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需洗腎患者「選用腹膜透析」有優勢!居家透析模式讓生活不只洗腎這件事

▲《ETtoday雲端保健室》此次請到林口長庚副教授顏介立醫師、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分析現行的洗腎模式,並向民衆傳達正確的預防與治療觀念!(圖/擷取自《ETtoday雲端保健室》影片,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國人普遍「聞洗腎色變」,儘管對於慢性腎衰竭患者來說,洗腎是重要且必要的治療方式,透過一般常見的「血液透析」可以有效以機器排除體內毒素,以維持患者的生命功能,但由於傳統洗腎往往需要前往特定診療室,一週平均得要跑3次、一次療程又得花上4小時,讓患者幾乎難以掌握自己的時間,更遑論還能正常上班上課。然而本週的《ETtoday雲端保健室》特別請到林口長庚副教授顏介立醫師、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介紹目前可以自行在家操作並且納入健保給付的「腹膜透析」,同時也要向民衆傳達知識,保持正確的預防與治療觀念,讓大家從此不再懼怕「洗腎」!

▲《ETtoday雲端保健室》「俗稱洗腎的透析治療,竟能居家DIY?」精華片段。(影/ETtoday雲端保健室)

你的家族或生活周遭正好就有需要長期洗腎的患者嗎?洪素卿表示,根據最新統計,全臺灣將近9萬的人需要定期洗腎,「過去我採訪過的醫師曾說,洗腎的『上游』以糖尿病爲大宗,控制不住以後就開始有腎病變,接着腎臟功能愈來愈差,最終成爲慢性腎臟病患者需接受定期『洗腎』,所以在臺灣造成洗腎的最大原因即是糖尿病。」除此之外,像是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比平常人高出1.5倍。而且別以爲洗腎是最後一步,事實上慢性腎臟病患者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

坊間常說「腎臟是沉默的器官」,當發現有異狀時往往已經養出病症。不過顏介立醫師更認爲,「腎臟是一個沉默的受害者,因爲很多時候都是全身性的疾病去傷害到我們的腎臟。例如糖尿病如果沒有控制好,造成洗腎的機率大概可以佔到4成到5成左右。」顏介立醫師也發現臺灣人很愛吃各種消炎止痛藥或是來路不明的營養保健品,「腎臟主要的功能是排毒,亂吃藥無非是讓腎臟的工作負擔變重,更容易加速腎功能惡化!」此外,臨牀上也不時有患者常有反覆的腎結石或是發炎感染,長久下去即使復發後治癒,也都可能漸漸讓腎功能衰退惡化。

至於要怎麼在早期就把腎臟病揪出來?顏介立醫師分享腎臟醫學會提供的五大指標「泡、水、高、貧、倦」。

泡:「泡泡尿」,也就是所謂的蛋白尿。有些腎臟病在早期,可以從日常小便中觀察到很多泡沫,如果是因爲尿液流速快或較強所產生泡沫,通常10~30秒間就會消失,如果持續數分鐘不消失,就極有可能是因爲腎臟功能出問題,導致尿液中有過量蛋白質。

水:「水腫」,一旦形成腎臟病,體內調節、排除水份或鹽份的能力變差,就容易讓水份堆積在體內,又因爲地心引力的關係,又會堆積在腳部,所以可以按壓小腿前側的皮膚,如果壓下去形成凹陷又無法及時彈回來,就建議到腎臟科做進一步檢查。

高:「高血壓」,高血壓值得大家關切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如果持續高血壓沒有得到控制,就會造成腎功能惡化。二是本來血壓都正常,但一旦忽然高起來,也要考慮是否有腎臟病的可能。

貧:「貧血」,腎臟會製造紅血球生成素來維持造血功能,然而隨着腎功能惡化,腎臟無法制造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就會引發貧血。所以如果本來一次可以爬三層樓都不喘,現在爬一層樓就累到不行,就要小心也許不是老化,而且腎臟病引起的貧血。

