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生醫工程設計創業年會登場 臺灣新創量能受矚目

史丹佛大學創新醫材設計中心主任Josh Makower是Biodesign「以終爲始」、爲需求找創新解決之道概念的最初倡議者。(2023亞太生醫工程設計創業年會提供)

臺北醫學大學生醫設計創新中心執行長吳孟晃分享臺灣生醫創新的成果。(2023亞太生醫工程設計創業年會提供)

亞太區指標性創新醫療活動「BME-IDEA APAC 2023亞太生醫工程設計創業年會」,今起連續3天在臺北醫學大學盛大舉辦,來自美、澳、日、星、印、以、義、法、丹麥等十國Biodesign醫療創新核心人物,近35名專家與本土醫療創新生態圈齊聚一堂,以「鏈結亞太生醫創新資源,讓國際看見臺灣生醫新創量能」爲主軸,從全球醫療新創政策與支援的觀點出發,尋找亞太地區實踐創新的新路徑。

此次高峰會聚焦國內外生醫產業趨勢、創新教育成果和ICT產業跨界合作,同時邀請國內多家知名企業與新創團隊分享醫療創新經驗,吸引國內逾400名創業投資、研究機構、ICT及生醫相關專家報名參與本次盛會。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生策會執行長錢宗良、臺北醫學大學前後任校長林建煌校長、吳麥斯校長以及陳瑞傑董事長也出席本次盛會,產官學研界齊力營造醫療創新友善環境。

BME IDEA(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Design and Entrepreneurship Alliance)緣起於美國史丹佛大學,2003年BME IDEA會議首度在舊金山舉辦,迄今聯盟會員橫跨五大洲超過30國、200所大學。臺北醫學大學2021年首度成功爭取與澳洲Biodesign合辦這項亞太區指標性的創新醫療活動,今年「BME-IDEA APAC 2023」重新回到臺灣,顯示近年北醫不遺餘力協助創新團隊募資與國際鏈結,輔導團隊技能、協助降低產品開發風險等種種努力,讓國際看見臺灣實力。

北醫生醫設計創新中心執行長吳孟晃表示,Biodesign課程源自於美國Stanford史丹佛大學,2000年從矽谷開始。有別於傳統創新以「科技」出發,Biodesign以「需求」導向出發,結合技術,運用於醫療、醫材創新,這個方法使得解決方案得以快速問世,過去以技術導向的創新,可能花5到10年等技術成熟,纔開始找市場,Biodesign則是「以終爲始」的概念,從需求出發,一開始就考慮後面的風險與市場,效率、速度都比傳統技術導向方式快。

多年來,光是史丹佛Biodesign已順利催生超過百家新創公司,每個方案至少都解決超過10萬人以上的醫療需求。而臺灣的生醫創新能量也不遜色!吳孟晃說,像是益安生醫開發出「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先前已經以高價將讓與世界級醫材大廠Terumo;臺大神經外科醫師黃博浩新創公司ClearMind Biomedical發展出創新內視鏡醫材,透過微小傷口,清除中風患者腦中血塊,也獲得FDA認證。

本次主辦單位臺北醫學大學Biodesign中心也成功催生許多團隊,包括強骨生醫開發出脊椎保護裝置,可以降低患者開完刀後再次復發風險,經功效測試達到相當好的成果,獲得許多國外醫師團隊青睞與肯定。另外,由北醫與北科大團隊Omnisurgica合作開發的人工智慧光學影像系統Transcope,利用人工智慧再加上特殊光學影像,解決內視鏡手術中出血導致視野模糊的問題,進而減少手術風險,目前已經可以達到98%出血點辨識,成功提高影像品質5到20倍,降低手術風險,有機會在明年前兩季衍生新創公司。

史丹佛大學Biodesign共同創辦人Josh Makower指出,醫療技術正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發展,亞太地區在生醫設計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吳孟晃指出,臺灣醫療創新雖然資源有限、但卻有很大的潛力,未來包括永續發展、新興疾病等,都需要快速反應的開發方法來因應,讓醫療創新從需求出發,加速醫材或是醫療技術的開發進程,幫助應付未來各種挑戰。

今年高峰會的議程將重點關注亞太地區生醫設計中心之間的資源交流、討論醫療創新政策和戰略、展示創新團隊以及制定行動計劃。新冠疫情後,包括疫苗與治療方法的創新、遠距醫療與數位醫療的發展、數據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應用、健康監測和生物傳感器的使用、生物技術以及基因療法的推動等新趨勢,不僅將提高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效果,也勢必改變未來醫療與保健的面貌,可以預期後疫情時代生醫領域將有持續創新與進步。