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粵商丨一場三方“合謀”的振興計劃:鄉村“搭臺”、騰訊“開課”、青年“迴流”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實習生孔淑婧 廣州報道

吳鳴明在2024年5月來到了江門恩平的昌梅村,就任“鄉村CEO”,在這個空心村中,一手策劃了“旅遊+研學”等項目,爲村集體帶來了近35萬元的收入;“回村”更早的樑偉釗則在新會種田、建廠,打響了當地柑普茶的名號……

年輕的人才重返鄉村,將新理念與新勢能重新注入回去,成爲點燃鄉村振興“火種” 。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披露的數據,15—39歲的年輕人常住在鄉村的比例低於30%,鄉村人才嚴重外流。而吳鳴明、樑偉釗等人在此背景下“迴流”鄉村,至少意味着,村鎮地區依然有着活力迴歸的潛能,且這種迴歸是由市場驅導的、自發的流動。而在這兩位返鄉青年的身後,都有着騰訊公司等多方力量的身影。

近年來,針對“以農民爲主體的鄉村經營”的關鍵痛點,在“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騰訊助力、社會共創”的原則下,以鄉村CEO的創新培養爲切入口,騰訊方面探索總結出“機制+人才+數字化”的內生型共富鄉村系統化解決方案。

“在漫長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農村的人才逐步顯現出了全面短缺,這是鄉村發展的主要困擾之一。”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簡稱“騰訊SSV”)爲村發展實驗室共富鄉村項目負責人陳晶晶認爲,在“走出農門,躍上龍門”的話語背景下,人才迴流多是由政府驅動的,而鄉村處於被動接受的位置,“而現在,我們期望探索新的人才下鄉機制,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

一場“迴流”計劃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而這種不均衡的表現之一,就是人才稀缺。2022年12月,廣東開始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人才入縣下鄉”也成爲其中的重點。

如此背景下,三方開始了一場“合謀”的振興計劃。2023年,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與中國農大、騰訊公司一道,發起了廣東“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爲下鄉青年提供系統性培訓和創業項目孵化支持。

青年興鄉培育計劃因地制宜地探索着適合廣東特點的解決化方案。一方面,計劃面向羣體從已投身鄉村的青年,擴展到了更廣泛的青年羣體。另一方面,培養模式呈現出了梯度性,針對百名興鄉典型、千名興鄉創客、萬名興鄉火種分別設置了不同的培養體系。

具體來看,萬名興鄉火種以線上學習爲主,囊括鄉村振興政策、經營原理等十門必修課程;千名興鄉創客進一步融合了實地考察、主題沙龍、結業答辯等;百名興鄉典型則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符合條件的青年還可以爭取到創業資助。

從實際來看,項目已經帶來了不錯的成效。一方面,青年人才直接給鄉村經濟帶來了新思路、新業態和新活力。例如,樑偉釗的柑茶與陳皮生意每年能帶動新會雙水鎮橋美村委會農村婦女就業約100人次,充分利用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吳鳴明則通過鄉村旅遊策劃盤活了村內的集體項目,直接帶動村集體增收。

另一方面,這些人才還能引發“連鎖反應”,帶動更多青年返鄉興業。樑偉釗便同當地的職校達成了合作,共同探索電商人才的培養。其本人被該校聘任爲“企業導師”,公司也成爲職校學生的實習基地。

事實上,這並非騰訊SSV第一次以鄉村經營性人才培訓爲抓手,參與到鄉村振興之中。從2021年起,騰訊SSV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持續發起鄉村CEO計劃,旨在通過系統的培訓課程,培養一批有現代管理理念、創新思維和領導能力的鄉村經營性人才。

“鄉村振興總體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人才培養方面沒有太多現成經驗,需要從零開始摸索。”項目實施後,陳晶晶很驚喜地發現,已經在鄉村工作的青年,在獲得系統幫助後,有了更好的發展;一些城市青年在培訓後也真的走進了鄉村,發揮專長。她透露,2025年,這項培育計劃還將繼續推進。

數字化能力支撐

新“人才下鄉”,新在哪裡?

