市場註冊上牌的中國電動車比例自2020年的3.5%,猛增至2024年第二季的27.2%。聯合國數據也顯示,2023年中國出口電動車150萬輛,其中近三分之一流向歐洲。這讓法新社形容,中國如今在電動車領域被視爲領跑者。

對歐洲來說,中國是重要貿易伙伴,同時是汽車市場和重要生產基地,以這次反對關稅聲浪最大的德國爲例,2023年德國車企有三分之一銷售額來自中國。此外,歐盟成員國的一大擔憂是中國可能祭出的報復措施,此前,中國已向歐洲豬肉和白蘭地發起反傾銷調查,並對乳製品發起反補貼調查。

當前中歐貿易摩擦推升緊張氛圍,但雙邊仍釋出對話意願。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9月訪問歐洲,同意開啓避免貿易摩擦升級的價格承諾磋商,之後短短14天內,中歐技術團隊共進行六輪密集的技術磋商,展現開放合作的態度和最大限度的靈活性。

Politico引述歐盟官員透露,歐盟執委會將在10月底前公佈關稅條文並自11月生效,爲談判達成解決方案保留時間,包括爲中國電動車設定最低保證價格,以抵消國家政策對電動車製造商補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