倦:「疲倦」,雖然引起疲倦的因素很多,包括器官功能失常也是其一,當已知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病症,又突然感到很疲倦、整天都提不起精神,就要小心是不是腎功能正持續惡化中。

雖然醫師都會盡全力不讓患者走入洗腎環節,但臨牀上仍會遇上需要立即洗腎的狀況,顏介立醫師表示醫師們有個觀察口訣「酸水毒鉀」,然而總歸症狀就是開始變喘,就算躺下也覺得氣喘不止,有些患者也可能會覺得疲倦、全身搔癢,甚至食慾下降、容易噁心嘔吐,另外當突然開始出現心律不整的症狀,也都是腎臟病的警訊。

然而如果仍然走到腎臟衰竭這一步,「洗腎」仍然是可以積極面對的療程,而非末路。顏介立醫師也在節目中解說不同的「洗腎」方式,簡單來說目前主流且爲大家熟悉的洗腎方式是「血液透析」,以及較少人知道的「腹膜透析」,而治療方式,是在患者腹腔內側植入一根導管,透過機器與透析液的配合,就能利用人體腹膜豐富的微血管,排除毒素以及過多的鹽分、酸鈉、鉀離子。「早期的腹膜透析雖然可以在家做,但一天大概需要做到3至4次,目前最新的『居家自動化腹膜透析』,則可以利用患者晚上的睡覺時間進行腹膜透析。機器甚至還可以連上雲端,將透析出的數據傳至醫療端,讓護理師和主治醫師可以透過數據瞭解並監控病患目前的狀況,患者不用出門,一樣能得到相同的關照與醫療品質!」

另外,大家比較熟悉的「血液透析」,則主要是以人工瘻管搭配兩支針頭的形式,將身體的血液抽到人工腎臟並通過內部的人造半透膜,排除血液中多餘的廢物與水份,再透過機器把洗好的血液從另一支針頭輸回患者體內。不過「血液透析」除了耗時,「對於血壓不穩定或容易心律不整的患者來說,可能透析做完以後,很容易會有掉血壓或心律不整的問題。」洪素卿也曾聽聞有患者自行騎車出門洗腎,但回家因爲血透容易造成血壓的不穩定,在半路上就因爲低血壓暈倒的案例。

所謂的透析存活率,腹膜透析相對血液透析表現上是比較高,民國111年透析時間小於一年的患者,血液透析死亡率爲每100人裡有2.69人死亡;腹膜透析死亡率爲每100人裡有1.11死亡。而透析時間超過一年的患者,血液透析死亡率爲每100人裡有3.04人死亡;腹膜透析死亡率:爲每100人裡有1.81死亡。顏介立醫師表示,在臨牀上的經驗腹膜透析的存活率稍微優於血液透析,尤其在心血管疾病這羣高風險者,在腹膜透析上就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另外,顏介立醫師與洪素卿補充說道,最新的「居家自動化腹膜透析」已經優化了許多流程,並有許多教學影片可讓病患、看護或家人學習,政府更將「居家自動化腹膜透析」納入健保,鼓勵患者如果想要擁有更靈活的時間分配,或是想要保有正常生活甚至出國旅行的生活品質,不妨將「居家自動化腹膜透析」列入考量。顏介立醫師表示,曾有患者因爲愛旅行,不想被綁在醫療院所,選擇「居家自動化腹膜透析」,即便到國外旅行,也可以繼續療程,不會被打斷。

最後顏介立醫師也提醒民衆,選擇居家自動化腹膜透析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希望能讓患者回歸社區,不讓他們重回被「血液透析」卡一整天的時間在醫院或透析室。「所以可以鼓勵選擇居家自動化腹膜透析的家人,多參與社區活動或與家人多互動,維持原本的生活節奏,而不是因爲病情而整天躺在牀上不出門,如此,也纔不會因爲腎衰竭而更快走向失智或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