在樑偉釗看來,新農人和老一輩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在種植技術上偏向數字化、科學管理,如藉助傳感器實時採集果園數據並針對性處置,而後者更倚重經驗主義;此外,新農人更擅長藉助數字化工具,打開農產品銷售渠道。

就這一層面而言,數字化能力已成爲返鄉青年人才的最突出標誌。

爲了把新會柑普茶的招牌打出去,樑偉釗早在2019年就留意到了短視頻風口,“我是農學專業出身,在視頻製作方面完全是‘門外漢’。”於是,他從零開始去網上學習,再跟表弟一點點摸索,沒想到很快就火了一條視頻,播放量達到400多萬次。他很激動,“這意味着,我們的產品至少展現在了400多萬人面前。”

不久後,樑偉釗繼續“招兵買馬”壯大電商團隊,在江門市區成立了一家電商公司,這支3—5人的小團隊每年能實現約500萬元的業績。

吳鳴明也有着類似的經驗,昌梅村有好山好水,但如何讓這些好風光讓外面的人看到,線上推廣與營銷必不可少,她看中了小紅書、抖音、視頻號等年輕人扎堆的社交平臺,在網絡上爲村莊建立起了全面的宣傳矩陣。

基於鄉村人才的迫切需求,騰訊也將“數字化”放在了培訓計劃的突出位置。

在陳晶晶看來,鄉村需要藉助數字化的手段降低成本、更高效對接市場,而騰訊作爲互聯網公司在這方面本就有優勢,“數字化能力背後是流量能力、變現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市場經營能力……要達到這些能力,需要一系列工具,我們一方面教興鄉青年們如何用好微信小店、視頻號等通用型工具,另一方面也圍繞鄉村運營的實際場景和需求,針對性地定製村莊雲服務小程序”。

從學員反饋來看,培訓課程相當“對胃口”。

樑偉釗認爲,不同平臺客羣差異大、運營邏輯也不盡相同,而騰訊開展的課程提供了很多運營幹貨,非常適合新手。他也將這些技巧教給了電商團隊的年輕成員。

在整套培訓體系中不僅有線上課程,還有實操實訓。2024年10月底,吳鳴明參加了興鄉青年視頻號培養沙龍,學習了腳本創作、分鏡拍攝等技巧。培訓後,她小試牛刀,以昌梅村的無人值守超市爲素材拍攝了一條宣傳視頻,單條視頻播放量高達1.5 萬次,並在隨後收到了多項採購需求。

培養全能型鄉村人才

事實上,數字化僅僅是冰山一角,鄉村振興需要全能、複合型的人才。這一點從幾位返鄉人才的故事中也可以窺見。

樑偉釗先是在新會的雙水鎮成立了柑普茶的加工廠,隨後,爲了確保原材料的品質可控,他又在當地承包了300餘畝的新會柑果園。探索出了“種植—生產—電商直營—人才培養轉化”的經營模式。高峰時期,其工廠的柑普茶產量在50噸以上。

吳鳴明自2024年5月來到昌梅村後,便持續挖掘當地的馮如故事,將之打造爲旅遊賣點,先後探索出了研學、農事體驗、牛欄咖啡館、無人值守超市、美食嘉年華、露營地等多樣化的業態,村莊的市集攤位也已成功租出約10個。

在籌備牛欄咖啡館時,她奔走尋找合作單位。由於啓動資金不充裕,當地最終決定通過以租代購的模式,向有關公司租賃咖啡機、培訓咖啡師,由一位返鄉青年負責運營。自2024年8月試運營以來的半年時間裡,牛欄咖啡爲村集體創收接近42萬元。國慶期間,其日營業額最高可達1萬塊,每天最少能售出300杯咖啡。

從種植、生產,到電商、策劃,農村經濟發展對人才能力提出了全新需求。

“我發現,我有時候需要是一名策劃者,有時候需要是一名運營者,有時候又要去做倉庫員……”吳鳴明也感慨,鄉村CEO這一職業同她既往做過的其他職業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其對複合能力的要求很高。

剛剛上任時,她感到能一起交流分享的人很少,大家都在“摸着石頭過河”,再加上自己對這一行業的瞭解也不多,一時間有些不知所措。不過,在參加廣東“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百人典型班後,找到了一個可以持續學習和獲得幫助的平臺,遇見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對鄉村振興的信心越發充足,她的這種無措感逐步退卻。

騰訊SSV還首次在鄉村經營人才培養中嘗試資金資助,設立專項基金資助優秀項目,首期規模爲1000萬元。並且,騰訊公司和廣東共青團還進一步組織了“創青春”廣東“百千萬工程”興鄉青年創業大賽,並將決賽創新打造成了綜藝節目。

樑偉釗就在決賽中獲得了20萬元的資助。據他透露,這筆資金將用於柑普茶的品牌升級與新會陳皮智能倉儲建設,“新會陳皮在鮮果曬好後,還需要在新會儲存三年以上,未來我們也繼續在這方面拓展業務,爲更多零售客戶提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