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一萬個打盹的理由
▶▶ “困”已經成爲了大學生普遍的一個生活狀態,走進大學,隨處可見“困獸”的遊走。
▶▶ 在很多高校眼中,幾點上牀睡覺,睡幾個小時似乎是學生的私事,一味地拿着“小皮鞭”敦促學生早睡早起也顯得有些強人所難,那麼又如何能保證學生的睡眠質量呢?這似乎是目前很多學校眼前的一個非常大的難題。
本站教育頻道實習生
睡眠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十分珍貴,甚至有些奢侈:考前備戰考試不能睡,熬夜打排位賽衝分不想睡,“失眠黨”睡不着……總之,“困”已經成爲了大學生普遍的一個生活狀態,走進大學,隨處可見“困獸”的遊走。很多高校對於學生的睡眠問題也是煞費苦心,但是即使是定點斷網、熄燈卻還是無法降低學生熬夜的“熱情”。但是在很多高校眼中,幾點上牀睡覺,睡幾個小時似乎是學生的私事,一味地拿着“小皮鞭”敦促學生早睡早起也顯得有些強人所難,那麼又如何能保證學生的睡眠質量呢?這似乎是目前很多學校眼前的一個非常大的難題。
2014年3月,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在課堂公共休息室,圖書館等處酣然大睡的照片在博客網站Tumblr上走紅。學生睡姿各異,引發了很多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偷拍同學的睡相併傳到博文中。
過於繁重的課業壓力是學生熬夜的一個重要因素。以MIT爲例,熬夜一直是MIT的一個傳統“美德”:寫不完的論文,做不完的實驗,一波波的考試以及各種形式的小組作業讓學生疲憊不堪——這種忙碌和壓力更多的來自於學生對於自我發展的追求。誠然,處在這樣一個競爭的環境中,學生只有不斷地推動自己,才能獲得成長。當然除了學業,還有一方面是來自社團等方面的活動,這也佔用了學生很大一部分的時間。
2.“學渣”:不熬夜不行 戀愛、party、打排位
與很多學霸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對比,很多學生熬夜的理由卻是因爲前一天的娛樂活動過多睡得太晚,早上不願意起牀,頻繁的聚會、上網使很多學生的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2013年中國《現代預防醫學》雜誌發佈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認爲自己“睡眠不充分或者很不充分”的學生比例高達29.45%,每天睡眠在6小時以下的學生比例達15.8%。麥可思對2012新生的調查顯示,近兩成的新生遇到生活問題,其中22%是“失眠或生病”。
有的學生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晚睡甚至沒空睡,也有人早早躺下,但是無奈卻只能數羊數到天明。失眠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有可能是因爲自身的身體因素,比如精神緊張、壓力過大等,也有可能是因爲宿舍的問題,目前高校都是集體住宿,每個人的作息時間也都大不相同,有時室友的干擾也是影響睡眠的一個重要因素。
學生的睡眠問題日益嚴重,這也引起很多高校開始關注起大學生睡眠的問題。“大學生起牀協會”、晨跑打卡、早起免費早餐券……各種鼓勵學生早起的方法都被學校拿了出來,但是卻發現“困獸”依舊有增無減。相比中國高校的很多做法,美國高校的一些軟性方式值得人們深思:
亞利桑那大學採用了媒體干預的方法來催促那些因爲各種原因習慣性晚睡的學生早早上牀,學生打開郵件的時候會看到健康中心發來的“SnoozeLetter”(打鼾信)來提醒學生早睡,裡面還貼有睡眠大師提供的常見的睡眠問題的解決方案,校園裡隨處張貼着名爲“上牀睡覺”的各式可愛海報,隨處可見的信息都是爲了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
康奈爾大學在興建新的宿舍樓之前,特地找來了心理專家來爲宿舍裝潢提供一些意見,爲的就是能讓學生能在更加舒適,更加科學的環境裡面睡眠,他開發出一個新的照明系統,這個照明系統要通過特殊設計的牀頭燈工作,亮度足夠學生閱讀,但是照明範圍有限,讓學生能在宿舍中開燈閱讀學習,卻不會影響到舍友的休息。同時幫助學生設定睡眠生物鐘:學生可以設置牀頭檯燈,讓檯燈在15分鐘內逐漸變暗,使人體逐漸進入睡眠準備狀態。
麥卡利斯特學院在這方面可謂是別出一格,爲了彌補學生睡眠的時間,麥卡利斯特學院學校特意爲學生繪製了“打盹地圖”。爲學生列出了所有適合課間小睡的地點,而且分析了每一個地方的優勢和劣勢,哪裡的陽光舒服?哪裡最安靜?哪裡沙發適合小睡?所有小睡地點,一覽無餘。
從美國高校的經驗可以看出,很多硬性措施比如打卡、晨練有時候很難起到實質性的效果,畢竟睡眠習慣是一個人很長時間養成的,早起似乎有些強人所難。除了叫他們早起,中國高校或許能夠採用更多引導學生科學睡眠的軟性措施,從而讓校園“困獸”能夠科學安排作息,從而讓他們可以在第二天有更加飽滿的精力來學習。
(本文主要內容來源於麥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