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提「類地方流行」模式 輕症年輕人打過疫苗關3天就好
精準居家隔離可以65歲的年齡作爲區分,再進一步分成施打疫苗、未施打疫苗者,以及使用抗病毒藥物、未使用抗病毒藥物者。(圖取自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提出「類地方流行」模式。(圖取自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
新冠肺炎疫情走向輕症化,不少國家已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公衛學者指出,目前許多國家都對確診者隔離天數進行調整,面對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轉型期,即「類地方流行」時期,臺灣在未來這4個月內,可依疫苗接種、投藥情形調整輕症者居隔天數。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可隔離3天即可,但若是65歲以上未打疫苗、未使用抗病毒藥物者,則隔離天數應拉長至14天。
臺灣在大流行轉型成地方流行之時,將面臨冬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期 (2022年10~12月以及2023年1~2月)。爲適應這段轉型期間,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提出「類地方流行」模式,以兼顧新冠肺炎、流感疫情,輕症個案居家隔離天數的調整就是其一。
公衛學者林庭瑀指出,研究團隊以施打追加劑、未施打追加劑感染後的病毒量變化進行評估,發現施打追加劑者感染3天后,高達95%病毒量達到極低狀態,未施打者則需等到7天。至於輕症長者, 從輕症變爲中症多會在2~4天后發生,6天前都有可能性,而輕症到重症則約需4天,因此建議縮短施打疫苗年輕族羣的居隔天數,拉長65歲以上長者的居隔天數。
陳秀熙表示,爲達到精準居家隔離,可以65歲的年齡作爲區分,再進一步分成施打疫苗、未施打疫苗者,以及使用抗病毒藥物、未使用抗病毒藥物者;若爲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可隔離3天即可;未施打疫苗者若用藥可隔離5天、未用藥則隔離7天;
至於65歲以上,或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的輕症個案,陳秀熙表示,有施打疫苗且使用抗病毒藥物者,可隔離5天,未用藥則隔離10天;而未施打疫苗的長者及高風險個案,若用藥可隔離7天,未用藥則需拉長隔離天數至14天。
陳秀熙表示,由於高達6成的人都屬於65歲以下、施打疫苗者,若縮短隔離天數至3天,對於醫療等各行各業的人力而言很重要,有助經濟復甦,而長者、高風險族羣拉長隔離天數,也能減少中重症風險。
除調整隔離天數,陳秀熙表示,面對「類地方流行」時期,密切接觸者若有施打雙價次世代疫苗或第4劑者,亦可將「0+7」政策轉爲「0+0」;未施打追加劑者,可從原本的「3+4」轉爲「0+7」。
另一方面,由於50~64歲及65歲以上族羣中症趨勢持續上升,陳秀熙認爲應省思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擴大開放至50~64歲族羣,以免由輕症變成中症,同時也須考慮雙價疫苗全面開放至18歲以上成人,提高社區免疫保護力。口罩方面,則建議解除口罩令(除公共場所、大衆運輸、大型集會場所),鼓勵「口罩自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