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漲電價帶動的預期心理有多可怕?
電價調漲在即,電對物價的帶動力量有多大?圖/本報資料照片
電價調漲在即,電對物價的帶動力量有多大?廣受各界關注,這可以分兩面來探討,一是從產業關聯來觀察其影響的規模,二是從歷史資料來研判其可能帶來的預期心理。央行總裁楊金龍昨日表示他比較擔心的是預期心理。
事實上,調漲電價的預期心理之所以令人擔心,正因爲它的產業關聯效果較大,依照2016年產業關聯表(63部門國內關聯程度),電力的向前關聯繫數名列前矛,達2.88,高於石油煤製品、陸上運輸、金融服務、電信等多數產業,這意味着當每個行業都生產10,000元的產值,所需購買的電就高達28,800元,向前關聯繫數大,代表各業對其依賴深,當電價調高,其推升總體生產成本也大。
近日各界經常提到電費調漲一成會推升通膨率0.12個百分點,這只是對家庭部門的直接影響,並未考慮產業關聯效果,如果考慮產業關聯效果,業者由於電力成本提高是否會轉嫁給消費者?而使得通膨上揚一發不可收拾?其所牽涉的除了市場競爭是否充份,再來就是預期心理,而這也是最不可測的變數。
1979~1981年二次石油危機之所以在全球釀成停滯性通膨,關鍵正在預期心理,以臺灣而言,從1979年8月到1981年2月,不到兩年電費調漲了四次,當年的情勢危急,調漲也是迫於無奈,然而這也形成了嚴重的預期心理,以致通膨如脫繮野馬,1979年尚未宣佈電費調漲前,通膨率仍不到10%,隨着政府宣佈調漲,年底通膨率已達12%,次年元月電費再度調漲,通膨率一躍而至17%,10月電價又漲,年底通膨率已達23%,1981年2月電價第四度調漲,在兩年的高基數下,這一年通膨率仍高達16%,雖然政府隨後推動「新勤儉運動」來緩和需求,但由於預期心理仍在,通膨率始終居高不下,直到1982年才漸趨緩和。
綜觀經濟史,通膨壓力與通膨經常只在一線之間,那條楚河漢界就是「恐慌」,而恐慌正來自於預期心理,當預期心理擴散,通膨壓力須臾即化爲通膨怪獸,衝擊經濟成長,改變所得分配,對社會產生嚴重的破壞作用。在電價即將調升的此刻,政府除了從預算財務面考量,預期心理的防範也萬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